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以来安徽的一些学者坚称黄梅戏在民国时期被称为“皖剧”,黄梅戏是由皖剧发展而来,黄梅戏是地地道道的安徽剧种。据查,这是不符合事实的,黄梅戏起源黄梅,早年传唱到安庆。男女老少皆欢喜,掺插不良小黄曲。民国政府禁演出,改名皖剧继续唱。农村演出赚钞票,百姓只认黄梅调
长期以来安徽的一些学者坚称黄梅戏在民国时期被称为“皖剧”,黄梅戏是由皖剧发展而来,黄梅戏是地地道道的安徽剧种。据查,这是不符合事实的,黄梅戏起源黄梅,早年传唱到安庆。男女老少皆欢喜,掺插不良小黄曲。民国政府禁演出,改名皖剧继续唱。农村演出赚钞票,百姓只认黄梅调。
安徽皖剧团徽章
有人拿出“安徽皖剧团”证章作为证据,声称黄梅戏在民国时期就是“皖剧”。殊不知,这恰恰印证了老一辈黄梅戏艺人丁永泉的回忆。1926年,丁永泉在安庆演唱黄梅戏被抓,为了脱身,他谎称唱的是“皖剧”。此后,为了继续演唱黄梅戏,他不得不以“皖剧”之名作为掩护。这背后,是民国时期黄梅戏艺人的艰辛与无奈,而非“皖剧”就是黄梅戏的真名。
目前并没有“皖剧”这一被广泛认可和成熟发展的剧种名称存在。安徽虽然有来自湖北的黄梅戏、融合了汉剧后形成的徽剧等剧种,但并没有以“皖剧”命名的剧种。
翻阅大量史料,从晚清到民国,关于黄梅戏的记载比比皆是,但无一例外都指向湖北黄梅。“黄梅淫戏”、“黄梅调”、“黄梅腔”,这些称呼虽然带着时代的烙印,却清晰地表明了黄梅戏的出身。更重要的是,至今没有发现任何一条史料支持黄梅戏起源于安庆的说法。
黄梅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黄梅采茶歌在湖北黄梅一带非常盛行。经过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的雏形。至明清时期,黄梅县的戏风更盛,黄梅戏的前身“采茶调”逐渐成熟。
清末,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
黄梅戏的传播并非从安庆开始。早在乾隆年间,黄梅戏就已传至江苏扬州(见流沙《皖鄂采茶灯与黄梅采茶调》考证)。黄梅戏进入汉口的时间更早,同样为避“黄梅淫戏”之嫌,以“楚剧”、“汉剧”之名演出。
1933年3月22日,天津《益世报》戏剧与电影周刊发表著名戏剧研究专家马彦祥(署名瑰卿)《楚剧初录——汉口流行的花鼓戏》一文(后收入1937年版阎哲吾编《地方戏剧集》),该文所谓“楚剧”,收入大量传统黄梅戏剧目,说明黄梅戏在汉口演出以楚剧为名。
1930年前,汉口恒道堂书局出版的多卷本《袖珍楚剧从新》便收录了多种传统黄梅戏剧目。汉口刻本的发现,表明黄梅戏西进汉口在刻本之前就持续了多年,这比东入安庆城要早。
作为湖北剧种的黄梅戏,在江西、安徽、江苏、港澳台等地形成了诸多流派,其中严派实力最强,在安徽发展最好。严凤英等艺术家的努力,使得黄梅戏在1950年代后走向全国,但这不能成为黄梅戏发源地在安庆的理由。只能说明1950年代以后,黄梅戏遍地开花、流派纷呈,但“流”不能夺其“源”。
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守护黄梅戏的根——湖北黄梅。让这朵“梅花”开的更加鲜艳!
来源:楚国小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