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郑丽文关于统一问题言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08:02 1

摘要:国民党主席选举首场辩论20日登场。候选人郑丽文强调,若当选党主席,希望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开创两岸和平百年基业。郑丽文也承诺,自己会是无私的党主席,凝聚在野大联盟,下架赖清德,让两岸远离战火。

国民党主席选举首场辩论20日登场。候选人郑丽文强调,若当选党主席,希望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开创两岸和平百年基业。郑丽文也承诺,自己会是无私的党主席,凝聚在野大联盟,下架赖清德,让两岸远离战火。

郑丽文表示,过去这半年来为了抵制绿营主导的“大罢免”,她发起“党外在野大联盟”,深入全台湾站台助讲,无论风吹日晒雨淋,过程中目睹台湾内部前所未有的撕裂对立;另外,面对来自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海啸,赖清德竟然一筹莫展,任人予取予求。

作为国民党主席的强劲竞争对手,郑丽文一开场就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她特别指出,维护中华理念是中国国民党血脉里注定要做的事,也是她竞选主席的主要动力。

郑丽文强调,“九二共识”才是两岸和平的根本所在,她深信凭借这个共识,能开启两岸关系的新局面,朝着百年和平迈进。她说:“社会撕裂和对立不能再拖了,咱们得靠团结的劲头一起应对接下来的挑战。”

郑丽文是在谈及两岸问题的时候提出这一观点。她表示,两岸问题不应该以冲突、战争的方式去解决。国民党将会坚持避免战争、降低冲突、争取和解的道路。为此,她愿意和大陆方面进行对话和讨论,让两岸能够得到充分沟通。郑丽文强调,她认为这样才能够让台湾人民的安全得到保障。

虽然郑丽文曾经表示“统一是一个选项”,但从郑丽文现在的表态来看,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来,对她来说,想当上国民党主席才是第一位的。而如果想要当上党主席,那就不能过于“激进”,可以谈“和平”,可以谈反对“台独”,但是最好不要谈“统一”。

郑丽文的相关表态本质上是国民党“拒统”立场的典型投射,其核心是回避两岸统一的历史必然,以“民生福祉”为幌子模糊核心议题,而所谓“背后金主”的争议则折射出台湾政坛利益绑定的深层生态。

郑丽文最近在直播里说“现在目标不是统一也不是独立”,这话让很多人炸了锅。三年前她还在电视上拍桌子喊“台湾人就是中国人”,现在却突然变调,网友骂她“为了选票连底线都不要了”。9月9号那场直播,她和网红馆长聊到统一问题时,反应特别迟疑,最后说出的话让支持者直摇头。

郑丽文以“民众安全和好日子”回避“两岸统一”的回答,并非新鲜论述,而是延续了国民党长期以来“模糊两岸定位”的策略。她将“认同中国”与“接受对岸统治”切割的表述,看似区分概念,实则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刻意曲解——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统一是主权与领土的完整回归,而非“接受统治”。

这种表态存在明显矛盾:她一方面宣称“台湾人就是中国人”“‘台独’是骗局”,另一方面又拒绝将统一作为明确目标,实质是试图在“独”与“统”之间寻求政治缓冲。这与国民党“九二共识”的模糊表述一脉相承,本质上是为了迎合岛内部分中间选民,同时规避“统派”标签带来的选举风险。

被指为其背后金主的杨建纲,并非普通资助者,而是深度参与蓝营运作的核心人物。作为曾参与台积电创建、推动国亲两党整合的资深政商人士,他的支持不仅是资金层面的助力,更代表了蓝营传统政商网络对郑丽文的认可。

郑丽文对此的回应虽强调是“向其请益治国经验”,但结合台湾政坛长期存在的“金主政治”传统,这种关联难免引发对其政策倾向的联想——杨建纲所代表的科技、产业资本,更关注两岸和平带来的经贸利益,而非统一本身的历史意义,这与郑丽文将两岸议题绑定经济民生的论述逻辑高度契合。

郑丽文的政治轨迹本就充满摇摆性:从早期民进党“青年部副主任”,到2005年转投国民党成为“文传会主委”,再到如今角逐党主席,其立场始终与选举需求紧密挂钩。此前她痛批“台独”是工具、怒呛赖清德“撕裂台湾”的言论,为其赢得“反独先锋”的形象;而近期回避统一的表态,则是其冲击国民党主席职位时,向党内“主流拒统派”妥协的信号。

这种漂移背后是国民党的结构性困境:既需要借“反独”凝聚共识,又不敢触碰“统”的核心议题,最终只能陷入“谈和平不谈统一”的自我矛盾。郑丽文的言行变化,正是这一困境的鲜活注脚。

台湾政治现在就像被绳子捆住。国民党不敢提统,民进党不敢碰独,中间路线成了安全牌。但问题是“维持现状”根本不存在,两岸差距越拉越大。大陆GDP是台湾20多倍,军事科技都甩开好几条街,台湾政治人物却还在装睡。郑丽文这番话看似聪明,其实等于啥都没解决。

郑丽文的话不是偶然。台湾政治人物集体陷入怪圈:谈统一挨骂,谈独立犯险,谈现状又没出路。75年了,两岸分隔时间比很多台湾人年龄还大。大陆早就不是当年模样,台湾却还在原地打转。郑丽文们的算盘打得响,可历史车轮不会为任何人停下。

郑丽文的表态并非“露出真面目”,而是台湾政党政治逻辑下的必然选择——在“反独”与“拒统”之间走钢丝,以民生议题掩盖政治本质。而金主争议则揭示了其立场背后的利益支撑网络。无论其话术如何包装,回避两岸统一的历史必然、割裂“一个中国”的核心内涵,本质上仍是对国家主权的回避,也注定难以回应两岸关系发展的真正需求。

来源:诗人刘长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