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一场辩论赛结束时,前排的观众们起立鼓掌。接着,紧邻观众后面的人也起立鼓掌。现在,起立鼓掌的浪潮彰响了后面较冷静的观众,他们也从舒适的椅子上站起来,给予了礼节性的喝彩。可是,你还想坐着,也许你在心想:这位演讲者根本就不代表我的观点。但是,当起立鼓掌的浪潮扫过时
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场面:
当一场辩论赛结束时,前排的观众们起立鼓掌。接着,紧邻观众后面的人也起立鼓掌。现在,起立鼓掌的浪潮彰响了后面较冷静的观众,他们也从舒适的椅子上站起来,给予了礼节性的喝彩。可是,你还想坐着,也许你在心想:这位演讲者根本就不代表我的观点。但是,当起立鼓掌的浪潮扫过时,你还会独自坐着吗,成为少数与众不同者,真的很不容易。除非你真的非常厌恶刚才听到的内容,不然你真的很可能会随着人群起立,至少短暂地应和鼓一下掌。
年底了,公司开年度大会,你坐在靠前中间的位置。台上领导讲话热情洋溢充满激情,虽然你时不时走神,偶尔还看看手机。突然,领导声调加重,身边、前后都传来了热烈的掌声,这时,你也来不及思考,本能地开始使劲鼓掌。
项目沟通群里,一共才十个人,领导发了一条小通知,说了件不大不小的事,你看看就放下了手机。可接下来的几秒钟,让你非常纠结。因为群里除你之外的其他人,都相约好了一样,齐刷刷的“收到!收到!收到!……” 这时的你,用了半秒钟皱了一下眉头,赶紧回复一个“收到”!。
这一从众的场面引发我们思考以下一系列问题
•群体由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组成,为什么他们的行为常常如此一致?
•人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表现出从众行为?
•从众都有哪些常见的表现形式?
•从众效应指的是什么?
•个体如何避免因从众效应而造成的损失?
本篇文章,主要针对以上问题做出探讨,同时,还会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一下从众的形成原因及从众效应如何影响个体决策和行为。
一、什么是从众?
从众就是根据他人而做出自己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以保持跟群体一致的行为。
先回答一个问题:从众到底是好还是坏?
从众一词其实本身并不包含任何消极的价值判断。如果你经常听到用“从众效应”来说一个人是无脑盲从,说一个人是一个彻底的从众者,说一个人总是随大流,你会有何感想?
我估计大部分人多少会有点伤感,因为这种情绪源自西方文化,在西方的个人主义语境中,屈从于同伴的压力并不值得赞赏,西方文化崇尚个人英雄主义,这种个体主义文化在很多影视文化作品中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所以,西方学者给这一类行为打的标签更多是消极标签。例如:屈从、服从、从众。而东方则更多赋予了积极的含义。例如:社会敏感性、反应性、团队精神、合作态度等。与他人保持一致在东方的几个主要文化中,并不是软弱的代名词,而是象征了一个人具备忍耐、自我控制、成熟、修养、合作精神等特质。
其实,这个问题本没有直接的科学答案。因为好坏的判断和一个人的价值观、立场有很大关联,价值观又受到所处文化的影响。就大部分人的价值观来说,从众有时是好的,有时又是坏的,当然有时从众却又是无关紧要的。
从众一般表现为三种主要形式:顺从、服从和接纳。
有时我们会顺从某种期望或要求,但并不真正喜欢这样做。
我们有时会穿礼服打领带,尽管自己讨厌这样做,这种由外部力量施压而违心的从众行为叫做顺从(compliance )。
我们之所以顺从,主要是为了得到奖励或逃避惩罚,如果我们的顺从行为是由明确的命令所引起的,那么我们称它为服从(obedience)。
有时我们相信群体要求我们所做的事情理所当然。我们会与成千上万的人一起锻炼,因为有人告诉我们锻炼有益于健康,并信以为真,这种发自内心的从众行为叫做接纳(acceptance)。
二、人为什么会从众?
从生物学角度来讲,所有进化带来的适应性变化都是为了适应环境,获得生存繁衍优势。人类祖先在大草原上生活的年代就开始具备发展出了这一本能反应。在进食的时候,背后的草丛突然动了一下,有伙伴撒腿就跑,是选择立刻跟随还是看个究竟再跑? 那些立刻躲避的基因得以存活保存,而那些好奇心太强的个体,早已成为猛兽的腹中之食。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人不仅仅是个体的存在,同时还是社会中的个体,生活在群体的影响之中。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就是与他有关的社会关系总和。规则、权威、意见领袖、KOC都会时时刻刻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决策。当来自基因本能的安全需要被首先激发的时候,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是个体的自然反应。融入群体,与群体立场保持一致是一开始往往都是最佳选择,这就造成了从众的现象。
你可以尝试回忆一下读书时期,因为与同宿舍的大多数室友的意见不合而作出的让步改变,也可以观察一下关于家长给小孩报课外辅导班和艺术培训课的种种场景。选择餐馆你会关注用餐人数的多少,网上购物你会关注商品的销量,做产品上市的冷启动往往都会先做众筹或刷单做出一部分销量,其实都是以用户的从众作为基本前提。
一般来说,很多人都会默认是态度决定行为。而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却指出,当外界的影响作用超过内在的信仰时,态度便无法决定行为。众多社会心理学的实验也都生动地证实这一点。当一个人単独行动时,个体几乎总能做出正确的反应,而个体处于群体之中时,就是另一码事了。
在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中,强大的社会压力(研究者的命令)超越了其他因素(受抗者的抗争)”教师”在受需者的抗争和研究者的命令之间,在希望避免造成伤害和成为合格的参与者之间挣扎,绝大多数人选择了服从。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实验的基本过程;
1963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米尔格拉姆着手试验一向服从试验,以探讨个人对权威人物的服从情况。这一试验被视为有关服从试验的典型性试验,并在社会心理学界产生了强烈反响。
