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探寻假新闻的成因、效应和对策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3-07-05 08:12 1

摘要:假新闻这个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在专门化语境外使用却是最近的事情。《柯林斯词典》将其选为2017年的年度词。该词典称,2015年以后,假新闻才被用于指称现在流行的意义:“虚假、常常耸人听闻的信息,用新闻形式传播”。2016年的美国大选使这个词走红,最后导致唐纳

欢迎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每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可以看到很多新闻。随着社交媒体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我们从其看到的新闻也越来越多,但其中也有很多的假新闻。

假新闻这个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在专门化语境外使用却是最近的事情。《柯林斯词典》将其选为2017年的年度词。该词典称,2015年以后,假新闻才被用于指称现在流行的意义:“虚假、常常耸人听闻的信息,用新闻形式传播”。2016年的美国大选使这个词走红,最后导致唐纳德·特朗普出人意料地胜出。

现代假新闻是全新的,是传播和社会工程的结果。因此现代假新闻能影响主体人和社会群体,其速度和介入是虚假信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它们不仅改变主体人对现实的感知,而且其影响甚巨,大到足以推动人自发地、以参与性的方式与他人分享假新闻。

今天让我们一起跟着《假新闻:活在后真相的世界里》,穿越心理操纵的迷雾,直面假新闻的成因、效应和对策。

《假新闻:活在后真相的世界里》

[意大利] 斯朱塞佩·里瓦 著

何道宽 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3年4月

适合对人工智能、数字技术感兴趣的读者,

对新闻传播学感兴趣的读者,传播学领域学生、研究者

《假新闻:活在后真相的世界里》是媒介环境学译丛(第三辑)中的一册。与其他指导手册提供提示和技巧,让人识别社交媒体里流动的假新闻不同,本书分析的焦点是假新闻的认知和社会背景。

本书研究“网络科学”和“赛博心理学”,选取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哲学、人类学、语言学和传播学等领域的最新成果,论述假新闻的语境、成因、效应和对策,解释管制假新闻的机制和举措,论证严密、例证丰富。

精彩书摘

什么是假新闻?维基百科上的解释是,假新闻是包装为新闻的错误信息或误导人的信息。这一定义固然很清楚,但它并没有让读者明白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新词去描绘假新闻。再者,如果用这个定义去区分真正的假新闻、有点像假新闻的新闻,或可以说有合理理由(如讽刺)的假新闻,那就未必清楚了。最后,用维基百科这个定义不可能理解,围绕假新闻的论辩现在为什么如此流行,又为什么对理解我们社会的变革如此富有洞见。

本书尝试为假新闻的讨论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观点。其他指导手册提供提示和技巧,让人识别社交媒体里流动的假新闻。与之不同的是,我们分析的焦点是假新闻的认知和社会背景。

正如本书所示,假新闻是刻意设计、生成和流通旨在打扮成“社会事实”的虚假信息:对特定的社会群体而言,那是不言自明的信息。换句话说,界定假新闻的不是其虚假性,而是其呈现社会事实的能力,这个事实的证据和其所在的社交媒体的特征有关系。就这些特征而言,那些假新闻对特定的社会群体只可能是真的……

在指引主体人的决定中,事实或社会事实哪一种更重要?社会心理学家早就知道这个答案:社会事实。实际上,这些事实被赋予强制力,绝非偶然,强制力源于每个人的群体归属感的重要性。正如本书广泛讨论的那样,这种强制力和四种因素相联系:群体与主体社会身份的相关性,新闻话题对主体的重要性和相关性,大量支持其真相的群体,群体内冲突缺失。

社交媒体出现之前,虚假信息转化为社会事实也是可能的,但那种情况只发生在专制国家或威权主义国家。一个例子是纳粹将其强加于人并使之成为社会事实的雅利安种族的优越性。不过,这样的转变非常复杂,既需要政府明显的支持——在德国,这个任务由戈培尔领头的宣传部承担——又需要它控制媒体、消除任何异见之源的能力。

社交媒体的出现急剧地简化了社会事实的生成。但仍然有一些不同的约束:

(1)假新闻的建构必须反映社群成员的目标、兴趣和人格;

