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出轨鲤鱼?广东女子展示无鳞怪鱼,鳅嘴鲤鱼头、浑身肥嘟嘟,网友:钓鱼几十年也不认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09:29 1

摘要:像我这样的动物爱好者,没受过什么正规的生物学教育,所有知识只能靠“好奇心”推动。每次看到网上一些神奇的动物,我就很想深入了解一下,所以各大平台我都会刷,偶尔就能看到一些我从未见过的物种。

信息来源于@惠清邊、Loaches Online、Alchetron、Seriously Fish。

泥鳅出轨鲤鱼?

像我这样的动物爱好者,没受过什么正规的生物学教育,所有知识只能靠“好奇心”推动。每次看到网上一些神奇的动物,我就很想深入了解一下,所以各大平台我都会刷,偶尔就能看到一些我从未见过的物种。

2025年9月22日,IP地址为广东的博主“@惠清邊”发布的视频里的物种,我就是第一次见,据说这还是观赏鱼?看来应该是很冷门了。

视频中展示的鱼看起来“混血感”十足。其吻部的前端长有明显的触须,全身滑溜好像没有鳞片的样子,这些特征看着像是泥鳅;但是其鱼身和鱼头却像是鲤鱼,很是肥美厚实。

不说那些特征,其本身配色就很稀奇,身体的主色调的蓝灰色的,越靠近腹部越变成浅黄,体侧隐约有略深一点的蓝灰色竖纹,但我不确定这真是特征,没准是太胖了;它的尾鳍、胸鳍等鳍部都是淡橙红色的,谈不上鲜艳,但跟体色一对比还是蛮反差的。

博主将鱼放下后,可以看到这些鱼是真的肥!越看我是越懵逼,这到底啥鱼啊?明明还蛮可爱的,怎么就这么名不见经传呢?

网友们也是相当的好奇,他们的感受跟我类似,觉得这些鱼像泥鳅又像鲤鱼的,戏称“泥鳅劈了腿,还是鲤鱼出了轨?”大家识别特征的能力都差不多,都是正常的,奈何这个物种在咱们圈外人眼里确实有点冷门。

甚至有一个网友说自己钓鱼了几十年,从来没见过!

他没见过是正常的,经过多方考究,我认为这是橙鳍多纪鳅(Yasuhikotakia modesta),商品名是蓝皮鼠鱼,分布于东南亚淡水流域,主要是湄公河、湄南河流,还有域泰国、越南、马来西亚以及印度东北部等地,我国大概率是没有分布的。

橙鳍多纪鳅还真的是一种观赏鱼品种,价格也不算贵,几十块一条。

但是博主展示的这些不知道是怎么养的,怎么都这么肥?肥的我都不太敢确定品种了!主要是博主展示的角度很少,我没办法看到橙鳍多纪鳅的一些标志特征,比如背鳍基部的黑色斑点和其眼部下方可竖起放下的叉状硬刺。

因为实在太肥美了,很多网友都吃货上身,感觉肥嘟嘟的肯定很好吃!应该会是肉鲜刺少的那种。我看着其实第一反应也是鱼肚肯定很嫩,直接清蒸,淋热油再浇蒸鱼豉油肯定美得不行了!

非常惭愧,我查了好久没有查到关于橙鳍多纪鳅作为食用鱼的资料,即使是去其分布地用当地的语言去搜索,我都没找到。

橙鳍多纪鳅

橙鳍多纪鳅(Yasuhikotakia modesta)以前还叫橙鳍沙鳅,在2004年之后,它就被移除了沙鳅属,归纳进了多纪鳅属。然而无论是百度百科还是你大部分能搜到的信息都还是管它叫橙鳍沙鳅,依然没有修改。反正大家自己知道橙鳍沙鳅就是橙鳍多纪鳅就好了。

之所以称呼一直没改,主要原因就是它们作为观赏鱼不咋受欢迎,作为食用鱼也同样没啥名气,所以认知度就很低,没有人为它们正名。

橙鳍多纪鳅的外形特征上面已经描述清楚了,但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大部分橙鳍多纪鳅都没那肥美。正常的个体,它们的体态看起来像是比较短,比较圆润的泥鳅,不至于像上面那样那么夸张!如果博主展示的是正常的个体,那感觉就没有那么多人提到鲤鱼了。

作为“鳅”,它们其实跟泥鳅一样都是有鳞片的,不过都是微型的圆鳞,极其细小,肉眼很难看到,也没有必要特意去除,因为这些鳞片是深深嵌入到皮肤的真皮层之中的。那种滑溜溜又黏稠的感觉则是来源于它们皮肤的腺体会分泌出大量富含多糖和蛋白质的黏液,然后在鱼体形成一层保护膜,方便其在底层的石头之间完全的穿梭,也能抵御大部分细菌病毒的危害。

它们体长可达10~15厘米,是典型底栖的鱼类,群居在水流较缓的水域,然后吃各种无脊椎动物、藻类和各种能吃的有机碎屑。一般它们会在晚上活动,白天基本都藏在缝隙中。

对于它们的研究不多,大概就认为是一种没啥值得研究的淡水鱼。

不太受欢迎

虽然有些爱好者是会饲养它们的,但它们总体上是比较小众的,确实不太常见,这主要是因为这种鱼不太友好,而且也没那么好养。

橙鳍多纪鳅非常暴躁,它们是真的嘴欠,经常会去袭击其他体型跟其差不多或者较小的物种。而且不是揍它们就完事了,甚至会是把它们的鱼眼给嘬出来!或者把它们的鱼鳍给啃烂。

所以说它们就不能跟小型鱼或者同体型的鱼饲养,但如果把它们跟大型鱼混养,它们又可能反过来被大型鱼给欺负。这种脾气导致它们的定位就尴尬,要养似乎只能单独养,可是外形又不足以独自撑起一个鱼缸的视觉。

不过要是都能像博主展示的那些那么肥美,我还是蛮乐意单独养的。

可是对于新手来说,养它们又颇有难度,因为它们对白斑病的抵抗力很弱,而这种病又很常见,新手不知道怎么处理的话,就会非常难受。据说它们对水质的波动也特别敏感,稳定的水体环境对新手可不太容易解决。

这些特点都是公认的,不是我非得找茬,你就看为啥这种鱼市场上没什么人推就知道了。市场上还是爱卖好看、好养的物种,更大众。要么就是卖很大很威武的高价鱼种,专门供给爱好者去养。

不过也不一定,没准什么时候那个卖鱼的想出了什么有效的营销方式,能让这种鱼在观赏鱼市场“起死回生”。这样的案例可多了,说实话,大部分的鱼都是炒起来的。

来源:狸猫之一的动物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