青春华章丨烽火中筑就的“民心长城”,矗立黄海之滨80余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12:36 1

摘要:这是一条在烽火中筑就的“救命防线”,这是一条承载着水利智慧的拦海大堤,这是一条镌刻着红色记忆的“民心长城”……这就是宋公堤。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走进宋公堤,重温这段修筑海堤的红色记忆,感悟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为民情怀。

这是一条在烽火中筑就的“救命防线”,这是一条承载着水利智慧的拦海大堤,这是一条镌刻着红色记忆的“民心长城”……这就是宋公堤。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走进宋公堤,重温这段修筑海堤的红色记忆,感悟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为民情怀。

1939年8月,滨海沿海地区遭受罕见的海啸袭击,海水吞没了40多个村庄,数十万灾民流离失所,万余人死于非命。1940年,八路军第五纵队和新四军在盐阜地区胜利会师,成立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五纵队供给部部长宋乃德担任首任县长。在1940年冬召开的士绅座谈会上,宋乃德得知海啸是沿海百姓的最大威胁,就下定决心重修海堤,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治淮保的是生活,治海保的是人命,我们共产党人,必须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这堤必须先修!”宋乃德坚定地说,并承诺修堤经费不用民众负担,发行公债,盐税作抵,治淮作为附则。这一为民减负的决定,让修堤成了百姓主动参与的自家事,为宋公堤的诞生奠定了初心底色。

1941年5月15日,工程开工。然而,困难接踵而至。日军的封锁让水泥等物资成了稀罕物,民工们就用黏土、石灰、沙子夯实堤身;没有粮食,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将新购的12万元军粮无偿供给筑堤百姓, 战士们和民工一起啃窝头、喝稀粥;就在海堤即将竣工前两日,修堤干部群众陈振东等人突遭日伪军绑架,面对酷刑,陈振东铁骨铮铮,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修完堤才能保家的信念让两万多名民工、数百名新四军战士拧成了一股绳。

顶着重重险阻,仅用77天,一条高3米、长45公里的坚固海堤屹立在了黄海岸边。新堤落成不久,一次猛烈海啸再次汹涌袭来,而大堤在狂风巨浪冲击下岿然不动。为感念宋乃德等共产党人的伟绩,民众将这座堤亲切命名为“宋公堤”,还立下一块纪功碑,把“军民同心筑堤”的故事刻在了石头上,也刻进了盐阜人的心里。

如今,巍巍宋公堤仍如巨龙般矗立在黄海之滨,任潮起潮落、岁月更迭,始终阻海波于堤外、造平安于黎民。80余载岁月流转,宋公堤从未卸下“守护者”的使命,反而在一代代人的维护中,从单一的防洪堤变成了多功能生态堤、发展堤,守护着盐城沿海的繁荣与生机。

“修筑宋公堤,保住了家园,保住了国土,保住了海岸线,为今天滨海临港工业的发展留下了足够的土地空间。”滨海县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徐振理说,“海岸线寸土不让!如果没有宋公堤,那么我们脚下的海岸线可能要后退几十华里,宋公堤是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典范之一,修筑宋公堤、与大海作斗争的精神八十多年来一直在滨海传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洪叶 王苏禾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