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农业无人飞机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12:03 1

摘要:农业无人飞机是指应用于农业场景的无人机,主要用于产量优化以及监视农作物生长和农作物生产。根据中国民航局,2023年,无人机云交换系统上的有效数据为29.67亿条,换算成飞行时间为412.05万小时,较上年增加218.09万小时。其中,农业无人飞机运行量最大,佔

农业无人飞机概览

无人机是航空器的一种,是随著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发展起来的技术产物,是一种有动力、可控制、携带有效载荷完成各种指定任务的动力航空器。

农业无人飞机是指应用于农业场景的无人机,主要用于产量优化以及监视农作物生长和农作物生产。根据中国民航局,2023年,无人机云交换系统上的有效数据为29.67亿条,换算成飞行时间为412.05万小时,较上年增加218.09万小时。其中,农业无人飞机运行量最大,佔总运行量的98.3%。

农业无人飞机是低空经济发展中成熟度最高的领域。农业无人飞机的发展促进了农业革新和低空经济发展,带动农业机械化升级。

伴随著近几年农业无人飞机在技术上的飞跃,其已深度融入现代农业产业,在更多的务农场景中发挥作用。从生产管理到服务,形成了三大应用场景,其分别为精准播撒、植保作业及智能巡田

(1)精准播撒:与传统人工播撒相比,农业无人飞机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指引下进行播撒作业,不仅效率大幅提升,而且能实现精准播撒、均匀分佈。此外,通过精准控制播撒量和播种路径,可有效减少种子和肥料浪费、提升出苗率;

(2)植保作业:人工喷洒农药的植保工作向来伴随著多重风险,如专业化不足、急性中毒或扩散中毒等。农业无人飞机进行植保作业避免了人员接触有毒物质,改善并保障了作业安全,推动农业绿色防控。此外,根据飞行速度农业无人飞机可自动调节农药喷量,保持喷洒均匀并做到按需喷药。高精度作业也可显著减少农药漏喷,提高防治效果;

(3)智能巡田:农业无人飞机通过搭载高清相机、多光谱传感器等设备,能够快速获取大面积地块的实时数据,可用于种植规划、地块管理、农机作业路径设计与灌溉方案等多类农业生产和管理需求,并结合土壤传感器实现空地一体农情感知,精准监测农作物长势、病虫草害、墒情、地温、水分及营养状况等关键指标,为农业生产一体化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全球农业无人飞机市场规模

无人机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提高粮食产量、改善土壤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随著全球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生产力。农业无人飞机可用于播种、撒肥、植保等多种作业,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随著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发展,对高效、精准的植保机械需求将持续增长。

全球农业无人飞机行业由2019年的人民币1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55亿元,年均複合增长率28.8%。农业无人飞机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现代农业节能、环保及高效发展趋势。预计至2029年,全球农业无人飞机行业将以35.2%的年均複合增长率增长至人民币248亿元。

中国农业无人飞机市场规模

植后管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也是人力、时间成本消耗最高的环节。在“无人种地”现象持续的情况下,提高农作物植后管理环节的机械化及智慧化水平对于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至关重要。随著中国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无人机技术已经成为完成现代农业植后管理环节的重要工具。高效率的作业能力、精准地施药和施肥、减少农作物损伤等优势,使得农业无人飞机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农田管理。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营收计,中国农业无人飞机行业的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人民币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29亿元,年均複合增长率29.3%。随著无人机在能源续航、智能化等方面不断取得技术突破,使其能够应用于更广泛的场景。制造工艺的成熟也进一步降低了无人机的价格,促进了无人机的普及。预计至2029年,中国无人机行业将以30.0%的年複合增长率增长至人民币109亿元。

驱动因素及发展趋势分析

农业劳动力短缺催生对农业无人飞机的需求。伴随著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以及城镇化率的增加,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供应持续下降。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向城市地区迁移。2024年,中国的老龄化率达15.6%,乡村的老龄化率则高达18.7%,务农者的平均年龄不断攀升。

