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当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在上海宣布“华为已具备L3级自动驾驶商用能力”时,全场掌声雷动。这一宣告,标志着中国智能驾驶行业正式跨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2025年4月,当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在上海宣布“华为已具备L3级自动驾驶商用能力”时,全场掌声雷动。这一宣告,标志着中国智能驾驶行业正式跨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40.5亿公里,这是华为乾崑智驾累计辅助驾驶里程,相当于绕地球10万圈。与此同时,特斯拉FSD在全球的测试里程也已突破数亿英里大关。
两大巨头在智能驾驶领域展开激烈竞争,不仅关乎市场份额,更关乎技术路线的选择——华为的多传感器融合与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谁能更胜一筹?
华为走的是多传感器融合路线。问界M9上搭载了包括4颗激光雷达、5颗4D毫米波雷达等在内的36个辅助驾驶硬件传感器。这种配置构成了华为所谓的“硬件护城河”。
华为的逻辑是:“硬件就是底线,安全冗余没有‘软件算法’平替”。激光雷达负责捕捉200米外拳头大小的障碍物,分布式毫米波雷达穿透雨雾锁定危险源,高精度摄像头实时解析车道线变化。
特斯拉则坚持纯视觉方案。马斯克认为,人类依靠眼睛就能开车,机器同样可以。特斯拉仅用8颗摄像头,配合先进的算法,就能实现全自动驾驶功能。
这两种技术路线在实际表现上有明显差异。实测显示,在应对右转专用灯、潮汐车道、可变车道以及公交车道等复杂场景时,华为乾崑智驾能够准确识别并遵守规则,而特斯拉FSD则会无视右转红灯,甚至误驶入限行公交车道。
极端天气下的表现更是凸显两者差异。在浓雾和暴雨场景中,问界M9凭借4D毫米波雷达的穿透能力,分别在70km/h和90km/h的速度下仍能识别到前方的抛锚车辆。而纯视觉方案在这种条件下往往表现不佳。
安全是智能驾驶的核心。华为推出了CAS 4.0全维防碰撞系统,以全时速、全方向、全目标、全天候、全场景五维安全为目标。
这一系统的实际表现令人印象深刻。当车辆以120km/h的速度行驶,前方突然出现施工锥桶时,问界M9不仅能识别,还能瞬间触发eAES增强型紧急转向辅助,绕过障碍物。面对路口斜穿的行人,系统可在90km/h的速度下触发eAES避免碰撞。
特斯拉的主动安全系统则呈现不同特点。在突发危险情况下,特斯拉FSD表现出了极强的避障能力,但策略相对保守。例如,当有车辆从盲区加塞时,特斯拉FSD会选择减速停在原地,等待较长时间后才重新起步。
华为还在驾驶员失能辅助方面做了专门设计。当系统识别到驾驶员晕厥时,会自动减速靠边停车,鸣笛并拨打求救电话。这一功能在目前测试的车型中,只有华为乾崑智驾提供。
从实际事故预防能力看,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在复杂中国路况下展现出一定优势。华为乾崑智驾的月度报告显示,其用户人均辅助驾驶里程达699公里,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4倍,这从侧面反映了用户对系统的信任度。
华为智能驾驶的真正优势在于其全栈自研能力。从2012年车联网实验室奠基到2024年车BU超200亿研发投入,华为构建了从硬件到软件的完整技术闭环。
华为的WEWA架构是世界引擎与世界行为模型的结合。云端的世界引擎利用AI生成难例扩散模型,提供密度是真实世界1000倍的训练场景。车端的世界行为模型则具备全模态感知能力,可根据不同场景调用不同的能力。
华为的芯片自研能力更是其核心竞争力。自研图灵芯片上车后,本地有效算力达到2250 TOPS,结合VLA车端部署,使行驶逻辑更为流畅。这种全链路控制能力,让华为能够优化每一个环节的性能。
相比之下,特斯拉虽然也具备全栈自研能力,但在中国市场面临数据积累和本地化适应的挑战。特斯拉FSD在中国区的落地速度相对较慢,这给了华为等本土企业宝贵的时间窗口。
华为通过鸿蒙智行生态联盟,与多个车企建立深度合作。问界、享界、智界、尊界等品牌车型展示了华为ADS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强大技术实力。这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加速了华为智驾系统的数据积累和迭代优化。
