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甸县新街镇的山风,带着荞麦的清香,轻轻掠过新街中学的窗棂。清晨六点半,海燕老师已经站在教学楼前的石阶上,他身着的彝族传统服饰,羊毛边缘在晨雾中微微晃动。这位43岁的彝族汉子,面对我们的采访,露出几分赧然,慢慢向我们讲述起他藏了17年的乡村教学生涯故事。
鲁甸县新街镇的山风,带着荞麦的清香,轻轻掠过新街中学的窗棂。清晨六点半,海燕老师已经站在教学楼前的石阶上,他身着的彝族传统服饰,羊毛边缘在晨雾中微微晃动。这位43岁的彝族汉子,面对我们的采访,露出几分赧然,慢慢向我们讲述起他藏了17年的乡村教学生涯故事。
回忆中,海燕老师说,2007年那个初秋,刚满26岁的自己背着帆布包走进新街中学校园时,教室里的孩子们正用好奇的眼神打量着他。才进教室,“老师,你名字和天上的鸟一样!”后排一个男孩突然喊出声,引得全班哄笑。他笑着回应:“那你们就是老师要用心呵护的小海燕。”这句玩笑,成了他教育生涯的隐喻,他暗暗下定决心——在大山深处,一定要做托举雏鹰的风。
数学课上的“彝家密码”
“数学不是数字游戏,是彝家历法里的星辰运转。”海燕老师总在课堂上把勾股定理比作彝寨吊脚楼的榫卯结构。2019年春天的一堂数学课上,刘梦婷盯着黑板上的勾股定理发呆。窗外的山风卷着雨丝打在玻璃上,她的手指无意识地抠着课本边角。突然,海燕老师合上教案:“走,带你们看真正的直角三角形。”
后山的梯田在雨雾中像级级天梯。海燕老师折了根树枝插在田埂上,说:“从山脚到山顶的落差是股,田埂长度是勾,我们走的小路就是弦。”他用彝族历法里的“星月运转”解释坐标系,把吊脚楼的榫卯结构比作全等三角形。那天,刘梦婷在田埂上跑着量尺寸,裤脚沾满泥浆,却突然明白了:“原来数学就藏在我们的生活里啊!” 后来,这个总考不及格的女孩,成了新街镇第一个数学满分考生。她去昭通市一中报到那天,海燕老师送她一本《几何原本》,扉页上写着:“知识就像荞麦种,春种秋收要三季。”
在75班的数学课上,他发明了“彝汉双语教学卡片”,正面写着数学公式,背面是对应的彝语口诀。2021年那个暴雨夜,海燕老师浑身湿透地来到马海家的土坯房里,手里还攥着被雨水泡软的教案,顾不上换一换湿透的衣服,就用红毛线在墙上演示正弦曲线,嘴上还不停唠叨“函数图像像彝绣纹样,你们看,这个朵洛荷纹样,每圈弧度都是一次函数。”煤油灯把两个影子投在墙上,拉得修长,马海看着那些起伏的线条,突然觉得数学公式不再是天书。老师的声音混着窗外的雨声,马海突然想起阿妈刺绣时,银针在布面上划出的轨迹,三个月后,这个曾被断言“不是读书料”的男孩,数学成绩冲进班级前十。他后来在作文里写道:“海燕老师的眼睛比煤油灯还亮,是照进我们心里的光。”
三年中,75班的数学平均成绩一直保持全校第一。
从学科带头人到后勤管家的“变形记”
“一个人优秀不算优秀,整个数学组站起来才是真本事。”作为学科带头人,海燕带领其他老师在办公室支起“教研长桌”,墙上挂着教学口诀:“独柴难烧,独户难富,独师难强。”在他指导下,青年教师们互相帮助,相互扶持,2021年,青年教师王梅在全县课堂竞赛中斩获二等奖。数学组的“传帮带”传统,后来成了学校的品牌,连相邻乡镇的老师都来取经。
2023年任副校长后,海燕管起后勤却没离开讲台。每天清晨,师生们总能看到他先检查完食堂的营养餐,再抱着教案走进教室。2023年教师节那天,家长们看见新任副校长正蹲在食堂角落修水龙头。“领导咋还干这个?”大家打趣他,海燕老师擦着手上的油污笑道:“彝族人待客要扫旺火塘,学校就是孩子们的火塘嘛。”
挂满奖状的“精神图腾”
新街中学的荣誉室里,海燕的奖状从2019年一直排到了2023年:镇级“优秀教师”三连冠、县级“教学能手”“优秀教育工作者”……最特别的要数那张皱巴巴的手写奖状,它来自2020届毕业生,孩子们用彝汉双语写道:“老师,您是照亮阿依莫(彝语:小姑娘)走出大山的月亮。”
2022年冬天,他冒雪送生病的学生去镇卫生院,返程时不慎摔进雪沟,膝盖留下的疤痕成了他心中的“勋章”。“比起这些,孩子们的笑脸才是最好的奖状。”他指着手机里的照片说道。照片上,75班学生在校运动会上举着“海燕班”的图腾旗,背景是巍峨的雪山和喷薄而出的朝阳。
山风会记得每一粒种子
暮色中的新街中学,海燕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最后。窗台上摆放着彝族漆器笔筒,里面插着学生送的野山菊。他常说:“教育就像种荞麦,撒下种子要等三个季节。”17年来,在他教过的500多个孩子里,有12人考上了重点高中,8人回到家乡当老师,他们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把教育的火种带到了更多的山坳。
去年教师节,刘梦婷寄来明信片,上面写着:“老师,您讲的梯田几何,我在大学的地理课上又遇到了。”海燕小心翼翼地把卡片压在教案本里,抬头望向窗外——山风掠过操场,吹动着五星红旗和彝族图腾旗猎猎作响。那些被他用数学公式和童谣点亮的少年,如今正在更高的天空展翅飞翔。
“一灯如豆,四壁青辉”,海燕老师以17年的坚守,在校园净土中播撒希望的种子。他的故事证明,一位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需喧嚣的掌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信念足以照亮无数人生。从彝族山乡到数学课堂,他用师德铸魂、用创新赋能、用爱心育人,不仅成就了学生,更推动了团队和学校变革。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他的付出超越了个人,成为民族教育融合的缩影:彝族文化的坚韧与教育现代化的交融,为乡村学校注入新活力。未来,海燕老师将继续深耕后勤与教学,他的历程提醒我们:教育之伟大,在于它用平凡的每一天,编织不平凡的梦想。正如他常言,“教育是心与心的对话”,这份对话将永远回荡在鲁甸的乡村教育之间,激励一代代教育者砥砺前行。
“一灯如豆,四壁青辉”,海燕老师以17年的坚守,在校园净土中播撒希望的种子。“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从彝族山乡到数学课堂,海燕用师德铸魂、用创新赋能、用爱心育人,成就学生,推动学校变革。在乡村振兴的宏大背景下,他的默默付出将彝族文化所蕴含的坚韧精神与教育现代化的先进理念有机交融,成为民族教育融合的缩影,为乡村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一审:鲁甸县融媒体中心 牛文炬 梁铸
一校:马祥刚
二审:李东梅
二校:李 璇
三审/监制:孔祥曙
三校/总监制:罗廷军
投稿邮箱:wldtg01@163.com
来源:鲁甸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