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动物在哪里?开启“自然眼”,找到更广阔的世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12:25 1

摘要:作为一名资深昆虫发烧友,常有人看了我在深圳的昆虫记录后问我:“我也生活在深圳,为什么我没有见过这些昆虫呢?”对此,我常常回答说,因为我有“虫眼”,等你有了“虫眼”也能看到。当然这只是开个玩笑,翻译成正经语言,就是说,你首先得认识昆虫、建立对昆虫的敏感度,才会更

作为一名资深昆虫发烧友,常有人看了我在深圳的昆虫记录后问我:“我也生活在深圳,为什么我没有见过这些昆虫呢?”对此,我常常回答说,因为我有“虫眼”,等你有了“虫眼”也能看到。当然这只是开个玩笑,翻译成正经语言,就是说,你首先得认识昆虫、建立对昆虫的敏感度,才会更容易用双眼发现昆虫。

开启“自然眼”

美国著名博物学家、自然文学作家艾温·威·蒂尔在《夏游记趣》中这样写道:“自然影响我们的内心,就像光影响一卷胶卷上的感光乳剂。有的胶卷感光性比别种强;有些人的内心感受力更强。一个观察者可能认为某样东西非常重要,可是在另一个观察者心目中,同一样东西会变得几乎无足轻重。一如诗人威廉·布莱克在他的一封信里所说的:‘有些人看到一棵树,会感动得流下眼泪,可是在其他人的心目中,那只是一棵拦路树罢了。’”

▲自然摄影师唐志远在野外拍摄昆虫▲科普作家张辰亮在野外观察昆虫

蒂尓说的话和我表达的“虫眼”意思相同。不管是昆虫,还是植物、鸟类、两栖爬行动物、真菌以及其他自然万物,都需要内心有敏锐的感知力,先去认知才能去发现,之后再从中读取更多的信息。这种内心的感受力,除了天赋,也需要后天的培养和训练。

身处自然中,如果完全不了解一个事物,是很难去发现和获得乐趣的。想要开启“自然眼”,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阅读获取基本信息;另一种则是依靠长期观察和实践积累经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通过阅读可以在大脑建立基础的知识储备,而后带着问题去寻找目标物种。在自然观察中,又会建立全新的第一手认知,带回一些问题再通过阅读来解释。如此循环,你的“自然眼”就会越来越犀利、越来越广阔,反应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大咖手把手带你找虫

《博物大发现:找找看》

作者:唐志远 张辰亮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果麦文化 出品

出版时间:2025年7月

为什么很多人在外面找不到昆虫呢?是因为很多昆虫都有绝佳的“隐身术”,有些体色与环境接近,有些形态酷似树叶、树枝,如果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它们。但是一旦掌握了方法,有了积累,找昆虫就会变得容易很多,这也是广大昆虫爱好者的必经之路。而这一套三册的《博物大发现:找找看》,对于广大喜欢昆虫又不知道怎么找虫的爱好者来说,算得上是绝佳的入门读物。

这套书的两位作者:唐志远和张辰亮,都是资深的昆虫爱好者和研究者,可谓是强强联手。唐志远是中国著名的生态摄影师,现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博物》杂志视觉总监。早在2002年,他就创办了国内首个生态摄影论坛——“绿镜头”,是中国从事生态摄影最早的一批人。此外,他曾担任美国Discovery频道纪录片《虫缘》主角,获评2009年度中国十大地理摄影师及中国最具影响力自然地理摄影师,出版了《自然之声》《博物大发现:我的1000位昆虫朋友》《虫在江湖》系列等多部科普摄影著作。张辰亮是中国农大的昆虫学科班出身,师从彩万志老师,当年研究猎蝽,而后进入《博物》杂志致力于科普传播,成为多平台千万粉丝的科普大V,写了以《海错图笔记》为代表的多本科普书,带领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团队拍摄制作了“生命奇观”自然纪录片,还执导了大型环保公益节目《一路同行2》,是科普传播界的佼佼者。

这本书的缘起,还要从《博物》杂志连载14年的长青栏目《找找看》说起。张辰亮最初到《博物》杂志工作的时候就是负责这个栏目,当时他与唐志远一文一图,默契配合,就有了这个栏目。而本次出版的时候,唐志远又增补了约30%的新内容,最终集结成了这三册图书。

▲《博物大发现:找找看》的三个分册封面▲找找看:图中有一只伪装成叶子的翡螽

这三册书是依照昆虫所在的环境编排分类的,三种环境分别是树皮、地衣、苔藓;枯枝、枯叶、枯果实;叶子、花朵。不难看出,除了地衣,其他都是植物的不同部位,从这里可以读取到一个关键信息:昆虫与植物密不可分。在地球上,约有一半的昆虫都以植物为食,即便是不吃植物的昆虫也大多栖息或停歇于植物之上。经过数亿年漫长的演化,很多昆虫都演化出了与植物类似的体色,有些形态也与植物极其相似。在野外要找到这些“伪装者”并不容易,需要熟悉它们的形态和习性,才能在复杂环境中精准识别。

