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核聚变技术哪家强?中国又有新突破,离核聚变发电还有多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11:55 1

摘要:如果有人告诉你,我们将来可能用“人造太阳”来发电,点灯泡、开电动车,甚至给整个城市供电,你是不是觉得这像是科幻片里的情节?但这恰恰是全球科学家努力攻克的终极能源梦想——可控核聚变。

如果有人告诉你,我们将来可能用“人造太阳”来发电,点灯泡、开电动车,甚至给整个城市供电,你是不是觉得这像是科幻片里的情节?但这恰恰是全球科学家努力攻克的终极能源梦想——可控核聚变

相较于当下核电站所用的裂变技术,聚变能优势显著,它能量密度高、燃料近乎无穷、少生长寿命核废料且安全性佳,堪称“能源界的圣杯”。中美两国长期在这一领域展开激烈角逐。

2025年,中美两国在聚变领域先后实现突破,中国紧锣密鼓开启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总装工程,美国也争分夺秒推进SPARC原型机建设,双方科研进展悄然加速。那么,中美两国究竟谁更领先?我们离真正的聚变发电还有多远?

核聚变之所以被称为“终极能源”,可不是吹牛,相比于目前核电站使用的核裂变技术,聚变有几个碾压级优势,能量密度极高、燃料几乎无限、放射性废物少、安全性也高得多。

说白了,核裂变是“劈开”重原子,而聚变就是让两个轻的原子核结合在一起,变成一个重的原子核,这个过程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太阳之所以能燃烧几十亿年,靠的就是核心的聚变反应,我们现在用的核电站是核裂变,原理正好相反,是把重的原子核砸开,虽然也能产生巨大能量,但会产生长效放射性废物,且有潜在的安全风险,所以核聚变可以说是能源领域的“终极梦想”。

核聚变的主要燃料氘可以从海水中提取,一升海水里的氘聚变产生的能量,大概相当于燃烧300升汽油,而且聚变反应的产物是氦气,就是能让气球飘起来的那种气体,不产生二氧化碳,也没有长寿命的放射性废料。

尤为关键的是,聚变反应极为稳定,整个过程需极端严苛的条件方可维持,稍有差池,反应便会自行终止,不存在如核裂变般失控爆炸的隐患。

这么好的技术,为什么我们还没用上呢?难点就在于“可控”两个字。

若要引发聚变,需将燃料加热至上亿摄氏度,使其转化为一团超高温带电气体,此气体被称作“等离子体”。地球上没有任何材料能直接接触这个“火球”,为此,科学家们想方设法借助强大磁场,使上亿度的等离子体悬浮空中,避免其接触容器壁,容器学名便是“托卡马克”装置。

显然,要实现核聚变难度极大,但一旦成功,人类就能告别能源危机,甚至可能引发新一轮工业革命,也正因如此,中美两国都把它视为国家战略级的科技高地。

中美核聚变技术

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进展,十分低调但速度却非常迅猛。

2025年,坐落于合肥的中国BEST装置正式启动总装工作。该项目规划有序,预计2027年全面建成,到2030年将开展发电演示,展现科技发展的蓬勃态势。

这个装置虽然体积比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小了40%,但功率密度却高了3倍,目标很明确,尽快实现能量净增益,填补从实验堆到示范堆的空白。

中国的底气从哪来?

一方面,我国拥有像 EAST 这般屡次刷新世界纪录的装置。在2025年,它达成了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稳态运行1066秒的壮举,彰显着科研领域的卓越实力与重大突破。

另一方面,中国于ITER项目中承担关键部件研发工作,像磁体馈线系统。此项贡献意义重大,获ITER总干事高度赞誉,称其为“至关重要的贡献”。

国内企业如泓涵演迤的新奥集团、能源奇点等,也开始涉足聚变研发领域,部分企业另辟蹊径,尝试氢-硼路线,以期绕过氚燃料稀缺这一棘手难题。

当然,中国也有自己的挑战,比如关键材料耐高温性能、氚燃料供应链等,但整体来看,中国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储备上都在加速。有外媒甚至直言:美国在聚变领域已落后于中国。是不是真的如此?