此外,非农产业的就业转移成为普遍趋势。第一产业劳动力从2020年约1.8亿降至2024年约1.6亿,佔比总从业人员从24%降至22%,加剧了农业劳动力短缺的困境。农业无人飞机作为一种高效的自动化劳动力替代者,填补了以上空白。其具有操作简单、用人少、效率高等显著优势,并有效缓解了对务农人工的重度依赖。

精细化农田管理激发对农业无人飞机的应用需求。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田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要求逐步提升。其原因一方面是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收紧,如耕地面积的减少、环保压力的增大等;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需求的提高。传统的粗放式、经验式的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当前要求。农业无人飞机作为智能执行终端,可对农田的状况,如农作物长势、病虫草害发生、土壤墒情、养分分佈等进行高频次、大范围的实时感知,并基于数据做出快速、精准的农事决策与执行,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了农作物生长环境,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当前,农业无人飞机的经济效益正加速使之成为农业智能化转型的标配。

成熟的生产制造能力为农业无人飞机的生产制造奠定基础。中国生产制造能力的不断纯熟大幅提升了农业无人飞机的普及率,并在信息技术加速中引领整个行业从单一工具向智慧农业系统演进。当前,中国制造业的成熟不仅体现在供应链的高度自主和高度整合所带来的成本快速下探,也体现在精密电子、複合材料与高性能电池的高速发展。由此形成的规模效应使农业无人飞机的整机价格进入至农户可接受区间,带来市场需求的正循环。此外,政策支持带来的购机补贴加速了农业无人飞机的普及门槛,最终实现的综合效益推动其渗透率实现跃升。

农业无人飞机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展。农业无人飞机正从传统的植保边界向农业生产的全流程渗透。早期的农业无人飞机主要承担农药喷洒的任务作业,而当前逐渐进化出播种、施肥、监测等多种功能。此外,适配于垂直场景的农业无人飞机也在不断扩展,如针对山地、果园等应用场景。随著行业的发展,农业无人飞机将形成覆盖不同务农地形、农作物、规模的产品矩阵拓展,通过多功能集成与场景定制,实现从替代人力的辅助工具升级为重构农业流程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迈向系统化智能发展阶段。

智能化信息技术与产品深度融合促进农业无人飞机的发展升级。随著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融合,农业无人飞机正向著智能化方向演进。在感知层面,农业无人飞机通过搭载高光谱传感器及高算力芯片,可实时识别农作物的病虫草害,并结合土壤传感器与气象站数据,升级并构建出一体监测网络。在决策层面,农业无人飞机结合AI模型的算法驱动下,可自主生成当下环境的施肥处方图,形成监测、分析、执行的闭环。未来,农业无人飞机将逐步发展为高自主化的决策助手,推动农业生产从标准化作业升迁至动态优化务农管理。

全球化发展趋势。在低空经济等政策红利的支持下,中国的农业无人飞机企业具有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高产业链协同及高性价比等优势,正加快拓展海外市场佈局。头部企业的农业无人飞机产品远销东南亚、拉美等地,帮助当地农户实现大幅降本增效、精准管理的运营目标。此外,全球总人口超过80亿人,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使各国把保障粮食安全问题放在战略发展的重要位置,对助力高效生产的农业科技产品需求越发旺盛。中国农业无人飞机产业将是全球农业智能化转型的强力输出者。

行业政策分析

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支持种植、养殖等农业领域智能应用。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飞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加强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管理、风险防范等领域应用,帮助农民提升生产经营能力和水平。

2025年4月,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提出扩展人工智能、低空技术等应用场景。该通知指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并切实以高水平农业科技的自立自强支撑农业强国建设。

2025年2月,农业农村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好2025年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通知,其将植保无人机纳入更新补贴范围,强调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提出加快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持续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 – 2027年)》,将低空经济纳入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并加快大型高端智能农机和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等农机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应用。此外,该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及强化技术集成应用,并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

2024年10月,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 – 2028年)》的通知,鼓励推动数字农田设施和智慧农场的发展,包括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和信息化监管设备,重点发展环境监测、智能植保、智慧农机等技术,带动农业无人飞机、农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

来源:思瀚研究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