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智能电视普及率持续攀升,用户却在享受大屏视听便利的同时,频频遭遇“开机广告冗长”“操作复杂难上手”“收费层层嵌套”等痛点。所谓“套娃式”收费——即多个平台、多个会员层层叠加,不买则无法观看完整内容的现象,早已成为公众诟病已久的行业顽疾。然而,自20
近年来,随着智能电视普及率持续攀升,用户却在享受大屏视听便利的同时,频频遭遇“开机广告冗长”“操作复杂难上手”“收费层层嵌套”等痛点。所谓“套娃式”收费——即多个平台、多个会员层层叠加,不买则无法观看完整内容的现象,早已成为公众诟病已久的行业顽疾。然而,自2025年8月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启动“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问题”专项行动(简称“双治理”),短短一年间,这场看似技术性的整改背后,实则是一场关乎民生体验、产业规范与文化服务公平的重大改革。
如今,这项治理工作已取得实质性突破。据国务院新闻办9月25日发布的消息,“双治理”成效显著:全国93%的智能电视机型实现开机广告“一键关闭”,超2.8亿台有线电视和IPTV机顶盒支持超高清播放,18.6万家酒店实现“一键看直播”且无开机广告,并逐步向养老院、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场所延伸。更值得关注的是,广电总局推动将“自动续费”改为“自主续费”,真正把选择权交还给消费者。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优化,更是对数字时代公共服务理念的重塑。长期以来,电视作为家庭信息入口的地位被严重削弱——复杂的遥控逻辑、繁复的登录流程、层出不穷的会员体系,使得许多中老年用户望而却步。而在商业利益驱动下,部分厂商与平台通过预装应用、强制跳转、捆绑销售等方式不断收割流量红利,导致电视从“全家共享”的公共文化终端,异化为“割裂体验”的私域营销工具。
此次“双治理”的核心意义,正在于重新确立电视的公共属性。无论是推广“一个遥控器看电视”,还是在养老机构部署简化系统,都体现出政策制定者对弱势群体数字鸿沟问题的深切关注。当一位独居老人可以无需教程、无需子女协助便能直接收看央视新闻时,技术才真正实现了它的社会价值。
与此同时,内容生态也在同步提质升级。“十四五”以来,一批兼具思想性、艺术性与传播力的精品力作接连涌现。《何以中国》以宏阔视野讲述中华文明源流,《中国官箴》借古喻今弘扬廉洁文化,《胜利》《你的样子》等抗战主题作品融合AI影像技术,唤醒民族记忆。国产动画亦迎来创作高峰,《中国奇谭》以东方美学惊艳全网,“熊猫+”系列IP走向国际。这些成就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广电总局“抓作品与抓环境相贯通”的治理逻辑之上——只有清朗的行业生态,才能孕育出真正打动人心的文化产品。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超高清产业正加速落地。2024年,超高清发展被纳入国家“两重”“两新”政策支持范畴,标志着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中央台及多个省级卫视已开播4K频道,六大主流网络平台年底前新增节目中超高清占比将超40%。更重要的是,我国已主导制定高动态范围(HDR)、三维声等超高清关键技术标准,形成3项国家标准、66项行业标准,打破了长期依赖国外技术体系的局面。
这意味着,中国不仅在内容生产上实现自立自强,在技术标准层面也开始掌握话语权。未来,随着5G+超高清在手机、车载屏、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我们将迎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场景沉浸式视听时代”。
“双治理”绝非简单的便民举措,而是一场系统性重构。它既回应了亿万家庭最朴素的观看需求,也指向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命题:如何让技术服务于人而非操控于资本?如何在商业逻辑之外坚守公共服务底线?又如何在全球竞争中构建自主可控的视听产业链?
答案正在显现。当电视不再“套路重重”,当开机即见真实内容,当我们能在任何场所便捷获取优质文化资源时,这才是科技文明应有的温度。这场由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的治理行动,或许将成为中国数字社会治理的一个典范样本——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功能有多炫酷,而在于每一个普通人是否都被温柔以待。
来源:故檐听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