而这套书的意义,就在于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按图索骥”的样本,让读者可以提前演练。书中收录了作者唐志远多年来在野外记录的400多张大片,设置了76个找找看游戏,再加上60多种昆虫的科普知识和生存故事,让大小读者都能参与这种互动,模拟在野外环境寻找这些神奇的生物,了解更多它们的相关知识。整套书都是大开本高清大图,文字量适中,通俗易懂,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不管是大小读者都能获得更轻松的阅读体验。积累了这样的经验值,下次去到自然中,再找昆虫也就容易很多了。

虽然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三册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彩图科普读物,但书的背后,作者所要付出的汗水和凝结的经验都是超越读者想象的,也需要用心的读者去认真阅读提取。张辰亮在序中举了一个例子,在冬天跟着唐志远去山里找黑脉蛱蝶的幼虫。对于他来说是非常陌生的经验,也无从下手。但是唐志远就能根据野外观察的经验判断出黑脉蛱蝶幼虫会在西北方向休眠,继而在落叶中找到幼虫。再比如在书中你会学习到,在竹林中,往往能找到眼蝶的幼虫,因为它们很多都以竹叶为食。而在这些眼蝶中,又以斑眼蝶属蝴蝶的幼虫形态最为隐蔽,它们长得就像一片竹叶,且在绿叶中就是绿色,在枯叶中就是枯草色。如果你提前熟悉了这样的信息,下次你去竹林环境,就会特别留意竹叶堆里有没有多出一片异常的“叶子”。诸如这种经验,是从课本和其他课外书里都学不到的。

▲张辰亮为本书写的序言

发现更广阔的世界

虽然书名叫《博物大发现:找找看》,但是找到昆虫仅仅是一个入门操作。你只有先发现,才能有更多观察。有些还需要后续的追踪或者饲养才能找到更多答案。书中介绍了一个有趣的案例,唐志远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绿石林景区发现了一种长得像“拐杖糖”的毛毛虫,根据腹部末端的尾突可以判断出是一种天蛾幼虫。饲养了几天后,“拐杖糖”变成了与前一个形态完全不一样的“枯树枝”,连枯树枝上的地衣色都完美呈现了。这是哪种幼虫呢?随后他通过询问爱好蛾类的朋友,得知可能是猿面天蛾的幼虫。后续“枯树枝”幼虫化蛹了,再经过一段时间羽化成蛾,果然证实了他的猜测。

▲“拐棍糖”猿面天蛾幼虫

当时,我和诸多网友也在新浪微博上通过唐老师的微博见证了神奇的“拐杖糖”到“枯树枝”到猿面天蛾的揭秘过程,这也是猿面天蛾生活史在国内首次记录。在国内,昆虫种类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有好多物种都缺乏完整的生活史记录,通过这样的案例,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在自己所在的城市去观察和追踪更多昆虫的生活史和行为,在社交媒体与更多人分享交流,一起补全城市物种档案。

▲《叶子·花朵》分册中介绍了角蝉和蚂蚁这对“合作伙伴”:角蝉成虫和若虫会分泌甜味汁液,吸引蚂蚁舔食。蚂蚁被收买后,会担任起保镖的工作,赶走角蝉的天敌。

除了生活史,我们还可以去思考物种适应环境的策略,思考物种与环境的关系。看到书里的昆虫和它们的生命故事时,也可以多思考这些昆虫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些地方,它们与其他的生物有着怎样的联系。在自然界,生物和生物通过捕食关系结成食物链,彼此之间又构成复杂的食物网,通过长期的演化,每种生物都有其唯一的生态位和适应环境的综合技能。这些都是在“找找看”之余可以深度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现代生活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压力。学会在自然中行走、发现、寻找的过程,对于个人也是舒展疗愈身心的一项极佳的活动。在这样的时刻,你可以放下所有的杂念和烦恼,放空大脑,专注于周遭的环境。当发现了那些隐藏在复杂环境中的物种,看到它们小而多样的形态,了解到它们的生命故事时,那种成就与感动是无法言喻的。

有了“自然眼”,万物都会变得可爱,除了看虫,还可以看花、看鸟、看两栖爬行动物、看兽类、看云、看天象……每到一个地方都不会无聊,因为总能找到观察对象,探索新的未知,发现更广阔的世界。这一切的起点,都从“找找看”开始吧!

来源:深港书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