米尔格拉姆首先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公开招聘受试者,每次试验,付给4.50美元的酬金。结果有40位市民应聘参加实验,他们当中有教师、工程师、邮局职员、工人和商人,年龄在25-50岁之间。实验时主试告诉这些应聘者,他们将参加一项研究惩罚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的试验。实验时,两人为一组,一人当学生,一人当教师。谁当学生谁当教师,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教师的任务是朗读配对的关联词,学生则必须记住这些词,然后教师呈现某个词,学生在给定的四个词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如果选错,教师就按电钮给学生施以电击,作为惩罚。
由于事先的安排,实际上每组只有一个真被试,另一个是试验的助手,即假被试。抽签结果,真的被试总是当教师,假的被试总是充当学生。
给"学生"施以电惩罚的按钮共有三十个,每个电钮上都标有它所控制的电压强度,从15伏特开始累计,依次增加到450伏特,每四个电钮为一组,共七组零两个,各组下面分别写着"弱电击"、"中等强度"、"强电击"、"特强电击"、"剧烈电击"、"极剧烈击"、"危险电击",最后两个用XX标记。
事实上这些电击都是假的,但为了使作为"教师"的被试深信不疑,首先让其接受一次强度为 45伏特的真电击,作为处罚学生的体验。虽然实验者说这种电击是很轻微的,但已使"教师"感到难以忍受。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故意多次出错,"教师"在指出他的错误后,随即给予电击,"学生"发出阵阵呻吟。随着电压值的升高,"学生"叫喊怒骂,尔后哀求讨饶,踢打墙壁,最后停止叫喊,似乎已经昏厥过去。"教师"不忍心再继续下去,问实验者怎么办。实验者严厉地督促"教师"继续进行实验,一切后果由实验者承担。
在这种情况下,有二十六名被试(占总人数的6 5%)服从了实验者的命令,坚持到实验最后,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另外十四人(占总人数的 35%)作了种种反抗。拒绝执行命令,他们认为这样做太伤天害理了。
米尔格拉姆在实验结束之后,把真相告诉了所有参加实验的受试者,以消除他们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三、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又称”阿希效应”。指个体在群体中往往会不自觉地受到群体的影响与压力,因而在知觉、判断与行为上趋向于跟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在众多西方语境中,从众效应包含消极意义,无脑盲从、群体盲思、乌合之众所指背后均是此意。
在我们的东方语境中有时也可以理解为“随大流”。
引起从众效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在情境方面,有事情的性质、团体的荣誉、群体人员的成分、群体成员的数量、群体的凝聚性和一致性、群体的情绪气氛、群体间的网络结构关系等。在人格方面,有智力的高低、情绪的稳定性、自我概念、人际关系的概念、社会态度和价值观等。
假如你是十字路口上的一位新人,红灯亮了,然而路面上并无车辆行驶,这时候有一个人不顾红灯的警告穿越马路,接着两个人三个人人们蜂拥而至,自身其中的你会怎么做呢?倘若你还留在原地,不但别人会说你傻,恐怕连你自己也会这样认为,这都是从众效应在作祟。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持某种意见的人数是影响从众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人多本身就是具有说服力的一个表现,我们常说的少数服从多数就是从众效应最生动的体现。
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从众效应从而影响我们的行为。在20世纪50年代所罗门·阿施就用从众实验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从众行为的大量新信息。
在心理学领域中阿施的研究结果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他首次清楚而科学地证明了社会压力对从众的真实影响;其次,或者也是更重要的,即这项早期研究引起了大量后续研究,而且持续至今。后续的研究极大丰富了我们对从众效应对人类行为影响的特定因素的了解,比如
1、社会支持:只要在实验中出现一名同盟者,就能增加抵抗从众效应的压力。
2、群体的吸引力及成员的归属感:个体越被某一群体吸引,就越可能顺从该群体的态度与行为。
3、群体的规模:从众的倾向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提高。
4、性别:早期研究指出女性比男性更愿意从众
四、如何避免从众效应对我们的负面影响:
1、先动脑、再动手。凡事先思考一下,再开始行动,这在做事的方式上一开始就可以规避一些盲目从众的行为。
2、与大众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先不要做决策,多维度寻找信息来验证,逆向思考来辅助做出判断。比如:如果你可以尝试,用站在观点对立面的角度,来想想这件事不成立的主要理由,写出来,列在纸上,仔细思考。
3、检查一下内在的逻辑是否成立。在数学里,最主要的不是先检验结论是否合理,而主要是看推导逻辑是否真正成立,而在其他事情亦也是如此。比如:疫情来临的大米、盐、口罩的抢购行为在国内显然就不太明智。因为国内的物资供应能力和产业链都比较全面,不可能长期断货,民众看到的多是短期的现象,内在的逻辑是当今中国,不轻易会出现民生产品断供。
五、总结
模仿是人类天性,也是社会的属性,是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本能。19世纪中期,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就提出模仿三定律:
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
几何级数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增长,迅速蔓延;
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先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
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我们更要科学辩证地看待从众现象和从众效应。一方面承认他的本能属性,另一方面要保持冷静的思考,杜绝自己成为乌合之众的一份子。
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甚至把反其道而行之作为一种流行或社交货币显然不可取。完全反其道而行之,其实也是一种模仿。究其本质,仍是一种极端从众行为。这就不难理解网络上为什么会有很多键盘侠,杠精们凡事都要杠一下的主要原因了。
来源:模型思维一傲猫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