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出圈”,何以红河?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00:50 1

摘要:9月17日至20日,当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2025)的聚光灯照亮红河展厅,紫陶的温润、锡工艺品的流光、剪纸的灵动与民族歌舞的热情……交织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红河元素”成为全场焦点。

9月17日至20日,当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2025)的聚光灯照亮红河展厅,紫陶的温润、锡工艺品的流光、剪纸的灵动与民族歌舞的热情……交织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红河元素”成为全场焦点。

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2025)开幕式现场

为何红河能在文博舞台“C位出圈”?

答案藏在红河州对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里

藏在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中

更藏在创新路径的不断探索间

文博会现场:

文化与产业的“沉浸式融合秀”

“来红河 我氧你”——走进红河展厅,300余件文创作品组成了立体的红河风情画卷。“非遗脉络”板块中,锡工艺品的精雕细琢、建水紫陶的温润肌理、银饰的精巧纹样、剪纸的灵动图案与紫石砚的古朴质感集中陈列,每件展品都是红河传统工艺深厚底蕴的缩影。

红河展厅部分展品

这些曾“养在深闺”的非遗技艺,如今在“文创生活”板块完成华丽转身:融入民族元素的文创摆件适配现代家居美学,改良版民族服饰兼顾时尚感与实用性,非遗IP衍生的红酒产品精准对接年轻消费群体;“非遗+文旅”“非遗+直播”“非遗+研学”的多元融合模式,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百姓日常生活。

文博会期间,红河元素在多个关键环节持续发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文博会期间,红河元素在多个关键环节持续发力。在“文化中国行”红河专场活动中,以文旅推介、歌舞展演、现场互动形式,全景呈现红河州的非遗瑰宝、文旅资源与文创成果,赢得线上线下观众阵阵喝彩;“直播+逛展”模式则助力红河特色产品通过“云端”走向全国,进一步扩大文化与产业融合成果的影响力。

产业根基:

文化赋能,撑起百亿级市场

文博会的精彩表现,离不开红河州坚实的文化产业根基。2024年,红河州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27.7亿元,占全省比重达18.1%,位居云南省第二。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全州各领域的协同发力。

建水紫陶 车安达 摄

建水紫陶产业堪称“文化赋能产业”的典范。2019年建水被评为“中国紫陶之都”后,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先后获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园区遵循“工艺陶与生活日用陶并行、工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推进、扶大扶优扶强扶特”工作思路,不断拓展产业边界——“茶陶结合”让紫陶茶具成为茶文化载体,“陶咖结合”开辟咖啡器具新赛道,工业陶瓷创新发展助力产业向高端制造延伸。今年上半年,建水紫陶产业园区实现产值50.1亿元,登记注册紫陶生产销售主体2749户,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红河州刺绣艺术时装展演

刺绣产业转型同样亮眼。今年9月10日,红河州刺绣艺术时装展演在石屏举行,吸引全网目光。活动当天,多媒体聚合直播流量突破2000万,登上微博热榜第三名,引发“这才是我们自己的高定”等热烈讨论。同日,红河州绣娘协会在石屏县成立,标志着全州刺绣产业从“单打独斗”迈向“抱团发展”新阶段。红河州将“指尖技艺”逐步转化为“指尖经济”,通过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推动刺绣产品从民族服饰装饰拓展至家居用品、文创礼品等多元市场,既带动农村妇女就业,又助力农村经济繁荣与民族文化创新发展,形成文化传承与经济增收的双赢格局。

创新路径:

文旅、人才、数字三维发力

在文化与产业融合进程中,红河州探索多条创新路径,为产业发展注入持续活力。

阿者科村 龙俊 摄

文旅融合是核心抓手。红河州不断提升“来红河 我氧你”品牌形象,打造“旅居云南・红河最好在”新IP。2024年,全州接待游客9034.23万人次,旅游总花费达1116.9亿元,成功入选“中国最具潜力文旅城市”。今年上半年,全州接待游客4649.9万人次,旅游总花费461.74亿元,限额以上住宿业增速居全省首位。同时,一批标杆项目加速落地:元阳县阿者科村凭借原生态哈尼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获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并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典型案例;建水“旅游+紫陶”模式创新非遗与旅游融合路径,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创新案例;石屏米轨小火车成为交旅融合典范;建水紫陶里获评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此外,元阳哈尼梯田乡村振兴示范区、建水临安路旅游基础设施改造等项目稳步推进,“旅游+文化、康养、体育”等新业态不断涌现,15家企业获评省级新业态企业,文旅产品供给持续丰富。

海男书画院

人才集聚是关键支撑。红河州深化“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品牌内涵,积极探索“艺术家第二居所”建设。2024年,弥勒东风韵小镇入选第一批全省文化创意(人才)孵化基地暨“艺术家第二居所”试点单位,建水紫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入选培育单位。其中,东风韵小镇打造“共建共享型”旅居社区,为艺术家提供居住和办公场所,吸引罗旭、海男等知名艺术家设立工作室,年均接待艺术研学团队超50批次;建水紫陶园区深化校地合作,与云南大学、上海交大、昆明理工大学联合开展材料研究与生产线建设,2024年红河学院紫陶产业学院正式揭牌,为产业培养专业人才。目前,红河州已拥有省级非遗工坊2个、协同创新基地1个、省级专家工作站4个、县级专家工作站3个、陶瓷类实训基地4个,建水县焕文书院、蒙自市歌舞剧院等4家单位被列为首批州级“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形成多点布局的艺术家驻留网络。

元阳梯田遗产区数字监管平台

数字技术是升级引擎。红河州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2024年“哈尼梯田智慧立体化检测系统案例”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提升优秀案例名单。该系统利用GIS、遥感、云计算、大数据及物联网等技术,对景区进行全方位监测和管理,为游客提供便捷、个性化服务,大幅提升旅游体验。同时,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大数据调度指挥中心建成投用,实现“平台+数据+应用”管理模式,推动“一部手机游云南”功能落地,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在产业端,建水紫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构建覆盖生产、销售、传承全环节的数字监测管理系统,实时采集分析产业数据,为决策和政策扶持提供科学依据;紫陶产业化升级专用装备应用推广、古垚水紫陶产业园等数字项目加速推进,智能制泥、数控成型、数字化烧制等技术装备引入生产环节,线上展示交易平台整合优化,形成“原料加工—生产制作—展示销售”的标准化、规模化、数字化产业闭环,培育出紫陶产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红河歌舞在云南文博会上精彩亮相

从云南文博会的精彩亮相

到百亿级文化产业规模的达成

从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

到文旅、人才、数字的多维赋能

红河州正以

“文化为魂、产业为基”的发展逻辑

持续推动文化与产业深度整合

未来

这片充满民族风情与创新活力的土地

将继续探索文化强州建设新路径

让文化资源加速转化为发展动能

书写更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蒙自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