美国在核聚变领域曾是“老大哥”,但近年来却正从国家主导开始转向,2025年,美国公司启动了SPARC项目,这是一个紧凑型托卡马克装置,目标是在2030年代初实现商业发电,输出功率高达400兆瓦。

SPARC的亮点在于“强磁场”,用更小的体积产生更强的约束力,从而提升聚变效率,该公司已融资20亿美元,背后还有美国政府支持,《聚变能源法案》简化审批流程,能源部拨款1.07亿美元支持研发。

2025年,特朗普更是签署行政令,想要在自身任期之内,推进新型核反应堆的测试与部署工作,此等举动着实引人关注。

不过,美国也面临难题,一是老旧设备更新慢,人才流失严重,二是氚燃料供应链薄弱。有美国公司CEO坦言,称中国在材料研发上的速度是美国的10倍。

美国项目更注重短期商业化,而中国则兼顾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两条路径孰优孰劣,尚未可知。那么,中美技术路线究竟有何不同?商业化到底卡在哪?

目前全球聚变技术主要分两条路:磁约束和惯性约束。中美主流都是磁约束托卡马克,但细节各有千秋,中国以国家大科学装置为主,兼顾多种路线,美国则更多依靠私营企业创新,比如SPARC的强磁场设计。

而商业化最大的挑战不是“能不能实现”,而是“能不能持续且便宜”,当前面临三项关键问题。其一,如何保障高温等离子体稳定运行,其二,氚燃料自然界存量稀缺、需人工培育,供应难题待解,其三,材料能否抵御强中子辐照尚不确定。

乐观者预估,到2030年有望目睹示范堆的风采,2040 - 2050年可实现商业应用,而保守派秉持审慎态度,认为达成这一目标所需的时间会更为漫长。

无论如何,AI技术的融入极有可能加速进程。借助机器学习优化等离子体控制,使得聚变梦想不再如镜花水月般遥不可及,正逐步向现实迈进。

近期,美媒中浮现出一种观点,美国在核聚变领域的领先优势正遭受中国的挑战。在部分方面,美国的发展态势已稍显滞后,其领先地位岌岌可危。

在工程推进速度上,中国展现出更快的节奏,中国的聚变项目有明确的时间表和阶段性目标,装置建设与实验进度往往比原计划提前,系统性较强。而美国方面,尽管私营企业创新活跃,但国家级大型项目的整体推进步伐相对缓慢,部分实验设施使用年限较长,更新换代不够及时

而且中国在聚变相关领域培养的科研人员数量庞大,工程技术人员储备充足,同时国内完整的工业体系能够自主生产绝大多数关键部件,减少了外部依赖,保障了项目进度。反观美国,早年研究经费的波动影响了人才队伍的连续性,部分核心部件仍受制于供应链问题。

此外,两国的发展模式也存在差异,中国以国家主导的大科学装置为核心,资源集中,目标统一,长期投入稳定。美国则更多依靠市场力量和私人资本推动,路线多样、创新性强,但在需要长期巨额投入的宏大工程方面,有时显得统筹不足。

因此,美媒认为美国“落后”于中国,并非指美国在技术上全面落后,而是对中国在工程化能力、国家长期投入与全产业链协同方面快速进步的回应。

核聚变技术领域,中美既是竞争者,也是同行者,中国以国家意志和全产业链优势稳步推进,美国凭借创新机制和资本市场灵活布局。谁更强?或许没有绝对答案,但这场竞赛本身正在推动人类向终极能源迈进。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核聚变技术是一场正在发生的科技革命,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真能用上“人造太阳”点亮的灯,吹上聚变供电的空调。而中国,正在这场能源变革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可控核聚变技术何时商业化?——《中国能源报》(2025年06月02日 第12版)

美媒:美在核聚变领域落后于中国——环球时报2025-03-18

当代版“夸父追日” 我国离实现“人造太阳”还有多远?——央视网 | 2025年09月20日

唐晓甫:现在的可控核聚变,还有“永远的五十年”这个魔咒吗?——观察者网2025-08-19 10:52

可控核聚变究竟是个啥?——《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07月30日 第04版)

来源:初八没烦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