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点”撬动“大治理”——柳林县穆村镇“人大联络站+”赋能基层治理新实践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10:20 1

摘要:初秋时节,沿着柳林县穆村镇明清一条街上的青石路蜿蜒向前,两侧古建筑飞檐翘角,游客络绎不绝;田间地头,农民们正忙着秋收的准备工作,空气中飘散着泥土与作物成熟的芬芳;干净整洁的公厕分布在古镇各处,成为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图为人大代表在穆村镇人大代表联络站接待群众。

□ 文/图 本报记者 梁英杰 冯凯治

初秋时节,沿着柳林县穆村镇明清一条街上的青石路蜿蜒向前,两侧古建筑飞檐翘角,游客络绎不绝;田间地头,农民们正忙着秋收的准备工作,空气中飘散着泥土与作物成熟的芬芳;干净整洁的公厕分布在古镇各处,成为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这一切变化的背后,跃动着柳林县穆村镇人大主席团探索实践的“人大联络站+”模式创新力量。近年来,穆村镇持续推行“党委会议开下去、治理能力提上来”党建工作法,镇人大主席团充分发挥人大联络站在基层治理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明确“搭建平台听民声、进村入户访民情、化解纠纷聚民心”的路径,推动人大代表发挥作用嵌入基层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小厕所里的民生大文章

“以前这个公厕里面灯光不怎么亮,而且异味有些大。”穆村镇居民贾天厚回忆道。公厕问题看似小事,却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品质,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穆村古镇作为旅游景点,拥有24小时开放公厕32座。2024年镇人民代表大会上,12名代表联名提出穆村古镇区域内公厕的使用管理问题,直击民生痛点。镇人大主席团高度重视,责成穆村镇人大代表联络站驻站人大代表加强公厕监督、帮助制定管理办法、听取群众使用意见。代表们深入调研,走访群众,形成了穆村古镇公厕管理使用办法的建议,交办镇政府按照“有序推进、整体提升、建管并重、长效运行”的思路及时落实。

“针对夏季高温异味较大的情况,我们安排保洁人员加大公厕保洁频次,做到‘八无’,即无纸屑、无烟蒂、无痰迹、无积灰、无异味等,并对公厕内外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让居民和游客可以放心使用。”穆村镇副镇长高艳龙介绍。

“现在各方面都提升了,还有专人管理,给群众带来了更佳的卫生、便捷的服务,群众很满意。”贾天厚脸上洋溢着笑容。

小厕所,大民生。公厕问题的解决只是穆村镇人大代表联络站聚焦民生实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穆村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围绕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和期望,持续推进联络站功能向基层拓展延伸,创新实施了由五位新老市、县代表组成的“五贤工作组”领衔全体驻站代表,按照群众反映事项办理流程图,做好履职清单的登记、梳理、办理、反馈,形成“大门常开、站点常用、群众常来、代表常在”的工作特色,联络站成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驿站”。

千年古镇焕发新活力

穆村镇历史悠久,汉代封侯,清代建镇,文化积淀深厚,明清时期创造了晋西首村的辉煌人文。目前,全镇拥有古院落85处,明清一条街更是柳林县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落。

然而,岁月流转,风雨侵蚀,许多古建筑面临保护难题。“穆村古镇是前人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瑰宝,因年代久远,不少建筑急需修缮保护。”穆村镇人大主席杨小军表示。近年来,穆村镇人大主席团以专题调研、专项监督、代表参与等方式,全力推进穆村古镇的保护和修缮。每年县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主席团都会提出加强古村落保护的议案与建议,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全程监督修缮工程进展;另一方面持续深化调研,不断挖掘古建筑的文化内涵,为全镇文旅事业发展贡献人大力量。

探索“人大联络站+”模式,核心在于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并将其有效嵌入基层治理的各个环节,最终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向基层治理效能的持续转化。在穆村古镇保护的过程中,全镇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履职,主动化身“日常巡查员”和“民情联络员”。柳林县人大代表贾永贞介绍:“我们持续提出复建穆村古镇牌楼、铺设仿古青石、恢复秀珍穿街水壕、修缮古街两侧商铺民居议案并以穆村镇代表团民意联名提出建议,得到了县政府高度重视。”

如今,穆村古镇核心区域的保护修缮有了较大改观,为传统村落和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申报成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参观打卡。

古树名木保护也是古镇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穆村镇杨家坪原307国道旁,有一株树龄达1500年的国槐,这株古树高23米,胸围620厘米,冠幅19米,编号为14112500371。《吕梁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出台后,吕梁市人大常委会挂牌监督,每株古树都有专属身份证。尤其是市、县人大代表包联“古树名木”活动以来,穆村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定期组织人大代表开展执法检查,推动有关部门落实保护措施。

“近年来,我们按照‘党委会议开下去,治理能力提上来’联动工作机制,积极推动穆村古镇的保护和修缮,累计争取上级资金近800万元,并协调驻镇企业认领修复文物四处,取得良好效果。”柳林县政协副主席、穆村镇党委书记王彦民介绍。在一村、二村两个村委“全国传统古村落”挂牌的同时,穆村镇已成功申报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目前正在积极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以文旅赋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紫皮蒜成为致富“金疙瘩”

历史悠久的古院落保护和修缮让穆村镇文旅产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而传统的穆村紫皮蒜种植,则为乡村发展、百姓增收注入了强劲活力。

“今年种了20挂,蒜卖了3000多元,蒜薹卖了1000多元。” 穆村镇二村委蒜农刘志喜种蒜已经40多年,他的父亲刘世元今年89岁高龄,是紫皮蒜种植技艺的市级非遗传承人。对于种蒜的效益,刘志喜算得很明白:“种蒜比较传统,而且蒜地还能继续种玉米、茄子、蔬菜,又增加一些收入。”

穆村紫皮蒜兼具食用与药用价值,种植历史悠久,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当地支柱产业,今年全镇大蒜种植面积超300亩,1200户蒜农的户均增收达5000元以上。

“咱穆村可以说家家户户到节令了都要种蒜。”穆村镇二村委党支部副书记陈黎琴表示,“尤其近年来,咱穆村镇党委、政府通过开展紫皮蒜文化节、紫皮蒜辫蒜大赛等活动,畅通大蒜销售渠道,延伸大蒜产业链条,擦亮了穆村紫皮蒜的品牌。大蒜的产品附加值也大幅提升,蒜农的积极性特别高。”

为了推动“穆村紫皮蒜”产业发展,穆村镇着力解决紫皮蒜产业在种植、灌溉、运输、销售中的一系列难点堵点问题,持续推动大蒜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和品牌化销售,让“穆村紫皮蒜”成为闪耀吕梁、辐射全省的金字招牌。“紫皮蒜种植是我们穆村镇的传统特色产业,为了将服务触角精准延伸至基层产业,在每年种植收获期,全镇党员干部、各级人大代表都会深入田间地头。”穆村镇镇长高海军介绍:“一方面通过科技助农、设施改善,全面夯实产业基础;另一方面以紫皮蒜文化节为平台,大力拓宽销售渠道,持续擦亮穆村紫皮蒜金字招牌。”

穆村镇人大主席杨小军表示,下一步,穆村镇人大主席团将拓展深化“人大联络站+”模式,引导人大代表主动担当作为,助力融入社会治理实践、解决治理突出问题,推动人大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来源: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