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日的昌吉州第四中学校园里,阳光洒在教室,学生们正专注地听讲。走廊尽头,一位身形挺拔的教师正和体育组同事讨论课程设计,他的神情在阳光下格外专注——他就是福建省柔性援疆教师总领队、昌吉州第四中学副校长李光文。
李光文在昌吉州四中给学生上课。
东南网9月26日报道(本网特约记者 陈小清 刘辉)
秋日的昌吉州第四中学校园里,阳光洒在教室,学生们正专注地听讲。走廊尽头,一位身形挺拔的教师正和体育组同事讨论课程设计,他的神情在阳光下格外专注——他就是福建省柔性援疆教师总领队、昌吉州第四中学副校长李光文。
从西藏的雪域高原到新疆的天山脚下,8年援边路,他跨越山海,始终步履铿锵。当被问及“是什么支撑你一次次奔赴边疆”时,李光文望向教学楼里孩子们的身影,又想起来疆团聚的妻子,眼中满是坚定:“是对教育的热爱,是对边疆孩子的牵挂,更有家人最温暖的支撑。”
李光文和昌都卡若二中的学生在一起。
从雪域到天山:跨越山海的教育坚守
2013年,李光文第一次接到援藏任务时,对高原还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想着“服从组织安排,把教育的种子播撒到需要的地方”。在林芝、昌都的7年援藏时光里,他从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到“组团式”援藏支教团团长,牵头开发市级课题、将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纳入校本课程、搭建“互联网+教育”云平台,还筹措500余万元爱心物资帮扶藏族困难家庭孩子。但李光文总说,援藏的经历更像一场“修行”——它让他读懂了边疆教育的痛点,也让他坚定了“教育援边不是短期帮扶,而是长期扎根”的信念。
2024年8月,当再次有援边机会时,李光文没有丝毫犹豫,收拾行囊奔赴新疆昌吉。“从西藏到新疆,只是换了一片需要教育滋养的土地,初心没变。”
作为福建省柔性教育援疆总领队,他刚到昌吉州第四中学,就一头扎进校园:平时和教师们讨论教学方案,周末忙着对接公益资源,迅速响应需求,又迅速解决问题,高效率地把想法变成行动。
李光文发现学校足球队的孩子们训练条件有限,却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今年1月,经他协调,在福建省援疆前方指挥部专项资金支持下,昌吉州第四中学足球队的20名学生带着球衣和梦想,奔赴福州、北京开展研学交流。“第一次看到大海时,孩子们兴奋地给我发视频,说‘老师,原来世界这么大’。”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李光文的声音里满是欣慰,“那一刻我更确定,援疆不只是教知识,更是帮孩子们打开看世界的窗户。”
李光文、陈红夫妻与学生在一起。
舍小家:背后的理解与支撑,终成“双向奔赴”
“使命在肩,家在何方?”这是李光文8年援边路上常常问自己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把大部分时间给了边疆的孩子;但作为丈夫、父亲,他对家庭始终怀有愧疚。
李光文的妻子陈红也是一名教师,从2013年丈夫第一次援藏起,她就默默扛起了家庭的重担,还得批改学生作业,却从不在电话里抱怨。“从最初的担忧、不舍化为理解,我懂了他的选择背后是比小家更辽阔的牵挂。”陈红话语里藏着不易。
2019年,李光文第三次援藏时,陈红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申请加入援藏支教团,和丈夫一起扎根昌都。“两地分居这么多年,与其互相牵挂,不如一起为边疆教育做点事。”在卡若区二中那段日子,夫妻俩每天一起上下班,成了他们最珍贵的时光。
今年秋天,这个温暖的约定在新疆延续——已退休一年的陈红以柔性援疆教师的身份来到昌吉,再次与丈夫并肩而立。
“我去他身边,参与教育援藏、援疆工作。这不再是简单的追随,而是我们价值观的共鸣与理想的合一。当我踏上边疆,风沙与辽阔瞬间让我明白了他眼中的光。”谈起此次到新疆,陈红满眼期待。
李光文则笑着说,现在他最期待的就是下班后和妻子一起走在昌吉的街道上,看天山脚下的晚霞,“以前总说‘舍小家为大家’,但现在才明白,当‘小家’的理解变成‘双向奔赴’,这份坚守才更有力量。”
李光文在昌吉州四中给学生上课。
为大家:在新疆的教育深耕,慢下来的“细功夫”
在李光文的援疆字典里,“快”是行动力,“慢”是责任心。他常说:“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得沉下心来做‘细功夫’。”刚到昌吉州第四中学时,援疆教师们带来的互动式、开放性教学模式很受学生欢迎,但部分学生因基础薄弱,成绩提升不明显。李光文没有急于调整教学方法,而是“慢”下来找答案——他跟着本地教师听课,和老教师们聊学情,终于找到关键:“本地教师深耕多年,懂学生、懂教材,他们的教学经验是‘宝藏’。”于是,他牵头推出“闽疆教师共研计划”:每周组织援疆教师和本地教师互相听课,每月开展联合教研,把内地的教学创新与本地的教学经验结合起来。
作为体育教师,李光文却常常思考一个问题:非高考科目的体育课,在高中阶段究竟价值何在?他坚信,“高中体育课不是‘副科’,它能教给学生比运动技巧更重要的东西。”于是,他把八段锦等传统武术融入体育课程,带领学生在一招一式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我们跳出功利视角看待体育时,反而能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成长。”李光文说,这就是体育的力量——它不只是锻炼身体,更是塑造人格。学生在运动中养成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意志,裨益长远。
9月9日教师节那天,李光文又为学生们带来了一份“惊喜”:他联络福州“慈爱红心,每日一善”公益团队,为学校捐赠144台壁挂式风扇,总价值超3万元,全部安装在高一、高二年级教室,让学生在舒服的环境里更能安心学习。
信念的答案:热爱与牵挂,从未改变
如今,李光文在昌吉的援疆工作已满一年,他的日程表依然排得满满当当:接下来要进一步推动昌吉州第四中学与福建优质学校结对,还要为学校争取更多研学资源。当被再次问及“信念的支撑”时,他不再只说“热爱”与“责任”,而是多了一份温情:“以前觉得坚守是‘一个人的奔赴’,现在才知道,它是‘一群人的同行’——有边疆孩子的期待,有同事们的并肩,更有妻子从‘背后支持’到‘身边陪伴’的温暖。”
已到昌吉的陈红很是感慨:“再次从‘我支持你’变成了‘我们一起’。这份共同奋斗的幸福感,深沉而踏实,让我们的情怀在边疆的苍穹下,找到了最坚实的土壤。”
从西藏的雪山到新疆的草原,从“单枪匹马”到“夫妻同心”,李光文的8年援边路,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坚守,更是一个家庭对边疆教育的深情。正如他所说的:“我热爱祖国的大好山河,热爱教育事业,这是我多年如一日扎根边疆、投身教学的不竭动力。当你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就会明白,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夕阳下,昌吉州第四中学的铃声响起,孩子们冲出教室,操场上满是欢声笑语。李光文站在教学楼前,望着这热闹的场景,嘴角扬起微笑——这,就是他信念的答案:为了边疆的孩子,为了心中的教育梦,也为了与家人并肩的温暖,他愿意扎根在这里,播种希望,静待花开。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