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5年前的今天,在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带领下,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今天很多人的手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短信,但是你知道这背后的故事吗?
55年前的今天,在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带领下,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开启了中国人探索宇宙的征程,所以把4月24日这一天定为“中国航天日”……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归国后主持成立中国首个导弹与火箭研究机构,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奠定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的基础。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这颗卫星重173公斤,播放《东方红》乐曲,向世界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成为全球第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1992年9月21日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确立,中央批准载人航天工程,目标为天地往返、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建设。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杨利伟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标志着载人航天工程实现历史性突破。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探月。首颗探月卫星实现绕月探测,绘制全月影像图。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首次太空行走,翟志刚完成中国首次舱外活动,刘伯明协助,景海鹏值守舱内。
2011-2013年天宫一号与交会对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完成自动及手控对接,刘洋成为首位女航天员。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月面软着陆。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玉兔号月球车开展巡视探测。
2016年:天宫二号中期驻留。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景海鹏、陈冬驻留30天,验证长期太空生存技术。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首次实现火星“绕、落、巡”,祝融号火星车开展科学探测。
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中国空间站首个舱段入轨,开启在轨组装建造。
2021年神舟十二号,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完成空间站首次3个月驻留,开展出舱活动。
神舟十三号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驻留6个月,王亚平成首位出舱女航天员。
2024年神舟十九号蔡旭哲创下5次出舱纪录,累计时长超20小时,验证第二代舱外航天服性能。
2024年6月2日嫦娥六号登陆月背并采样返回。全球首次从月球背面采集样本并返回,推动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
2024年中国发射运载火箭68次创历史新高。
2025年计划实施天问二号小行星探测、神舟二十号载人任务等,进一步拓展深空探索边界。
钱学森和航天四老
接下来请记住他们的名字,虽然他们很多人已经不在了。正因为他们的贡献,才有中国航天的今天!
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是系统工程理论与航天技术体系的奠基人。
赵九章,大气科学家,中国人造卫星事业倡导者,创立地球科学数学物理化研究方法,推动探空火箭与卫星技术早期探索。
任新民,火箭动力的开拓者。中国航天四老之一,是液体火箭发动机领域先驱。
屠守锷,导弹与火箭的“总架构师”,中国导弹与运载火箭总体设计的奠基人。
黄纬禄,巨浪之父,开创中国固体战略导弹技术,实现“一弹两用”设想。
梁守槃,主持研制中国首型海防导弹,推动反舰导弹技术国产化,提出导弹与航天技术协同发展理念,推动中国航天工业体系完善。
孙家栋,卫星技术总负责人,领导完成“东方红一号”及探月工程初期任务,被誉为“卫星之父”。
梁思礼,梁启超之子,是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的开拓者。 主持“东风五号”洲际导弹控制系统设计,提出“航天可靠性工程学”,显著提升“长征二号”系列火箭的发射成功率。
王永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主持完成神舟飞船研制,实现首次载人航天,奠定中国载人航天技术体系。
戚发轫,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主持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推动中国从卫星到载人飞船的技术跨越。
叶培建,担任嫦娥系列探测器总设计师,推动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
吴伟仁,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主持嫦娥四号月背探测任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技术突破。
周建平,天宫空间站任务核心专家,统筹载人航天工程总体设计,实现空间站长期驻留能力。
张荣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行星探测工程总设计师。
栾恩杰,担任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总指挥,提出“探、登、驻”三大步走和“绕、落、回”三小步走的技术路线。
中国航天日不仅是对辉煌成就的纪念,更是对未来的召唤。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探月,从载人飞船到空间站建设,中国航天人用智慧和汗水将千年神话变为现实,书写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新篇章。
正如2025年航天日主题“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所寓意的,中国航天将继续以诗意与科技交织的探索,迈向更浩瀚的星辰大海。
来源:院士智慧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