市场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在35万元以上豪华车市场,华为乾崑智驾以53.2%的份额形成压倒性优势,超过了第2至第7名供应商的份额总和。
华为智驾的装机量增长令人惊叹。从2024年10月的30万辆,到2025年8月的100万搭载量,短短10个月内增长幅度超230%。这种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用户使用数据同样引人注目。截至2025年7月,华为乾崑累计辅助驾驶里程突破40.5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0万圈。月人均辅助驾驶里程达699公里,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4倍。
特斯拉虽然在全球市场表现强劲,但在中国的智能驾驶功能推广上较为谨慎。特斯拉FSD在中国区的正式推出时间一再推迟,这给了华为等本土品牌抢占市场的机会。
华为智驾已从豪华车市场向大众市场渗透。全新上市的华为第五界尚界H5是行业内20万级别唯一全系标配华为乾崑智驾的车型,将先进智能驾驶技术的准入门槛拉低近50%。这种技术下放策略,极大扩展了华为的市场覆盖面。
网络上关于华为智驾的负面言论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对硬件成本的质疑,认为多传感器方案过于昂贵;二是对技术成熟度的担忧,担心智能驾驶无法应对复杂路况。
然而,真实车主的体验视频却展示了另一番景象。在多个实测视频中,华为智驾系统成功处理了多种复杂场景:狭窄路面的会车、施工路段的通行、甚至突发危险情况的避让。
面对“硬件堆料是智商税”的质疑,华为用实际表现回应:在浓雾和暴雨天气中,激光雷达和4D毫米波雷达的融合感知能力,远超纯视觉方案。这种硬件冗余在极端条件下转化为安全冗余。
关于成本质疑,华为通过技术创新不断降低硬件价格。固态激光雷达成本较三年前已下降60%,使得多传感器方案能够下沉到20万级别的车型中。
对于系统可靠性的担忧,华为提供了单车至高600万元的“泊车无忧”权益保障,这体现了华为对自身技术的信心。同时,华为联合多家机构发布智能驾驶安全白皮书,推动行业安全标准制定。
未来5-10年,当大多数车辆都配备智能驾驶系统时,交通事故率有望大幅降低。据研究,超过90%的交通事故由人为因素引起,智能驾驶的普及将有效消除这一主要风险源。
华为已在为L3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做准备。靳玉志表示,“高速场景下驾驶员可脱手”的L3级功能即将实现。这意味着在特定条件下,驾驶员可以完全将车辆控制权交给系统。
随着技术进一步发展,方向盘、油门和仪表盘等传统驾驶界面可能会逐渐消失。汽车内饰将重新设计,变为移动办公或休闲空间。华为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已经展示了这一趋势,通过整合多模态交互技术,营造更舒适的驾乘环境。
智能驾驶的普及还将改变城市交通管理模式。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V2X)将实现交通流优化,减少拥堵,提高道路利用效率。
然而,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仍面临挑战。法规政策、责任认定、系统安全等问题需要逐步解决。华为与保险公司探索的“自动驾驶专项险”,可能是解决责任认定问题的创新方案。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华为智驾与特斯拉相比,优势何在?答案是明确的——在中国复杂路况下,华为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更具适应性和安全性;全链路自研能力构建了深厚的技术护城河;而全栈布局则使其在数据积累和迭代速度上形成良性循环。
当特斯拉还在努力适应中国独特的道路环境时,华为已经深耕本土化场景,在右转红绿灯、潮汐车道、逆向施工等典型中国路况中表现出色。
未来的智能驾驶竞争,不仅是技术之争,更是生态与数据之争。华为通过与多家车企合作,快速扩大装机量,形成数据飞轮效应;而特斯拉的封闭生态虽然体验统一,但适应速度较慢。
可以预见,随着L3级自动驾驶时代的到来,华为有望在中国市场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并逐步向全球市场拓展。智能驾驶的终极愿景——解放双手,降低事故率,重塑出行体验——正在华为等企业的推动下逐步变为现实。
来源:海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