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顶尖学府清华大学的课堂上,未来汽车工程师们手中的教材封面,正悄然记录着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2021年,比亚迪第四代DM技术登上《汽车动力系统原理》封面;2025年,其第五代DM技术再度成为《汽车构造—动力系统》的封面主角。四年两登清华大学教科书封面,这一
在中国顶尖学府清华大学的课堂上,未来汽车工程师们手中的教材封面,正悄然记录着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2021年,比亚迪第四代DM技术登上《汽车动力系统原理》封面;2025年,其第五代DM技术再度成为《汽车构造—动力系统》的封面主角。四年两登清华大学教科书封面,这一现象远超一家企业的商业荣誉,它更像一个标志,预示着中国汽车工业在核心技术领域完成了从学习者到范本提供者的身份转变。
教科书封面:严谨学术体系下的技术认证
高校教材,尤其是清华大学这类顶尖学府的专业必修课教材,其内容筛选标准极为严苛。它不仅是知识体系的载体,更是行业技术发展的风向标。在过往的汽车动力系统教学中,教材案例长期被以丰田THS、本田i-MMD为代表的日系混动技术所主导。这些国际巨头凭借先发优势,构筑了强大的技术壁垒和理论体系。
因此,当比亚迪第四代DM技术在2021年首次突破这一“壁垒”,成为《汽车动力系统原理》的封面案例时,其意义非同小可。教材编委会的选择,是基于其颠覆性的技术理念。第四代DM技术一改传统混动系统“油电平衡”或“以油为主”的思路,大胆地做“减法”,取消发动机前端轮系,创新性地构建了一套“以电为主”的混动架构。这种架构将发动机的角色专注于高效发电,驱动任务则最大程度交由电机完成,从而在原理层面实现了能效的跨越式提升。这并非简单的技术改良,而是一次架构革新,其代表性足以与全球顶尖技术同台竞技,这正是它能通过学术界严格审视,最终登上封面的根本原因。
从架构革新到AI赋能:技术迭代的教科书式演进
如果说首次登封是学术界对一种新路径的“肯定”,那么第二次登封则是对这条路径持续领先与进化的“认可”。四年两登清华大学教科书封面,清晰地勾勒出比亚迪DM技术的进化轨迹。
2024年发布的第五代DM技术,在第四代“以电为主”的坚实基础上,引入了更具前瞻性的技术元素——AI大模型和AI能耗管理策略。这意味着动力系统不再仅仅依赖于硬件的机械效率,而是进入了“智慧感知、智能决策”的新阶段。通过AI算法对实时路况、驾驶习惯、气温环境等海量数据进行学习与预测,系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准度动态调配油电能量,从而将百公里亏电油耗降至2.9L,开创了“油耗2时代”。
从2021年版《汽车动力系统原理》到2025年版《汽车构造—动力系统》,教材名称的细微变化也反映了教学侧重点的转移:前者重在“原理”阐释,后者侧重“构造”详解。比亚迪DM技术能同时满足这两本核心教材的高标准要求,证明其不仅拥有创新的理论价值,更具备扎实的工程应用价值和教学示范价值,构成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教学案例。
超越企业荣誉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集体宣言
比亚迪DM技术的两次登封,表面上看是单一企业的技术胜利,深层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整体崛起的缩影。
首先,它标志着技术话语权的转移。过去,中国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话语权薄弱,高校教学不得不以国外技术为蓝本。如今,由中国企业开创并引领的技术体系成为未来工程师学习的范本,这将深刻影响一代汽车人才的思维范式和技术取向,为整个行业持续创新播下种子。
其次,它体现了“市场-技术-学术”的良性循环。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量“霸榜”,是其技术成功接受市场检验的直接证明;而大量的研发投入和专利成果,则构成了技术领先的基石。学术界的认可,为这种市场和技术成功提供了理论高度和权威背书,形成了一个从商业实践到理论总结,再反哺人才培养的完整闭环。这不仅巩固了比亚迪的行业地位,更提升了整个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自信与影响力。
四年两登清华大学教科书封面,是对比亚迪DM技术开创性与领先性的至高学术褒奖。这背后,是一家企业长达近二十年的技术坚持与持续创新,更是一个产业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再到“输出范本”的生动写照。当未来的汽车工程师们在清华园的课堂上,从教材封面开始研习中国自己的先进技术时,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已然被赋予了全新的起点。这不仅是比亚迪的“教科书时刻”,更是中国迈向汽车强国的有力宣言。
来源:新汽车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