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丽颖在深夜发了一段文字。她这次用的身份是母亲。文字的核心是请求,对象是那些镜头。她说别再对着孩子了。
赵丽颖在深夜发了一段文字。她这次用的身份是母亲。文字的核心是请求,对象是那些镜头。她说别再对着孩子了。
那些照片后来少了一些。不知道是谁动手的。
舆论的转向几乎没花时间。很多人站到了她这一边。
冯绍峰那边一直没声音。到九月下旬了,还是那样。
赵丽颖在九月那个工作日的傍晚被拍到了。晚高峰的马路,车灯刚一盏盏亮起来。她牵着儿子想过马路。
娱乐自媒体放出了正面和侧面的照片。孩子的脸没有任何遮挡。
那小手攥得很紧。
热搜冲顶的速度比晚高峰的车流快得多。无数手机屏幕瞬间被这张清晰的面孔填满。有人忙着消化新鲜的八卦。也有人盯着那只小手,心里咯噔一下。
不对,应该说是突然空了一下。
那种攥着的劲儿,不像个孩子该有的。
赵丽颖在社交平台上发了句话。
她没用什么激烈词汇,就是请镜头离未成年人远点。工作室紧跟着转发了这条,补充说孩子得有自己的空间。这话说出来,评论区很快就堆满了支持的声音。连那些平常最爱凑热闹的网友,这回也消停了。
不对,不是消停,更像是某种默契。
你很难把这看作一次公关操作。它太平静了,平静到不像精心准备的声明。更像是一个人被触到底线时,最直接的反应。
一个母亲的反应。
事情发生的第二天,几家主流媒体陆续发了声。他们说的内容都差不多,核心就一个,得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这个点一出来,风向好像就变了点。
有人开始默默地把之前发的图撤掉。一些自媒体账号,也悄悄删了相关的帖子。动作都不大,但你能感觉到那种变化。
互联网从来都是人挤人的地方,好奇心在这里是硬通货。但赵丽颖那句话,就那么一句“请不要拍孩子”,好像有不一样的分量。它没讲什么大道理,也没扯上法律条文。
就是这种直接的请求,反而让那些猎奇的念头停了一下。不对,应该说,是让一部分人选择把手收了回来。
在这种时候,一句简单的话能起到这种效果,挺少见的。
她这次面对镜头说话,对象变得模糊不清。
那些话像是飘散在空气里,每个镜头都能接住。
有人突然问起冯绍峰。
这个问题悬在半空。
到九月下旬,他那边还是安静的。
这种安静被不同的人拿去解读。
有人说这是漠不关心。
也有人觉得别太快贴标签。
事情往往比表面复杂。
沉默有时候比言语包含更多内容。
四月份那会儿,有人在上海儿童医院撞见他们俩。一个挂号取药,另一个抱着孩子轻声哄。全程没什么交流,各自负责自己那摊事。结束后想想跟着赵丽颖的车走了。这种分工明确的画面,比任何公开声明都更能说明问题。
育儿层面的默契倒是没丢。
但现在的情况是,媒体镜头都快怼到孩子脸上了。默契成了最不值钱的东西。小朋友需要的不是父母之间心照不宣的配合。他需要的是有人站出来把话说清楚。
成年人可以选择沉默或者互相指责。怎么不体面都行。但孩子不行。他得在幼儿园面对其他小朋友的好奇目光。他得在长大以后面对搜索引擎里铺天盖地的旧闻。
孩子得体面。这事没得商量。
回头看他们这些年的分分合合。简直像提前写好的剧本。每次都觉得该大结局了,突然又冒出新的转折。不对,应该说比剧本还离谱,剧本至少要考虑逻辑。
现在这个局面,最讽刺的可能是医院里那个短暂的同框。它证明他们明明有能力为了孩子达成共识。但这种共识偏偏只停留在停车场里。
赵丽颖的起点是雅虎搜星那个比赛。
之后五年她都在各种剧组里演些小角色。
直到新还珠格格的晴儿出现,才算真正被观众看见。
陆贞传奇、杉杉来了、花千骨,这些戏都是一部部扛过来的。
质疑的声音从来没停过。
她不是科班出身,背后也没什么靠山。
不对,应该说,她就是自己的靠山。
冯绍峰的故事则是另一个版本了。
