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债跷跷板”,走到哪一步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09:06 1

摘要:股市涨,债市跌,去年“924”行情以来,国内资本市场呈现出比较明显的“股债跷跷板”,特别是今年7月份以来,随着A股加速上涨,债市的跌幅也在加大。

股市涨,债市跌,去年“924”行情以来,国内资本市场呈现出比较明显的“股债跷跷板”,特别是今年7月份以来,随着A股加速上涨,债市的跌幅也在加大。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0924

关于“股债跷跷板”的讨论,也成为热门话题。

股和债都是我们资产配置中的重要组成,那么如何看待“股债跷跷板”,这种现象还会持续多久呢?

“股债跷跷板效应”是投资者根据对经济前景、通胀预期、货币政策、风险偏好等核心因素的变化而采取行动(买卖股票和债券)后,在市场上呈现出的结果。

1、货币政策(利率)

加息/紧缩预期

股市:提高无风险利率,降低股票未来现金流的现值,或利空股市。

债市:直接导致新发债券收益率上升,使存量债券相对贬值,或利空债券(债券价格跌,收益率升)

结果:股债齐跌。

降息/宽松预期

股市:降低无风险利率,提高股票估值吸引力,或利好股市。

债市:降低新发债券收益率,使存量债券相对升值,或利好债券(债券价格涨,收益率跌)。

结果:股涨齐涨。

可以看到,货币政策(利率)的紧缩或宽松通常会导致股债齐跌或股债齐涨。

市场对货币政策未来走向的预期变化,通常会提前在股债市场上反应,导致跷跷板效应。

2、经济预期与风险偏好

经济向好预期

股市:当投资者预期经济增长强劲时,看好企业盈利前景,买入股票,推高股市。

债市:预期央行可能加息(防止经济过热),抛售债券(因为利率上升会导致现有债券价格下跌),推高债券收益率。

结果:股涨债跌。

经济衰退/风险厌恶情绪上升

股市:担心企业盈利下滑甚至亏损,抛售股票,压低股市。

债市:寻求安全资产避险,买入国债(尤其是高质量国债),推高债券价格,压低债券收益率。预期央行可能降息(刺激经济),也利好债券价格。

结果:股跌债涨。

3、通货膨胀预期

通胀预期上升

股市:某些行业(如资源、必需消费品)股票可能被视为通胀对冲工具,表现相对较好,但整体股市在高通胀和紧缩政策下往往承压。

债市:通胀侵蚀固定收益债券的实际回报,抛售债券,推高债券收益率。可能促使央行加息(抗通胀),进一步利空债券。

结果:股债齐跌。

通胀预期下降/通缩担忧

股市:低通胀/通缩环境对企业盈利不利,可能利空股市。

债市:提高固定收益债券的实际吸引力,买入债券,压低债券收益率。央行降息预期增强,进一步利好债券。

结果:债涨股跌。

4、资金流动与资产配置轮动

投资者(尤其是大型机构)会根据市场环境调整其资产组合中股票和债券的配置比例。

当风险偏好上升时,资金常常从债市流向股市。

当风险偏好下降时,资金常常从股市流向债市。

这种大规模的资金轮动是股债价格呈现反向变动的直接交易层面的原因。

“924”行情以来的这轮“股债跷跷板”,主要是在经济向好预期和市场风险偏好提升的背景下,资金从债市流向股市导致的。

“股债跷跷板”走到哪一阶段了?

在天风证券的最新研报里,把股涨债跌的“股债跷跷板”的演绎大致分为了以下四个阶段:

阶段一:预期驱动,股强债弱

股债“跷跷板效应”的初始阶段,往往源于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导向或市场风险偏好的边际变化,这些变化首先作用于投资者的预期层面,这种预期的转变是后续机构行为变化的逻辑起点,一定程度导致了股涨债跌的初步格局。

此阶段,虽然资金迁徙尚未明显发生,但预期的力量已经开始在资产价格上有所显现,市场的天平逐渐开始向权益资产倾斜,该阶段对债市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或主要表现为微调。

阶段二:股债配置变化,减债买股

随着股市上涨趋势的确认和债市承压预期的形成,在“股债跷跷板”效应下,股债资产的特征发生切换,股市呈现出高收益低回撤的特征,而债市则表现为低收益高回撤的特征。

投资者基于资产比价的理性判断,可能减少对债券的配置力度,资金从固收类资产逐渐向权益类资产转移,这种主动的资产再平衡行为导致债市波动调整加大。

阶段三:赎回负反馈

当“股债跷跷板”效应持续发酵,市场波动加剧时,机构行为的演变可能会进入更为深刻的第三阶段,即机构负债端的变化。

这一阶段的核心特征是,资金不再仅仅是机构内部的资产再配置,而是发生了跨机构、跨产品的迁徙。

这是关键转折点,当债市表现不佳引发投资者担忧时,赎回压力(负债端)会迫使机构被动抛售债券资产以应对流动性需求,可能形成负反馈循环,对债市形成显著的抛售压力。

阶段四:全面风险偏好主导市场

当“股债跷跷板”效应发展到极致,市场可能进入第四阶段,即全面的风险偏好提升。

在这一阶段,资金流动的规模和范围达到顶峰,呈现出从低风险资产向高风险资产大规模迁徙的“抽水”效应。这不仅仅是机构间的博弈,更演变为一场由广大居民投资者主导的、系统性的资产配置再平衡,债市利率大幅攀升(债市下行)。

不过,当“股债跷跷板”效应发展到极致时,全面风险偏好提升可能是难以持续的,也往往不稳定。

这个阶段若股市出现调整,市场风险偏好容易被逆转,资金可能迅速从高风险资产中撤出,寻求债券等资产,“股债跷跷板”将向债券进行倾斜,债市可能迎来一轮修复性行情。

今年7月可能更多处于第一阶段,虽然大规模的资金迁徙尚未发生,但预期的力量已经开始在资产价格上有所显现,市场的天平逐渐开始向权益资产倾斜。

8月至今可能更多处于第二阶段,预期开始转化为实际的资金流动,同一机构内部的资产配置决策发生倾斜,主动或被动地降低债券资产的比重,同时增加对权益资产的配置。

股债收益差ERP(ERP=1/市盈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是衡量股市和债市性价比的重要指标。

截止今年9月23日,股债收益差为2.65%,仍高于历史上63.75%的交易日,股市相对债市的投资性价比或仍然较高。

来源:小基快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