(2)必须有足够多的社群成员看到了假新闻;

(3)社群成员必须不知道新闻是假的;

(4)社群里的其他新闻和假新闻的内容没有明显冲突。

纸面上,这些条件似乎难以实现。实际上,正如我们将在本书看到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相反,社交媒体的特征使这些条件比较容易达成。比如,社交媒体的建构正是为了易于分析用户的兴趣和行为。通过他们的兴趣和行为,重建他们的人格就成为可能了。

但假新闻的出现仅仅是硬币的一面。

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出现容许社会事实的生成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历史上,社会事实的控制是社会制度的主要目标。率先实现社会事实生成潜力的是“共享经济”的玩家,比如优步(Uber)和爱彼迎(Airbnb)。它们自称是大型社交网络,利用社会事实使自己的成员获得职业头衔——优步的“司机”相当于出租车司机,爱彼迎的业主相当于房东。他们不必经过制度的认证,也不受制度强力约束。

另一方面,一种新职业人物——“网红”——的出现成为可能了。他们的人气归因于围绕自己建构社交网络活动并得到认可的能力。从存在论的观点看,这是一种相关的变化。社交媒体出现之前,社会参照的模型是拥有这些品质或技能的人物:我是著名的足球手,因为我擅长踢球;我是著名的演员,因为我擅长表演;我是著名的模特,因为我既漂亮又优雅。相反,在社交媒体世界里,社会参照的模型可以是吸引追随者的能力。即使没有特殊技能,也可以成为著名人物,只要能吸引一帮粉丝,他们就可以成为网红,成为名人。

总之,假新闻的出现仅仅是重大社会变革的征兆之一。在我们的社会里,社交媒体越来越重要了。本书的目的是阐明这些过程,勾勒一套策略,保护我们自己免于假新闻的重大影响。

朱塞佩·里瓦

2022年3月16日

媒介环境学译丛第三辑

《个人数字孪生体:东西方人机融合的社会心理影响》

本书论述了数字孪生、数字化转型,含人机融合、技术影响、比较文化等主题,并讨论了数字技术、数字化转型的社会伦理问题。个人数字孪生体的到来既是技术问题,也是文化问题。本书引入引入社会学背景,去理解技术的心理社会影响:不同的文化如何回应数字化转型的挑战。

《伟大的发明:从洞穴壁画到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演化》

语言就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东西存在于我们生存的背景中,我们却浑然不知。它们似乎隐于无形。本书从具体的技术形式——语词技术开始追溯,审视语言技术如何一再改变我们的视域。本书的主题使我们理解,为何人类是唯一能改变自己栖息地的物种,甚至是能在地球之外生存的物种。

《假新闻:活在后真相的世界里》

社交媒体到来以后,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线消失了。我们在线上发现的是一个后真相的世界,在那里,刻意编造或扭曲的新闻被用来影响个人的决定。本书研究“网络科学”和“赛博心理学”,选取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哲学、人类学、语言学和传播学等领域的最新成果,论述假新闻的语境、成因、效应和对策,解释管制假新闻的机制和举措,论证严密、例证丰富。

《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第二版)

麦克卢汉通常是既语惊四座、风趣幽默,又发人深省。麦克卢汉的成就绝不仅仅是提出警语。当计算机刚刚诞生之时,他就预见到个人电脑的飞速发展。他预见到互联网将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他了解数字技术的变革,尤其是通信和传播的全球化,他认识到新兴电子世界“瞬即-同步”的性质。本书搜集了麦克卢汉的未刊稿,含讲演稿和访谈录。这些文稿都根据现场实况录音整理而成,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令人耳目一新。

《柏拉图导论》

《柏拉图导论》分两卷,第一卷“形象思维人”探索口语文化,解释柏拉图的《理想国》;第二卷“柏拉图主义之必需”捍卫柏拉图主义,为《理想国》辩护。本书考察了古希腊口语文化向书面文化、形象思维向哲学思维的转型,探讨了口语社会中口语和文化的关系,以及柏拉图在口语和书面传统转型中的作用。本书既捍卫柏拉图主义,又捍卫古希腊诗人。它珍视希腊古风时期和古典时期的诗歌传统和口头传统,在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史、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