上海出生的演员,戏剧学院的正规训练。从锁清秋开始,鸿门宴和狼图腾这样的项目也参与过。他的职业道路看起来没什么问题,该有的机会和认可似乎都不缺。
有个细节挺有意思。在那部早期的电视剧里,他演男主角的时候,赵丽颖的角色是个小丫鬟。
事情后来变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面,他们成了夫妻,戏里是这样,戏外也是。不对,应该说戏外的关系是戏里关系的延伸。
他们的婚事来得很快。公开宣布结婚,同时否认是因为怀孕才结婚。然后没过多久就公布了怀孕的消息。孩子是在一九年春天出生的,大概是三月左右。
节奏绷得太紧,信息量却跟不上。这种落差容易让外界产生误判,觉得他们言行不一。
公众的注意力总是短暂的。一部戏拍得扎实,作品本身能立得住,最初的质疑声就会逐渐转为祝福。
但这段婚姻只持续了两年。二一年四月末,两人分开了。
赵丽颖和冯绍峰的关系始终缺了一场正式婚礼。这段婚姻开始得干脆,结束得也利落。
离婚后赵丽颖立刻回到了片场。她把所有时间都砸进了工作里。
冯绍峰那边是另一种状态。他的热度时高时低,但绯闻从来没断过。有人拍到他和素人一起出现,也传过他和景甜秘密领证的消息。两边后来都出来辟谣了,可这些风声就是散不掉。
大众对某些传闻的接受度总是出人意料地高。
那位男星的履历里从来不缺这类话题。校园时期的青涩恋情,与杨幂倪妮若有若无的牵扯,还有和林允那次被拍到的同游。名字一个接一个,故事一茬接一茬。这些碎片堆积起来,形成某种既定的印象。
赵丽颖那边倒是另一种光景。能被摆上台面认真讨论的感情经历,数来数去也就是和陈晓那段。不对,应该说,是大众认知里比较清晰的那段。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
人在年轻时候的感情试错,本来没什么可指摘的。但当你有了父母这个身份,很多事情就得重新排序。那种排序不是表面功夫,它会渗透到每个选择里。
这次讨论的焦点早就超越了八卦范畴。
隐私边界被踩得模糊不清。
《民法典》第1032条摆在那里,白纸黑字写着自然人隐私权受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更需要特别关照。律师的说法很直接,偷拍和传播未成年人照片,搞不好就是侵权。监护人完全有权利追究责任。
今年8月初,网络视听协会把不得泄露未成年人隐私这一条,明确塞进了短视频审核细则。平台要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责任就跑不掉。
清华大学那帮研究传播学的教授们,这些年总在念叨同一件事。他们反复提醒媒体,报道明星子女时要遵守最小化曝光原则。别把孩子当成填补版面的工具。
这话说得挺客气。
实际上整个行业都病得不轻。严重到需要学界隔三差五出来敲打的程度。就像对着一个装睡的人,每隔几分钟就得推他一把。
今年三月出了档子事。有人用AI编了个假新闻,说某顶流明星在海外赌场输掉十个亿。后来造谣的被警方行政处罚了。这事让AI换脸技术突然成了舆论场里的风险源。
不对,应该说让更多人意识到了这种风险。
技术本身无所谓好坏。但放在一个已经不太健康的环境里,任何新工具都可能变成放大镜。它照出的还是老问题。
张凌赫上个月被一群人跟了很长时间。那些人知道他住在哪,手机号也泄露了。后来报警发现,里面还有几个没成年的孩子。
王鹤棣的私密对话被人录下来传开了。他直接走了人格权诉讼,明确表示不会和解。
技术跑得太快了。快得让人有点跟不上。
隐私这条线一直在往后挪。不对,应该说是被硬生生挤扁了。
那些设备现在小到能藏进任何角落。录音笔,摄像头,它们变得太普通了。普通得像口袋里的钥匙。
法律条文写在纸上,是清晰的。但碰到具体的人和事,边界就模糊起来。尤其是当对面站着的可能只是个半大的孩子。
王鹤棣的选择很干脆。他不要那种含糊的调解,就要一个法律上的说法。这种干脆反而显得稀有。
