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四年(640年)四月二十二日创作了《屏风帖》。该作品以真草二体书写,内容为古代帝王的治国格言,旨在为群臣提供政治借鉴。
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四年(640年)四月二十二日创作了《屏风帖》。该作品以真草二体书写,内容为古代帝王的治国格言,旨在为群臣提供政治借鉴。
太宗将书法写在十一幅绢素上,并配以禽兽水藻纹饰,张设于屏风之上,以此形式展示君主的治国理念。
祝宽夫题跋虽然篇幅不长,但包含了丰富的信息量。
他不仅明确记录了《屏风帖》的材质、形式和内容,还引用了《唐会要》的记载,确认了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和背景。这种严谨的著录方式体现了宋代鉴藏家的专业态度。
题跋中提到的“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的评价,源自《唐会要》对太宗书法的记载。祝宽夫通过引用历史文献,增强了鉴藏记录的可信度。
同时,他对作品状态的描述“其上杂绘禽兽水藻之文,犹隐可认”,为后人了解原貌提供了重要依据。
《屏风帖》原作为真草二体,但到宋代时,仅有草书部分保存较为完整。
明代王世贞在《弇州山人稿》中评价道:“文皇尝作真草书古帝王龟鉴语为二屏风示君臣,今所存者草书耳。轻俊流便,宛然有右军、永兴风度。”
唐太宗早年师从隋代书家史陵,后又与虞世南、欧阳询等书法大家交流切磋。
太宗对王羲之书法尤为推崇,曾广泛征集王羲之墨迹,并命人进行摹拓传播。这种取法途径直接影响了他的书法风格形成。
在书法观念上,太宗强调“骨力”的重要性。
他在《论书》中提出:“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尔。吾之所以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这种重视内在骨力的创作理念,与初唐书法追求劲健书风的时代特征相吻合。
【释文】
右唐太宗屏风书,余从兄季平家所藏,盖从祖绍兴初为江西漕属,以重赂得于北人之南渡者,凡十一幅,皆绢素也。其上杂绘禽虫水藻之文,犹隐可认。按《唐会要》正(贞)观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上自为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诚可宝也。淳熙九年冬十一月,祝宽夫公济跋。
来源:汉府书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