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人刘禹锡豪迈地说,“我言秋日胜春朝”;苏轼留下“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赞叹;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清冷深邃,电影《秋天的童话》浪漫温情,小说中“冷清秋”的名字更添一抹诗意。
图① 市龙源湖公园里的桂花。
图② 普济路上的栾树。
记者 贾 蓝 摄
人们对秋,总有别样的情愫。
诗人刘禹锡豪迈地说,“我言秋日胜春朝”;苏轼留下“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赞叹;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清冷深邃,电影《秋天的童话》浪漫温情,小说中“冷清秋”的名字更添一抹诗意。
秋,不仅是季节的转折,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在焦作,初秋的韵味藏在街头巷尾的草木香气中,藏在市井生活的烟火气里,也藏在每一个焦作人从容的步履间。
一路美景:栾树流金,桂花作序
9月的焦作,暑热悄然退场,天空澄澈如洗。若说初秋的焦作是一幅画卷,那栾树便是画布上第一抹亮色。这种被焦作人亲切称为“灯笼树”的乔木,此时正迎来高光时刻,树冠上层簇拥着明黄碎花,如繁星倾泻;中层嫩绿的荚果渐染绯红;下层则已结出形似小灯笼的赭红果实。
骑行在青云大道上,两侧柿子树硕果低垂,青黄相间的柿子如灯笼缀满枝头,与栾树的缤纷相映成趣。微风过处,栾树花簌簌飘落,少年骑车碾过金色花毯,惊起几只啄食的麻雀。
而焦作秋日的“嗅觉名片”,非桂花莫属。人民路、市龙源湖公园、月季公园等地,桂花已悄然盛放。不同于南方桂花的馥郁浓烈,焦作的桂花香更显清雅——银桂如霜似雪,丹桂橙红似火,四季桂淡黄如玉。晨练的老人路过桂花树,总要驻足深嗅一口:“这香味一飘,就知道秋天来了。”
焦煤集团院内有两棵桂花树,每年开花时节,整个东方红广场都浸润在芬芳里。
在中站区李封一村“椿桂斋”院落内,屹立着一棵164岁的“国家三级古树”——桂花树。经专家鉴定,它是目前焦作市区已知树龄最长的桂花树。每年秋季,这棵桂花树的香气格外清雅,绵延悠长,成为邻里共享的“生态福利”。
青云大道是不少骑友的最爱,秋天时,它更如磁石般吸引人。路旁的柿子挂满枝头,格外喜人。不少骑友骑累了,便会停下来,在路边买上几个柿子,品尝这专属秋日的清甜。
市井烟火:石榴咧嘴,秋味上桌
初秋的焦作,丰收的喜悦从郊野蔓延至城区。山阳区中星街道李河村的路边,石榴树已被果实压弯了枝丫。红彤彤的石榴咧嘴“欢笑”,露出晶莹籽粒,主人家摘下一颗递给邻居孩子:“甜得很!”这些石榴树多是老一辈焦作人栽下,寓意“多子多福”,如今更成了左邻右舍的情感纽带。
在城区的各大集市上,新摘的石榴、核桃摆满摊位,叫卖声此起彼伏:“自家种的,无公害!”而从集市带回的秋日果实,最终化作家家户户餐桌上的甜蜜。买菜的市民顺手称些柿子,笑着说道:“放软了淋上蜂蜜,孩子最爱吃。”
“吃秋”,是焦作人迎接季节的仪式感。不少美食店都打出“贴秋膘”的招牌。工业路上一家生意兴隆的羊肉冲汤店,每日6时就已坐满食客。一碗奶白的羊肉冲汤下肚,佐以焦作特有的咸香烧饼,额角沁出细汗。食客笑言:“秋膘贴得好,冬天不感冒!”
夜晚街头,推车卖的烤红薯,暖了散学归来的学子。更有些讲究的老人家,按“焦作老例儿”炖起山药排骨汤。温县的铁棍山药质地瓷实,与排骨同煨,汤色清亮,暖胃更暖心。
人间清欢:读书锻炼,从容度秋
初秋的晨光里,焦作人的生活节奏也添了几分诗意。每日6时的市龙源湖公园里,太极爱好者身着太极服凝神练拳,动作如行云流水;晨跑的跑友团,步伐轻快,一路欢歌;篮球场上,中学生跳跃投篮的身影被朝阳拉长。记者曾在这里遇到过身着统一服装的三胞胎兄弟,他们一同挥洒汗水,体验着成长拔节的快乐。
一位坚持晨跑20年的退休矿工笑道:“秋天锻炼最得劲,不冷不热,跑完还能闻着桂花香读书。”
焦作人对读书的热爱,在秋日愈发浓厚。市图书馆靠窗的位置总是一座难求,读者捧着书籍静心阅读。馆外的木椅上,树叶偶尔飘落到书页上,读者轻轻拂去,继续沉入文字的世界。校园里,河南理工大学的学生们坐在长椅上晨读,落叶在脚下沙沙作响;在一些幼儿园里,“秋日诗会”正热烈举行,童声朗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独有焦作:山水为骨,人文成韵
初秋的焦作,怎能少了登山之乐?在云台山,游客沿着红石峡漫步,溪水清凉沁人;青天河畔,芦苇荡开始泛白,几只白鹭掠过水面。但焦作人更懂“大隐隐于市”的惬意——在公园广场上,人们下棋、漫步、闲谈,享受着秋高气爽的闲暇时光。
初秋的焦作,是一首写在日常里的散文诗。它没有惊天动地的壮美,却用栾树的金、桂花的香、石榴的红以及街头巷尾的读书声、锻炼身影,编织成一座城市最动人的温度。正如一位文学爱好者所言:“焦作的秋天,得细品——品它的踏实,品它的韧劲,品它藏在烟火气里的风雅。”
天凉好个秋,焦作正当时。
记者 赵改玲
本文来自【焦作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