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美国发动关税战、贸易战对我国进出口造成影响。目前国际市场萎缩,叠加当前消费降级的冲击,使得消费市场日益萎缩不振。因此大力开拓国内市场,促进国内大循环,提振消费能力日益紧迫。面对国内国外严峻形势,我省要出台一系列促消费政策,通过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进
□张学海
当前,美国发动关税战、贸易战对我国进出口造成影响。目前国际市场萎缩,叠加当前消费降级的冲击,使得消费市场日益萎缩不振。因此大力开拓国内市场,促进国内大循环,提振消费能力日益紧迫。面对国内国外严峻形势,我省要出台一系列促消费政策,通过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进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加快发展服务消费和新型特色消费,构建敢消费的消费环境,着力提振消费能力。
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
促进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推进社会和企业提供更多稳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就业人员,同时为企业提供补贴和资金支持进行稳岗和经营。进一步落实细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完善省级毕业生企业实习实践实施办法,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针对农民工、脱贫人口、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规范就业中介市场管理,建立中介就业市场数据库,接入民政服务系统。大力推进和规范零工市场建设,构建县级以上零工平台和基地,配备权益保障咨询服务,保障就业人员权益,避免发生用工纠纷。以新模式新业态拓展就业,创造就业增量,拓展乡村振兴、数字平台等新型就业空间。
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增加财产性等收入。推进金融制度改革,创新提升普惠金融产品供给,引导和鼓励居民合理配置金融资产,获得稳定金融资产收益。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稳定房价波动趋势,释放存量房地产市场,推动完善购房补贴、公积金贷款、降低房贷利率等优惠措施,释放财富效应,更好地提振消费。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土地、房屋等生产要素的流转交易及产权收益,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财政向最低工资倾斜,制定最低工资的动态调整办法,明确最低工资增幅标准,完善与CPI、平均工资联动机制。保障底层劳动者工资收入,研究创新劳动工资纠纷先行补贴发放机制。完善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根据粮食生产区域和农产品主产区,增加重要农产品的补贴范围和力度。探索增加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提升农业大灾风险保险保费政府补贴额度。
强化民生托底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减轻居民医疗负担。推进职工医疗保险目录扩容,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精准判研医保报销药品难题,增加高值药品报销或利用财政补助形式返还医药费。紧跟全国水平,提高医保报销比例,扩大医保报销范围。
完善各类人群参保政策,提升养老保障水平。扩大职工养老保障范围,将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等逐步纳入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体系。利用京东、美团关于外卖员的就业和社保政策,研究优化我省养老政策改革措施。
提高生育服务保障。全面落实国家生育补贴、育儿补贴标准,增强育儿保障。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等人员纳入生育保险。按县域完善普惠托育、托管服务体系,支持建设社区综合托育服务中心,提供兜底托位数量,有条件的发放托育补贴券。
强化教育支撑。加强普惠学前教育,提升教育质量,为学前儿童顺利转入义务教育提供咨询帮扶。加强基础义务教育,深入调查基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需求,研究出台中小学、高中阶段资助体系标准,扩大资助面,降低家庭教育方面支出。
加快服务消费和新型特色消费供给
创新更多服务消费模式。聚焦文旅、教育、养老等领域,打造创新型沉浸式服务消费模式。创新文旅与餐饮、赛事等深度融合,打造多业态融合的文旅经济品牌。聚焦“一老一小”,创新家政、养老、育儿等民生服务消费模式,培育引导“家政+物业”“家政+养老”“家政+托育”等新模式,依托城市更新建设社区嵌入式服务机构体系,综合提供助餐、助托、助学等服务模式。
激活新型特色消费。推进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活跃发展。应用大模型、机器人、自动驾驶、AIGC等前沿技术赋能新型消费,打造线上直播电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人工智能+消费”场景,积极推进社交电商、即时零售、智慧旅游等新型业态发展。扩大绿色消费产品供给,推进新能源、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开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产品。
构建良好的敢消费的消费环境
加强消费领域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制度体系,及时修订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假冒伪劣、消费欺诈等问题的法律依据。建立畅通的投诉举报渠道,提高投诉回馈效率。加快新型消费领域的法律制度建设,规范直播带货、知识付费、数字消费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保护消费者正当权益。
加强市场监管。综合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以及消费维权平台,对消费市场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提升违法处罚力度,杜绝同类侵害消费者权益事件复发。构建营商环境负面案例清单,对于典型案例、投诉执法等问题进行公示,维护和提升消费市场公信力。鼓励社会各界开展消费监督,包括新闻媒体、消费者协会、注册自媒体发挥监督作用。
推动行业自律和诚信经营。推动行业协会建立完善自律机制,提升服务能力。推进行业诚信意识建设,规范行业经营行为,构建文明的行业发展环境。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