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何其芳先生所捐赠的私人藏书构成了我校图书馆珍贵的古籍(特藏)资源,总计超过二万七千册。在这些藏书中,目前被认定为善本的书籍共有七十五种,收录于《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的有三十六种,清抄本及民国抄本共计二十二种,明末清初汲古阁版本则有十七种。此外,还有善本不断被发掘
何
其
芳
特
藏
两种精善本品鉴(下)
总序
何其芳先生所捐赠的私人藏书构成了我校图书馆珍贵的古籍(特藏)资源,总计超过二万七千册。在这些藏书中,目前被认定为善本的书籍共有七十五种,收录于《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的有三十六种,清抄本及民国抄本共计二十二种,明末清初汲古阁版本则有十七种。此外,还有善本不断被发掘。
图书馆古籍书库
何其芳特藏资源馆藏地位于我校图书馆六层古籍阅览室,读者可预约阅览闭架图书。
图书馆古籍阅览室
阅览时间:每周一、周三上午8:30至11:30,寒暑假及法定假日不开放。
网上预约:图书馆主页-读者服务-古籍阅览-提交申请;或“中传大阅城”微信公众号-微服务大厅-古籍阅览-提交申请。
读百年经典,守传媒初心。为丰富校园生活、弘扬传统文化,我校图书馆开设何藏古籍善本介绍专栏,带大家探寻那些藏于古籍中的中华智慧。
我们为大家推出的是何藏古籍新发掘善本——《御选历代诗余》,该书被《中国古籍善本总目》收录。
《御选历代诗余》凡一百二十卷,系清代沈辰垣、王奕清等臣僚奉敕编纂,刊行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属内府精刻本,反映了康熙朝宫廷刻书的风格,具有较高的文献与版本价值。是书全书手写上板,字体精丽雅致,卷首有康熙四十六年大字序一篇,次钦定凡例,次编纂官姓名及官衔,次总目,正文版心处刻有词名。是书凡六函五十册,版式为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左右双边,白口,双鱼尾,版高十七厘米,宽十一·七厘米。钤“毗陵董康审定”“小名弄玉小字琼奴”“曾在董氏诵芬室中”“桐乡徐氏珍藏”“臣恭恭读”“寻章摘句老雕虫”“太原世家”“酒肠诗胆”“小万卷楼主人”“朱方杨氏图书记”“一枝巢藏书”“寿椿堂”“除却读书无所好”“儒林郎”“莹如”“妾池玉”“无计为欢室藏”等鉴藏印记。
内封面
首卷卷端
全六函五十册
《御选历代诗余》系清代官修大型词学文献汇编,全帙一百二十卷,别称《历代诗余》。该总集以词作为主体编纂,计收词作百卷,另附《词人姓氏》及《词话》各十卷。辑录范围自唐迄明,甄选词作九千余首,尤以两宋词家为重。编纂体例突破流派之囿,广采博收,而对名家力作尤为侧重,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评“蒐罗浩博,考覈精审,自词选诸本观之,斯为词苑之巨观”。其编排特以词调字数为序,自十四字《竹枝词》始,至二百四十字《莺啼序》终,同调之作必以名篇冠首。《词人姓氏》与《词话》则按时序编次,现存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可供参阅。该总集在词学文献编纂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既存词人文献又辑评点资料,为系统研究词体发展提供了珍贵文本依据。
经系统梳理与文献考辨,该书现存鉴藏印鉴共计十七方,可稽考明确印主者凡三人:清代文献学家钱培名(具体生卒年虽待详考,然据现存史料可稽考其学术活动主要活跃于清咸丰至光绪时期,钤有“小万卷楼主人”鉴藏印)、近代藏书家董康(1867-1947,钤“毗陵董康审定”、“曾在董氏诵芬室中”双印)及现代学者何其芳(1912-1977,钤“无计为欢室藏”印)。董康,字授经,号诵芬室主人,江苏武进文献学家,曾任清廷刑部主事等职,精研古籍刊刻与司法改革。其藏书体系具三大特征:专藏宋元珍本、汇集明嘉靖前善本、搜集戏曲孤本。其珍善典籍现多藏于台湾“国家图书馆”。值得关注的是,经国家文物部门数年追索,斥资1.6亿元使流散日本静嘉堂等处的董氏旧藏于2013年入藏北京大学图书馆。董康在古籍整理、目录学构建、戏曲文献抢救及藏书保护等领域贡献卓著,所编《诵芬室丛刊》为版本校勘学典范。其鉴藏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为《红楼梦》版本研究奠定重要文献基础。在何其芳先生逝世后,其家属将包含三万余册的藏书郑重捐赠给了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关于这批藏书的详细情况,笔者已有专文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古籍藏书印鉴钤盖规律的系统性分析(见图:首卷卷端),董康之印“曾在董氏诵芬室中”的钤盖时序位于“臣恭恭读”及“桐乡徐氏珍藏”两方鉴藏印之后,据此可确证该印鉴系后续递藏者所钤,最终由学者何其芳于北京书肆购藏(见图:封底里价签页)。值得着重指出的是,作为该古籍递藏谱系中最后一位私人藏家,何其芳先生逝世后,其家属将遗藏文献捐赠中国传媒大学,此举不仅实现了藏品所有权从私人收藏向公藏机构的制度性转移,更完成了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从个体到公共文化机构的范式转型。该文献现作为核心善本典籍,经专业古籍编目整理后,庋藏于中国传媒大学古籍书库。
封底里价签页
此外,部分闲章在印文内容选择上体现出对古典诗词的征引与化用,深刻反映了印主对人生境界与艺术哲理的体悟。具体而言,“小名弄玉小字琼奴”典出宋代词人石孝友《眼儿媚·何须著粉更施朱》下阕词句“而今便好,小名弄玉,小字琼奴”,通过词句移植展现文人雅致;“除却读书无所好”引自南宋戴复古《赵升卿有官不肯为里居有贤声访之于深巷中》颔联“除却读书无所好,有时闲作北岩游”,精准刻画出传统文人的精神追求;“寻章摘句老雕虫”则源自唐代李贺《南园十三首·其六》首联“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以自谦笔法暗含艺术创作的深层思考。另有成语入印之例“酒肠诗胆”,其典故可追溯至宋代文人轶事,充分彰显了金石篆刻与文学传统之间的互文关系。
附全书藏书印鉴及释文如下:
毗陵董康审定
曾在董氏诵芬室中
小万卷楼主人
朱方杨氏图书
桐乡徐氏珍藏
无计为欢室藏
太原世家
莹如
一枝巢藏书
妾池玉
儒林郎
臣恭恭读
酒肠诗胆
小名弄玉小字琼奴
除却读书无所好
寻章摘句老雕虫
本馆所藏两部精善本古籍均钤有十余方鉴藏印,此现象具有双重学术价值:其一,印记数量之多直观印证了版本自身的珍稀属性;其二,历代藏家递藏轨迹的层累叠加,更深刻揭示了古籍文献在历史流传过程中面临的系统性保存挑战。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