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月初,有张姓“网红”发视频声称“枪声打响那天我TM至少捐5000万”,此话引起网络热议。“网红”所言我不感兴趣,但两岸“对立情绪”在网络上肆无忌惮的发泄,却着实令人担忧。现在,我以嘉兴为例,还原一段八十年代两岸关系解冻期台胞寻亲的历史,希望能引起人们的思索
原创 老千 十二万年柯亦烂 浙江
(本月初,有张姓“网红”发视频声称“枪声打响那天我TM至少捐5000万”,此话引起网络热议。“网红”所言我不感兴趣,但两岸“对立情绪”在网络上肆无忌惮的发泄,却着实令人担忧。现在,我以嘉兴为例,还原一段八十年代两岸关系解冻期台胞寻亲的历史,希望能引起人们的思索。因篇幅较长,分上下两节)
在“浙江民革在前进中”展览会上,有一张照片,定格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台胞寻亲热里一对父女的重逢场景。父女俩阔别四十年,分开时女儿还在襁褓中,相逢时的模样被镜头永远留住。诗人戴盟为这画面题诗:“阔别姣儿四十秋,思儿常在梦中游,亲人相见才相识,一声亲爹四泪流。”
1987年9月6日,海宁市政协委员张纪斐的生活被一封加急电报打乱。这封经香港转发来的电报,告知她在台北的丈夫突然病故。张纪斐家住盐官乡联新村,是位退休教师,她和丈夫1950年春分别,当时两人感情深厚,只当是短暂别离,没成想丈夫一去便没了音讯,这一别就是几十年。1980年,张纪斐落实政策,成了县政协委员,也终于和台湾的丈夫取得联系。丈夫知道她还在,家里已有儿孙,思乡之情更浓,让她 “善自珍摄,留待重逢”;她得知丈夫在台孤身一人,盼着“牛郎早日渡鹊桥”,两人常以诗传情,可这分别三十八年的夫妻,终究没等来团聚的一天。丈夫走了,张纪斐只能在家邀请丈夫生前好友亲戚,举行哀悼,隔着海峡寄托哀思。
同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台胞回乡探亲的消息传来,嘉兴的台属们再也按捺不住。11月2日政策放开后,短短十天,就有四十多位台属跑到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想找亲人。六十八岁的周玉秀,流着泪讲起和哥哥分别的情景,恳请政府帮忙,让她在有生之年能再见哥哥一面。也有台属拿着台湾亲人的来信,兴冲冲地到市台办报喜,说亲人今冬明春就回来探亲。还有人激动地想直接和台湾亲人通电话,在市、县台办指导下,已有五位台属成功和亲人通上了话。
11月7日,嘉兴郊区统战部帮油车港镇的薛兰珍找到了分离四十年的去台大儿子。七十四岁的薛兰珍晚年生活安稳,唯一的牵挂就是这四十年没音讯的儿子。当年4月,她写信给区委统战部求助,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团聚。郊区统战部在市委对台办帮助下,借着台属去香港会亲、台胞回乡探亲的机会牵线,终于找到了薛先生,还把薛兰珍的地址、家庭情况和照片带给了他,让母子俩通上了信。薛先生在信里说:“离家40年无音讯,思念万千,今靠政府帮忙获佳音,喜从天降,相聚指日可望,悲泣之心随之烟消,儿当整装归乡,以尽孝思。”
11月下旬,首批经台湾红十字会正式办理手续回嘉兴探亲的台胞到了。16日,台胞杨青笙先生去郊区大桥乡中华村看胞姐杨巧珍,姐弟俩分离三十八年,见面就抱头痛哭,多年的思念都在这哭声里。杨青笙是台北的出租汽车司机,1949年2月随父亲从上海去台湾时才11岁,这次是在上海三位姐姐的陪伴下来的。19日上午,沈立新在火车站等着胞姐沈立珍,他说自己和姐姐自幼分离,1949年姐姐17岁随夫去台湾时,他才6岁,“今天上海的哥哥陪姐姐来,我们姐弟三人能重逢,能好好吃顿团圆饭了!”当天下午,五十六岁的沈立珍就去了郊区余新老家看亲属,还为已故的双亲扫了墓。
11月25日下午,120名胸佩红色代表证的台胞台属代表,走进市政府礼堂参加嘉兴市第一次台胞台属代表大会。会议开了三天,成立了台胞台属联谊会,选出24人组成的理事会,台湾“最高行政院”院长俞国华的侄女俞佩菁任会长。联谊会的宗旨是团结台胞台属,通过他们和台、港、澳及海外亲属加强联系,沟通信息、广交朋友,开展联谊活动,为台胞台属服务。
到了12月,想找台湾亲人的台属更多了。当时嘉兴有3300多户台属,近一半已和亲人通信,还有1000多家没消息。为了帮助这些台属,市有关部门给出了寻亲渠道:请来嘉兴探亲的台胞或海外亲友帮忙找;找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市红十字会代找;在《中国建设》《台声》杂志、《人民日报》海外版、《华声报》登寻人启事;通过海峡之声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播部、金陵之声电台广播寻人;请台湾的同乡会帮忙。很多台属都通过这些渠道找到了亲人。
郊区还专门建了台胞接待站,由一名副书记分管,帮回乡台胞办食宿、托运行李、代买车船飞机票,协助找亲友、提供咨询,还拨了经费,市区接送台胞的车、船也纳入区委区府用车。沈立珍回乡时,接待站联系了小汽艇,把她从嘉兴送到余新镇余南村沈家口上岸,沈立珍说:“政府这么关心,明年我要带孩子们一起回来。”
时间到了1988年,台胞回乡探亲的热潮更盛。春节前后,有160多位台胞要回嘉兴探亲扫墓。这些离乡近四十年的人,尝够了骨肉分离的苦,纷纷来信诉说思念。城区一位台胞在信里写了当年和母亲挥泪告别的情景:“此情此境,历历在眼前。而天长地久,思亲之情,与日俱增;海天遥隔,归乡之念,历历而弥深。”平湖一位台胞则对兄弟说:“当年为了生活背井离乡,谁知一别几十年。父母仙逝,我没尽半点孝道,愧疚万分,如今虽老,也要回来祭祭父母。”市有关部门早早开始准备接待工作。
这年2月,台胞方先生的故事让人唏嘘。他1948年离开家乡去台湾时才25岁,母亲当年含泪叮嘱的样子,四十年来一直记在心里。1987年11月政策放开后,他立刻加入首批回大陆探亲的队伍,想着要是母亲还在,就接去台湾尽孝;要是不在了,就把骨灰带回台湾供奉。可回到嘉兴才知道,母亲十九年前就去世了,骨灰盒放在殡仪馆后没联系,早就找不到了。
方先生写下“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带着遗憾回了台湾。他走后,亲人没放弃,去市殡仪馆找,工作人员纽慕仁听说要找台胞亲人的骨灰,热心帮忙查登记簿,可骨灰盒超过五年保管期已注销。纽慕仁和同事就在几千只叠着的骨灰盒里一只只辨认,查了几小时,终于找到了。亲人把消息和照片寄给方先生,他又惊又喜,来信说:“这种想不到的事,竟在大陆可以实现,请代我谢谢这些帮忙的先生。”他还说今年清明要回来祭奠母亲。后来方先生的妹妹从台湾回来,去殡仪馆感谢,想送酬金,被工作人员谢绝了。
来源:草根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