张凌赫那边的情况更复杂些。未成年人这三个字,让事情蒙上一层无奈的阴影。你很难用纯粹的愤怒去面对。
技术从来不只是工具。它放大了人性的某些侧面。贪婪,好奇,那种近乎偏执的占有欲。
明星这个身份成了标靶。他们的生活被切割成碎片,每一片都明码标价。有人买,就自然有人去卖。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粉丝行为了。它成了一条灰色的产业链。链条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
法律在追赶。但技术的车轮滚得更快。这种追赶注定是吃力的。
王鹤棣的绝不和解像是一次划界。试图在流沙上钉下一根桩子。告诉别人,从这里开始,不行。
而张凌赫遭遇的未成年人问题,则暴露了更深的社会褶皱。家庭教育,价值观,那些法律难以触及的角落。
隐私变成了一种奢侈品。你越是在乎,越觉得它昂贵且易碎。
技术的进步不会停下。它带来的便利和困扰是一体两面。我们都在学习如何与这个新常态共处。
明星们的遭遇只是冰山浮出水面的那一角。水面之下,是普通人同样面临的隐私焦虑。
法律条文是底线。但真正的边界,或许最终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选择。
选择不去购买那些偷拍的内容。选择不去打探别人的私生活。选择尊重那条看不见的线。
这根桩子,需要更多人一起往下钉。
明星报警了。张予曦那边的事情处理得很清楚,工作室报警,警方处罚,涉事者道歉。每一步都在公众视野里走得明明白白。
隐私的界限一旦模糊,今天发生在明星身上的事,明天就可能轮到普通人。
贝克汉姆夫妇当年和狗仔队硬碰硬,最后英国媒体答应不拍女儿哈珀的正脸。这套操作背后是成熟的娱乐产业规则在支撑。
不对,应该说是一种博弈后的平衡。
我们这儿还差得远。
我们总把成熟市场挂在嘴边,学的却永远是红毯上的闪光灯和银幕上的特效。
规则和底线成了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
离婚这件事在上海儿童医院门口被重新定义了。四月份,冯绍峰走在前面,赵丽颖跟在后面,孩子夹在中间。他们只是顺着流程把事情做完。
养孩子是种一辈子的搭子关系。不对,应该说比搭子更牢固,毕竟血缘拆不散。
那张图拍得很模糊,但里面的逻辑清晰得吓人。成年人把恩怨收进外套口袋,该出现的场合照样出现。
这大概才是真正该学的东西。不是怎么在镜头前笑,而是怎么在生活里站。
医院门口的台阶很短,走完只要十几秒。后面的路还长着呢。
那天发生的事情没有剧本。
也没有人设。
就是父母在做父母该做的事。
这次护子发声,我期待看到他的态度。哪怕只说一句请大家尊重孩子,那也够了。在孩子的事情上,体面不该是大人之间的面子。体面应该是留给孩子的安全和宁静。
不对,应该说体面从来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孩子能不能安静地长大。
大人总把体面挂在嘴边。可孩子要的不是体面,是晚上能睡个安稳觉,是走在路上不用害怕陌生人的镜头。那种安全感比什么体面都实在。体面是给别人看的,安全是孩子自己感受的。
父母的本能就是保护孩子。
这种本能不需要排练。
也不需要华丽的辞藻。
就像那天发生的事情,简单直接。父母站出来说话,不是因为有什么计划,就是因为那是他们的孩子。这种反应很原始,也很真实。真实的东西往往不太完美,但足够有力。
孩子需要的是宁静。
那种宁静不是绝对的安静。
而是不被过度关注打扰的日常。
大人世界的规则对孩子来说太复杂了。他们只需要知道自己是安全的,是被保护的。其他都是多余的。父母发声的意义就在于此,不是表演,不是作秀,就是最朴素的保护。
一句请大家尊重孩子。
