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人们,美国这次似乎真的要陷入困境了。一直以来紧跟美国脚步的印度,居然开始对美国实施反向操作。这不,前脚中美和谈刚刚结束,后脚印度这边飞机残骸都还没清理干净,就宣布要对美国加征关税。不得不说,三哥一出手,那画风常人还真难以捉摸。很多人不禁纳闷,印度这唱的是哪出
家人们,美国这次似乎真的要陷入困境了。一直以来紧跟美国脚步的印度,居然开始对美国实施反向操作。这不,前脚中美和谈刚刚结束,后脚印度这边飞机残骸都还没清理干净,就宣布要对美国加征关税。
不得不说,三哥一出手,那画风常人还真难以捉摸。很多人不禁纳闷,印度这唱的是哪出?是盲目跟风,还是另有隐情?要搞清楚印度的意图,就不得不提到一门奇特的“学问”——日耳曼赢学。
所谓日耳曼赢学,简单来说就一个字:赢。这是一种基于种族优越感的“赢”,能把任何结果都解读为胜利。
在这种“赢学”框架下,欧美、日耳曼人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印度高种姓作为正宗的日耳曼雅利安人(历史渊源上),也自觉高人一等。
他们将愿意归顺的国家视为吠舍,而像中国这样不愿顺从其“逻辑”的国家,则被视为达利特,即不可接触者。
就拿中国的发展来说,每当我们取得突破,一些秉持“日耳曼赢学”思维的人就开始阴阳怪气,什么“又赢了,赢麻了”之类的言论层出不穷。
但他们这种“赢学”和我们有着本质区别。我们讲赢,是需要事实依据的,要从各个角度论证如何赢、在哪赢、赢的绩效如何量化,复杂且严谨。而“日耳曼赢学”则随性得多,想怎么赢就怎么赢,不看实际成果,全凭“信念”。
美国堪称“日耳曼赢学”的践行者。美国在诸多事务上,不管实际成效如何,都能将其宣扬为胜利。2024年3月10日,白宫官网高调发布文章,宣称美国在执政的50天里赢了50次。
内容包括宣称即将收回巴拿马运河是赢、加关税是赢、规定英语为官方语言也是赢。不管这些举措有无实质效果,只要做了,那就是重大胜利。
甚至一些生活琐事,像起床、上厕所都能被包装成“赢”。白宫还发表过《美国来了,赢就来了》类似风格的文章,开篇就提到“endless wins”(无止境的赢)。
比如叫停一美分硬币制造、恢复塑料吸管使用,在他们眼中都是“赢”的体现。更夸张的是,美国股市大跌被解读为小幅失调、经济转型,完全不顾事实逻辑,将失败强行扭转为胜利,不得不说这在语言和逻辑的扭曲上达到了新高度。
巧的是,印度也是“日耳曼赢学”的忠实拥趸,而且在“赢”这件事上,印度堪称登峰造极,比起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历史上看,印度外战基本没怎么赢过,却从未在精神上输过。被外族轮番征服,在他们那也是“赢”;与巴基斯坦冲突中被暴打,依旧能宣称自己赢了。
美国的“赢”是后天营造、因信称赢,而印度的“赢”是深入骨髓、先天自带,不依客观事实为转移,完全是“我想即我赢”。
在印巴冲突中,印度军队后撤30公里,却被宣传为诱敌深入的“梵天结界”;巴基斯坦的反击被解读为主动陷入印度的“轮回陷阱”。
飞机被击落,他们却声称是巴基斯坦难掩颓势,印度空军尽显王者风范。这种将失败转化为胜利的“顶级逻辑”,让美国的“赢学操作”都相形见绌。
对于印度而言,“赢”是生存的第一需求。与我们从小接受唯物主义教育不同,印度人即便物质层面穷困潦倒,只要有“赢”的精神感受,就觉得精神富足,仿佛物质上的匮乏也不值一提,就已经“赢”了。
一旦面对这样的对手,常规逻辑很难与之抗衡,因为你永远无法从精神层面战胜他们,哪怕在现实中取得胜利,他们也能凭借各种“赢学逻辑”找回“赢”的感觉,甚至不惜使用一些小动作。
这次中美经贸和谈,极大地刺激了印度。中国在和谈中坚守立场,美国做出一定退让,这让自认为是“日耳曼婆罗门”的印度深感不平衡。
在他们看来,美国对中国(在他们认知里是“达利特领班”)和对自己的态度不应处于同等水平,否则无法彰显其“婆罗门”的优越性。
印度本就只认利益不认道义,此前站队美国围堵中国,也是因为美国承诺给予好处。如今美国若无法兑现承诺,印度便会追讨。
以印度的行事风格,捞不到好处誓不罢休。既然美国不给,那印度就效仿中国加征关税。印度觉得既然中国梗着脖子能赢,自己作为“婆罗门”更没理由输。
所以印度此次加征关税既有强烈的动机,也自认为有充足的理由。至于加征多少关税,完全取决于美国能给出多少好处。只要美国给的好处不够,印度的关税就会持续增加,直到让美国都怀疑自己的“赢学”是否还能奏效。
碰上印度这样的“对手”,美国恐怕也只能暗自叫苦,自求多福了。不过美国肯定不会轻易认输,接下来两大“赢学”高手过招,双方都力求彰显自己赢、对方输,说不定又会催生一系列让人瞠目结舌的“语言艺术”和奇葩操作,让我们拭目以待这场“赢学大战”的后续发展吧。
文本来源@璐哥看透彻 的视频内容
来源:社会观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