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做产品先得有想法,这想法不是凭空来的,说实话,我习惯用笔记工具记点子,不然转头就忘,好多人就是想法多但没留存,最后啥也搞不成。
前段时间跟对象聊吃啥,发现俩人对“还行”的理解完全不在一个频道。
有的“还行”是想再去吃,有的“还行”是勉强能咽,加上大部分餐馆记不住细节,我直接想搞个记录美食的工具。
毕竟大众点评又重又有水分,单机工具反而干净,还能攒自己的美食墙。
想做产品先得有想法,这想法不是凭空来的,说实话,我习惯用笔记工具记点子,不然转头就忘,好多人就是想法多但没留存,最后啥也搞不成。
除了主动记,还得从生活里找需求,比如之前iPhone17上新,立马就有监控实体店库存的工具冒出来,这就得靠敏锐点,不然机会跑了都不知道。
我这个美食工具的念头,就是从跟对象的分歧来的,俩人说餐馆口味,翻来覆去就“还行”俩字,可里面差别大了,而且除了特好吃的,多数餐馆记不住,时间长了全成“还行”。
本来想过用大众点评,但它功能太杂,商家还会搞些激励让点评失真,单机工具就没这问题,还能分享、关注口味像的人,多方便。
有了想法还不行,得跟AI掰扯明白到底要做啥,不然AI容易瞎发挥,最后做出来的东西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
我用的是Codex,其实Claudecode或者Cursor也一样,核心是把想法拆成清晰的需求清单。
一开始我给AI的指令很明确,要做微信小程序,还说了痛点和MVP想法,比如SABCD五个等级、美食墙展示这些,结果AI第一轮给的文档特详细,连我没要的功能都加了。
老实讲,当时我还挺惊喜,觉得AI考虑周全,后来才发现不对,早期堆太多无用功能,后续维护起来太麻烦,还得砍掉AI的“幻想”,专注1.0版本。
而且得盯着交互流程,我想要首页直接看美食墙,AI一开始可能搞成平铺的打卡列表,这就得及时说,不然方向就偏了。
后来我又让AI调整了一轮,简化设计,去掉多tab,只留美食墙和添加记录;添加餐厅时调用小程序POI接口,只选餐厅和等级;还加了登录逻辑,每个用户的美食墙得保存。
本来想让AI多加点分支功能,后来发现没必要,1.0先把核心流程跑通就行,太复杂反而不好用。
需求对齐了,就该进入编码环节,这步得注意可维护性,还得选对AI工具,不然调试起来能让人头大。
编码时我特别注意别写几千行的长文件,拆成模块才好维护,还会用Playwright让AI自己打开浏览器测试,用Context7让AI查最新文档,这些工具能帮AI表现更好。
而且得遵循“先可用,再优化”的原则,先把大流程跑通,再调视觉效果。
说实话,对比下来Claudecode比GPT-5-high好用点,同样的编码任务,Claudecode选的方案合适,一次就跑通主流程;GPT-5-high还得调试,不过调试也简单,把页面报错复制给AI就行,它能给调整方案。
流程跑通后,页面巨丑,这时候就该调设计了,我用了能生图的工具,还让ChatGPT帮着写提示词。
本来想一次生成所有设计元素,后来发现用生图工具最好一个指令一张图,这样效果更准。
我选的是像素风,等级图标、背景、按钮都得统一风格,比如S级是金色皇冠餐盘,D级是铜色饭碗,色彩还得饱和,带点颗粒感。
一开始替换背景后,问题就来了,等级图标太小,看不出差别,餐厅卡片、按钮跟像素风也不搭。
搞不清为啥AI第一次生成的图标那么小,放进去才发现根本看不清,无奈之下只能再循环“写提示词-出图-替换”的流程,反复调试。
如此看来,设计这步得有耐心,多试几版才能满意,急不来,总的来说,用AI搞这个美食工具,从需求发现到设计调试,核心就是抓准痛点、对齐需求、耐心优化。
AI确实能提高效率,但也得人来把控方向,不然容易走弯路,毫无疑问,以后AI在开发里的作用会更大,但现在还得靠人跟它配合好,既要利用它的能力,又要纠正它的偏差,这样才能做出既好用又好看的产品。
来源:念寒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