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上,有一位传奇女子,她的丈夫是唐代宗李豫,儿子是唐德宗李适,孙子是唐顺宗李诵,曾孙是唐宪宗李纯。
历史上,有一位传奇女子,她的丈夫是唐代宗李豫,儿子是唐德宗李适,孙子是唐顺宗李诵,曾孙是唐宪宗李纯。
一门四帝,却唯独她下落成谜,四代帝王苦苦寻找50年,最终仍无下落。
更令人震惊的是,著名学者曾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断:那个找了她十几年的深情丈夫——唐代宗李豫,很可能就是她失踪的幕后黑手!
01沈氏,名字不详,相传名为沈珍珠,出身吴兴沈氏(今浙江湖州),虽非顶级门阀,但也是江南士族。
开元末年,沈珍珠以良家子的身份选入东宫。
彼时的太子李亨,美女众多,便将沈珍珠赏赐给了自己的长子也就是广平王李豫为侧妃。
742年,沈珍珠在东宫生下皇长曾孙李适,即日后的唐德宗。
然而,平静的生活并未持续太久,十三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洛阳、长安相继沦陷。
756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皇子皇孙们仓皇西逃,不过,因为跑得太急,许多皇室成员根本没来得及跟上,沈珍珠就是其中之一。
她落入了叛军之手,被囚禁在洛阳。
李亨在灵武称帝,封长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757年,李豫收复洛阳,在东都掖庭中找到了失散一年多的沈珍珠。
沈珍珠喜极而泣,以为苦尽甘来,可是还没跟丈夫相处多久,李豫又要继续出发平叛。
这一次,李豫还是没带沈珍珠回长安,仍把她留在洛阳宫中,理由是出于安全考虑,因为当时长安周边动乱不断、盗贼横行。
可谁曾想,759年,史思明再次攻陷了洛阳,沈珍珠从此人间蒸发。
02李豫即位为唐代宗后,命太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李适与郭子仪、李光弼共同领命收复了洛阳,可是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母亲沈珍珠的下落。
而李豫似乎对沈珍珠的失踪也十分上心,下诏四处寻找,这一找便是十余年。
在寻找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事——安徽寿州的崇善寺有个尼姑广澄,称自己就是沈氏。
一时间,朝廷上下信以为真,可是李豫见到尼姑广澄后却大发雷霆,说这是个冒牌货!
而且李豫对冒充者广澄非常恼火,下旨处死了她。
779年,李豫驾崩后,太子李适继位,是为唐德宗。
已年近四十的李适,仍无法释怀对母亲的思念。
他登基后立马册封生母沈氏为皇太后,随后大肆册封沈家,并命其弟李述为奉迎使,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生母的下落。
册封仪式上,李适对着空气跪拜痛哭不止,左右大臣也跟着一起哭。
在寻找的过程中,又有高力士的一个养女,因为年纪样貌酷似沈珍珠来冒充,大臣们很愤慨,纷纷要求严惩冒充者。
但李适却做出跟父亲李豫截然不同的反应,不但不予治罪,还对身边的人说:“只要能找到母亲,哪怕被骗一百次也心甘情愿。”
因为他害怕严惩了冒充者,让真正有母亲线索的人望而却步。
这导致后来的冒充者越来越多,但终其一生,李适也未能再见到母亲的身影。
李适去世后,他的长子李诵继位,虽然李诵在位时间仅7个月,但也未曾忘记寻找祖母沈珍珠的重任。
而后李诵的长子李纯登基,此时距离沈珍珠失踪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关于她的线索越来越少,甚至连亲眼见过她的人都已不在人世。
但李纯依然没有放弃,直到最后,实在没有任何希望,才不得不停止寻找。
他为曾祖母举办了葬礼,建衣冠冢,追尊她为太皇太后,谥号“睿真皇后”。
03四代皇帝,历经50年,如此执着地寻找沈珍珠,足见皇室对她的重视,丈夫和儿孙对她的感情。
但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却提出一个惊人观点:沈珍珠可能就是被自己丈夫李豫杀死的,尼姑广澄有可能就是沈珍珠!
柏杨分析,李豫根本不想找回沈珍珠。
毕竟,安史之乱逃难时他丢下了沈珍珠,后来有多次机会带她回长安,又故意将她留在洛阳,导致她最终失踪,这就不像特别重视的样子。
其实,李豫后期有位非常宠爱的妃子——独孤氏,因为专房独宠,甚至导致皇后之位长期空缺。
独孤氏所生的华阳公主生病时,李豫不惜咬伤手指为之祈福。
后来独孤氏去世,李豫悲痛欲绝,将她的遗体留在宫中三年之久,不舍得下葬,并破例追谥她为贞懿皇后。
大概这才是真爱一个人的表现吧。
而“寻找沈珍珠”,却更像一场政治表演,可能只是为了安抚太子李适,维护皇室“孝道”形象,也可能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愧疚感。
另外,李豫或许还担心沈珍珠的名节问题。
沈珍珠在洛阳被叛军囚禁了一年多,这段经历极有可能使她的名节受损。
如果沈珍珠真的名节有亏,那么她的回归,可能会给皇室带来诸多麻烦。
柏杨的这些推断,看似有些惊世骇俗,但仔细分析,也并非毫无道理,李豫的行为确实有很多可疑之处。
比如,尼姑广澄被立即处死,而非仔细审问,显得过于草率。
一个真正在乎沈珍珠的人,更会是李适那样的反应:不在意谁冒充,更在意她能否回来。
阴谋论地想一想,广澄或许真的是沈珍珠本人,但李豫不愿承认。
若是真正的沈珍珠回来了,反而会威胁到李豫的新欢独孤氏的地位,直接处死却可以永绝后患。
不过,这一切也只是后人的猜测,正史并未记载李豫有意谋害沈珍珠,他可能真的找不到。
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沈珍珠可能死于某个无人问津的角落。
真相至今无人可知,沈珍珠的失踪,也成为唐朝历史上的一大谜团。
对此,你又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
来源:夜半读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