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刷小红书,总看见有人蹲一款测试阶段AI产品的邀请码,官方账号每天准时“发暗号”,还特意喊“数量有限,手速要快”,那阵仗跟抢限量奶茶似的,每次码一出来瞬间就没。后来官方又在评论区说“今日1000个邀请码领完了,周末不发新码,不用蹲了”。
最近刷小红书,总看见有人蹲一款测试阶段AI产品的邀请码,官方账号每天准时“发暗号”,还特意喊“数量有限,手速要快”,那阵仗跟抢限量奶茶似的,每次码一出来瞬间就没。后来官方又在评论区说“今日1000个邀请码领完了,周末不发新码,不用蹲了”。
这场景看着特眼熟,让我想起个苏联老笑话,勃列日涅夫问排队的工人“为啥排这么长队”,工人说“一种是排队买食物,一种是排队等买食物”。勃列日涅夫追问区别,工人答“有食品券的能买到,没的只能等”。现在把“买食物”换成“体验AGI”,“食品券”换成“邀请码”,简直就是AI圈现状。说实话,这AI邀请码,跟苏联那时候的粮票,还真有点像。
苏联那时候物资紧俏,买粮食要粮票,买油要油票,连副食品都得凭票换。政府也是没办法,东西不够分,只能靠配额保证大家都有口饭吃,本质就是“供不应求”下的配给制,没票你就算有钱也买不到东西。
现在AI产品搞邀请码,理由大多是“算力成本高”“产品有bug”,说怕用户太多耗资源,也怕批评声太大不好控制,所以用邀请码设门槛。可仔细想想,这俩本质都是一回事,用额外凭证控制入口,把紧俏资源优先分给他们觉得“该得的人”。苏联给干部、工人额外发布票、肉票,AI产品就把邀请码优先给科技圈的人、媒体或者投资人。
不过有个核心区别得说清,苏联是真没物资,客观稀缺没办法。AI产品的稀缺,好多是人为造的。本来想觉得中小AI产品说“算力不够”是真的,后来发现他们天天发码,哪像算力紧张的样?分明是故意搞稀缺感。
之前刷到有人说“AI邀请码是AI时代的粮票”,一开始觉得有点夸张,现在看还真没说错。都是靠凭证拿资源,只不过一个换面包,一个换AI体验。
苏联的票证可不只用来换东西,还能当身份象征,我小时候听家里人说,王府井有个“友谊商店”,里面的进口巧克力、冰淇淋,得用外汇券才能买。那外汇券不是普通家庭能有的,有这东西,就说明你身份不一般。还有干部、工人,能拿到额外的票证,旁人看着都羡慕。
AI邀请码也一样,拿到的人常被贴“前沿用户”“早期尝鲜者”的标签,之前看科技圈朋友晒邀请码,底下一堆求分享的评论,那阵仗跟当年有人晒额外肉票似的。早期Gmail和Clubhouse的邀请码,也成了社交圈里“有地位”“有人脉”的证明。2021年Clubhouse火的时候,有朋友为了个邀请码,专门找海外熟人要,拿到后还特意发朋友圈,那骄傲劲儿别提了。
不管是苏联票证还是AI邀请码,都早超出了本身的功能,它们成了区分人的工具,有的人能轻松拿到,没的人只能干看着。这就导致资源获取更不平等,你说本来是服务大家的东西,咋就变成身份象征了呢?
有稀缺的地方,往往就有黑市,苏联那时候,粮票、油票这些不能交易的配给物,私下里常被倒卖。有人囤票高价卖,政府虽然禁止,可根本管不住,毕竟东西太缺了,大家没办法才走黑市。
现在AI邀请码也逃不过这套路,今年3月,AIAgent产品Manus的邀请码,在网上挂到上万元;还有国内一款AI绘画产品,邀请码在二手平台被炒到几百块一个,黄牛批量囤了好多转卖。
官方嘴上说“反对倒卖”,说倒卖让邀请码消耗快,想服务真正有需求的人。可实际上呢?没见几个产品真去举报黄牛,也没报警处理。要是真把邀请码定向发给学生、设计师这些需要的人,谁还费劲倒卖啊?很显然,他们就是借“倒卖热”烘托稀缺感,让更多人想抢码。
AI圈现在的营销套路也越来越像了:找KOL帮忙推,然后发点邀请码,营造“一码难求”的氛围,接着出来解释“不是饥饿营销”,再声讨下倒卖的人,最后又加大发码力度。全程都是算计,想着怎么赚热度,根本没把产品本身、用户需求放第一位。
之前听人说“AI产品经理不在乎用户意见”,本来还不信,后来看到有人反馈“用着不舒服”,得到的回复是“你不会用,prompt方式不对”。这跟当年“iPhone信号不好是握姿不对”“刹车失灵是踩法不对”有啥区别?搞不清他们是觉得自己产品太牛,还是根本没把用户放眼里。AI本来是给人用的,现在倒好,用不好还成用户的错了?
最后再跟大家分享个改编的苏联笑话,电台广播说“美国的AI人人能用,我们的AI要邀请码,这证明我们的AI更先进,因为它已经不需要用户了”。这话听着搞笑,细想挺无奈的。苏联人等不到面包,是真没物资;现在人等不到AI邀请码,大多是被人为制造的稀缺困住。
AI产品本该服务于人,可现在不少产品把邀请码当成营销杠杆,炒热度、造泡沫,早偏离了初心。希望以后AI圈能少点套路,多关注点用户真正的需求,别再让大家跟当年苏联人等面包似的,天天蹲守那看不见的邀请码了。
来源:念寒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