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不少家长在社交平台分享了孩子因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而出现中重度症状的经历:孩子起初只是轻微咳嗽流涕,短短几天就发展成呼吸困难,甚至住进ICU。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数据显示,近期呼吸科病房里,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率高达40%,稳居首位,住院的肺炎
近期不少家长在社交平台分享了孩子因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而出现中重度症状的经历:孩子起初只是轻微咳嗽流涕,短短几天就发展成呼吸困难,甚至住进ICU。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数据显示,近期呼吸科病房里,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率高达40%,稳居首位,住院的肺炎患儿中,最小的才1个多月大。这个看似“常见”的病毒,对低龄宝宝的威胁远超想象。
很多家长对RSV并不熟悉,但它其实是5岁以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头号病毒病原体”,甚至超过流感病毒、鼻病毒。作为一种RNA病毒,它的传播力尤其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感染科专家介绍,其传播力约为流感的2.5倍,主要通过飞沫、密切接触传播,也能经污染的手、玩具、门把手等物体表面间接传播。
从流行特点来看,RSV往年多在10月中旬进入流行期,而今年从立秋后病例就开始增多,开学后更是持续小幅上升,预计流行周期会更长。它的潜伏期通常为2~8天,感染后向体外排毒能持续1~3周,这意味着即使孩子症状好转,仍可能传染给家人或同伴。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差异极大:
·大部分门诊患儿为轻症,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声音嘶哑,对症治疗后1~2周可痊愈;
·但6月龄以内的早产儿、免疫力较弱的宝宝,感染后极易发展为中重度症状,可能引发肺炎、呼吸衰竭、脑炎,甚至导致心肌损伤、心律失常等其他系统病变;
·更棘手的是,RSV常与流感病毒等混合感染,会让病情进一步加重,此时必须及时就医。
很多家长容易把RSV和流感混淆,其实两者有明显区别:RSV常引起低龄宝宝呼吸急促、喝奶憋气等呼吸道症状;流感则更易出现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若想准确判断,需通过病毒培养、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确诊,切勿自行判断用药。专家特别提醒,抗菌药对病毒感染无效,盲目使用不仅没用,还可能带来副作用,务必遵医嘱治疗。
日常防护RSV病毒中,这几点必须做好:
·勤洗手:家长外出回家后、接触宝宝前,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至少20秒;给宝宝换尿布、喂饭后,也要及时清洁双手;
·减少密集接触:尽量避免带6月龄以内的宝宝去游乐场、商场等人群密集场所;家人若出现感冒、咳嗽症状,务必戴口罩,避免对着宝宝说话、咳嗽;
·定期消毒物品:宝宝的玩具、安抚奶嘴、奶瓶,以及家里的门把手、开关、餐桌等高频接触表面,要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或酒精擦拭消毒;
·重视室内空气防护:很多家长容易忽略“空气传播”的漏洞,即使做好了洗手、消毒物品,宝宝在客厅玩耍、卧室睡眠时,空气中漂浮的RSV气溶胶,仅靠开窗通风难以完全阻断(尤其降温后不便长时间开窗)。
在这个RSV流行的季节,给家庭环境加一道“空气防护盾”尤为重要。尤其是家里有婴幼儿等易感人群时,一台能主动消杀病毒的空气消毒设备,给孩子多一份安心,也让家长少一份顾虑。
注:本文信息、图片整理自网络。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leisdlz@163.com。
来源:雷神等离子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