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人才争夺战:创新时代的强国筹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0 04:27 1

摘要:全球范围内博士数量已明显过剩,远超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实际岗位容纳能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中,如何培养和重用博士人才,成为各国科技竞争的战略核心。

全球范围内博士数量已明显过剩,远超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实际岗位容纳能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中,如何培养和重用博士人才,成为各国科技竞争的战略核心。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博士作为最高学位群体,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持续动力。

近年来,全球各主要科技强国纷纷推出针对性政策,争夺高端人才。黑龙江省构建了“制度优化+站点支撑+精准育用+服务提质”的“四位一体”工作格局,全力支持博士后青年人才在创新攻关中“唱主角”、在产业升级中“挑大梁”。

新西兰2025年重磅推出“应用型博士计划”,联合大学与科技产业界,打造“科研+商业”双栖人才,提供无GRE/GMAT、低至3万学费、全职工作许可等优惠条件。

---

01 全球角逐:各国如何争夺博士人才

新西兰的“应用型博士计划”由奥克兰大学、奥塔哥大学等学府联合科技产业界共同推进,目标是“用科研驱动经济”。该计划让博士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学习知识产权商业化、项目管理等实战技能,使研究成果无缝对接市场需求。

日本也不甘落后,2025年对其“高度人才签证”政策进行了重磅升级。该签证被誉为“永住特快车”,最快1年内可直接申请永住权,远传统移民所需的“十年漫长路”。

日本政府还决定动用规模高达10万亿日元的“大学基金”运营收益,为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引进海外人才提供紧急财政扶持。

美国特朗普政府削减科研经费后,日本迅速捕捉到这一国际结构性人才流动的契机,力求为顶尖研究者在日本的科研活动提供“与美国同等水平的待遇”。

02 现实困境:博士过剩与安家费消失

然而,当前全球博士培养面临着一个严峻现实:博士数量已明显过剩,远超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实际岗位容纳能力。2025年我国博士生毕业人数预计突破12万,而高校教职能提供的教职岗位不到6万。

这一供需矛盾导致地方院校曾经作为引才标配的安家费正在各地高校招聘计划中逐渐消失。有博士在社交平台分享:因延毕了半年,目标院校今年已经取消了安家费。

还有博士感慨,自己毕业那会儿尚能赶上政策“末班车”,但组里的师弟师妹们却未能逢时。

安家费的“黯然离场”并非偶然。某省属重点高校人事处负责人坦言:“五年前我们为博士提供50-80万安家费,如今这笔预算已经大幅缩减甚至取消。不是我们不重视人才,而是需要更可持续的引才方式。”

03 制度挑战:非升即走与科研生态

“非升即走”制度是我国高校引进的人才考核制度之一,旨在打破高校“铁饭碗”,用竞争激活学术生产力。然而,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问题。

一是评价标准失衡。晋升标准过度依赖论文数量和项目级别,形成“唯论文”“唯帽子”导向,教学、社会服务等职能被边缘化。

二是淘汰压力过大。有的高校聘期淘汰率超过90%,1个编制要招来10多位博士“赛跑”,被质疑“割韭菜”。

三是学术生态扭曲。部分高校对青年科研人员“重考核轻培养”,以“数”代评,以“走”代管,这会催生大量“短平快”研究,甚至滋生学术不端行为。

这种现象不仅中国存在,全球亦然。《自然》杂志2020年对全球博士后的调查结果显示,48%的受访者博士后研究已超过3年,30%的做了2-3轮博士后,甚至有人做了6-7轮博士后。

04 创新模式: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

面对挑战,各地正在探索博士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莱西市实施“博汇莱”高层次人才引育行动,构建“柔性引进+实践锻炼+精准留用”的全链条引育体系。

厦门大学以“导师赋能-平台筑基-机制护航”的人才培养体系,助力博士后从学术新手成长为科研创新生力军。该校博士后在《自然》《科学》《细胞》等期刊以第一作者累计发表论文10余篇,100余人入选国家级博士后人才项目。

复旦大学则在今年试点“学术型学科博士+专业型AI硕士”双学位项目,首轮选择哲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等10个优势学科试点开展,培养具备跨学科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05 未来之路:从人才政策到创新生态

要真正解决博士人才的培养与使用问题,需要多方面的系统改革。

评价标准要从“唯成果”转向“多维度”,让课堂质量与论文质量同登天平。聘任期内要从“一考定去留”转向“全过程护航”,让足额启动经费等扶助措施成为青年教师启航标配。

高校需要从单纯依靠经济激励,转向提供更全面的发展支持。重点高校普遍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为优秀博士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团队支持和高水平平台。普通高校则通过保障编制、提供过渡性住房、解决配偶工作等方式增强吸引力。

真正具有颠覆性的原创研究,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剑”的从容。当“非升即走”升级为“成长即留”,青年教师不再被倒计时驱赶,而是被梦想点燃,中国高校才能在全球人才竞争中赢得长远未来。

---

黑龙江省已建成博士后站点338个,连续3年年招收博士后数量突破千人,博士后研究人员全职进站、在站资助、出站留省可申请享受最高80万元经费支持。

厦门大学博士后在《自然》《科学》《细胞》等期刊以第一作者累计发表论文10余篇,100余人入选国家级博士后人才项目。这些数字背后,是机制创新带来的活力迸发。

未来的全球科技竞争,关键在于能否创造出适合顶尖人才成长的环境。那些能够为博士人才提供更好科研生态、更多元发展路径的国家,必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据领先地位。

来源:用户山野仙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