这句话的分量很重。
重不在于说了什么。
而在于说这句话的人是父母。父母说这句话的时候,背后是日夜的担忧和守护。这种担忧不会因为场合改变而消失,它一直都在。只是有时候表现出来,有时候藏在心里。
安全比体面重要。
宁静比热闹重要。
孩子比什么都重要。
九月十九号傍晚,一个小孩牵着母亲的手穿过斑马线。
监控镜头记录下这个瞬间。城市每天重复无数次的场景。
有人用这个画面制造话题。有人把它变成声讨的工具。
赵丽颖做了件奇怪的事。她让这个画面回到它本来的样子。
普通。普通到几乎会被遗忘。
流量时代最不缺的就是放大镜。每个细节都能被扭曲成你想看的形状。赵丽颖的选择像往沸水里扔了块冰。嘶的一声。然后安静下来。
她没说话。没解释。只是把那个普通的傍晚还给了那个孩子。
这比任何声明都难做到。
我们习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好像不加上点戏剧冲突就对不起观众的注意力。赵丽颖反着来。她把已经烧起来的火苗按灭了。用最笨的方法。
不对。应该说用最正常的方法。
正常到这个年代显得有点陌生。
那个孩子可能永远不知道这件事。他只会记得那天妈妈的手很暖。车流停下来等他们。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
这就够了。
赵丽颖让普通重新变得有价值。
她开口说我是妈妈。就这么一句。
镜头后面的人大概没想过这句话的重量。长焦镜头能拉近物理距离,但拉不远人心里的距离。不对,应该说拉远了人心里的距离。
孩子被框在取景器里的时候,首先是个孩子。这个顺序不能错。
私心是希望那些镜头先低下来。低到能看清孩子的眼睛的高度。技术让镜头越伸越长,伸长的东西往往脆弱。人心要是也能这么容易伸长倒好了。
澄清和反击是成年人的游戏。妈妈这个词不是游戏里的筹码。它是游戏开始前就定下的规则。
看清楚三个字说出来容易。看清楚需要的是停顿,不是变焦。那些镜头太忙了,忙着对焦,忙着构图,忙着找下一个热点。它们忘了最开始为什么要举起来。
被对准的首先是个孩子。这话得再说一遍。孩子不是素材,不是话题,不是流量密码。他们是会哭会笑会害怕的活生生的人。
愿望总是带着点天真。希望镜头先学会看,再学会拍。这个顺序也不能错。
热搜上的每个点击都带着重量。
那个转发按钮按下去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意识到它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世界。
成年人的矛盾可以无限期地拖延,孩子的童年却等不起。
做过孩子的人应该都记得那种脆弱。
为人父母之后更明白这种脆弱有多具体。
不对,应该说这种脆弱每天都在眼前上演。
成年世界的较量总是有无数回合。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机会。
赵丽颖做了一件事。
她没按某些人期待的方式给足面子。
这种拒绝本身成了另一种体面,对象是她身边那个未成年的孩子。
成年人世界里的输赢观在这儿失效了。
非要计较的话,输掉的是那股总想窥探别人生活的劲头。
赢回来的东西很具体,一个孩子本该拥有的安静空间。
这事儿没那么复杂。
就是有人选择把成年人的游戏规则挡在孩子的世界之外。
孩子安全这件事,没有商量的余地。
成年人那些纠缠不清的旧账,此刻显得格外遥远。
它们像被按了暂停键。
所有注意力都该集中在那个小小的身影上。
等确认孩子彻底脱离了危险,世界才能重新按下播放键。
那时候,或许才有余力去处理那些早已冷却的纷争。
至于大人之间那些陈年旧闻,放一放吧。
时间在这里分出了清晰的先后顺序。
来源:星光点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