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黑盒”难题:如何用“5W1H”框架构建精准评测体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23:27 1

摘要:要说现在大模型圈最头疼的事儿,恐怕就是怎么评测模型能力了,毕竟这些AI跟黑盒子似的,你说它厉害吧,有时候问个常识都能答错;说它不行吧,写代码又能一套套的。

要说现在大模型圈最头疼的事儿,恐怕就是怎么评测模型能力了,毕竟这些AI跟黑盒子似的,你说它厉害吧,有时候问个常识都能答错;说它不行吧,写代码又能一套套的。

好在业内琢磨出个“5W1H”的万能公式,咱拆开聊聊,为啥测(WHY)?这事儿就像给学生考试,既是为了挑出尖子生(技术选型),也是为了揪出偏科生(诊断短板)。

比如之前有团队发现自家医疗模型总把“抗生素用法”搞错,就是靠评测及时揪出来的,测啥(WHAT)?这里头讲究分层。

基础模型像GPT-4就得考语文数学全科,行业模型比如金融大模型,就得专门考银行合规题,而像豆包这种智能助手,就得看跟用户唠嗑顺不顺溜,能不能办实事儿。

啥时候测(WHEN)?可别等模型考完“期末考”才看成绩,得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预训练时每学一阵就小考,部署后还得用用户的真实问题天天“随堂测验”,之前有电商平台就靠这招,发现模型总把“买一送一”规则算错,及时改了过来。

从哪儿测(WHERE)?得画个“能力雷达图”,语言理解、逻辑推理这些是基础,现在还得加上长文本处理、多模态能力,就像评三好学生,不能只看成绩,体育艺术也得算上。

咋测(HOW)?有三种法子:闭卷考(客观题算准确率)、开卷考(人工或AI打分)、PK赛(俩模型匿名battle)。

去年ChatbotArena就靠PK赛让用户投票,把模型排名整得明明白白,特接地气。

按理说有了公式,评测该顺风顺水了吧?但现实中总有三只“拦路虎”挡道,

第一只叫“分数虚高”,好多模型在公开榜单上考得贼好,可到了真实场景就拉胯,比如某模型在数学题榜单拿了高分,结果用户问“房贷利率怎么算”就懵了。

后来业内才明白,得把静态考试(如C-Eval)和动态考试(如实时跟用户唠时事)结合起来,不然就像学生只会背课本,不会做应用题。

第二只叫“考题太简单”,以前GSM8K的数学题能难倒一片模型,现在个个都能考高分,区分度就没了。

就像高考题年年变难,评测题也得升级,现在新出的GSM10K就加了跨领域推理题,专挑模型的刺儿。

第三只叫“裁判不靠谱”,人工打分吧,成本高还容易带偏见;让AI当裁判(LLMJudge)吧,有时候也犯迷糊。

之前有团队用AI评论文,发现它总给辞藻华丽的文章高分,不管内容对不对,后来优化了提示词,让AI按“逻辑清晰”“信息准确”等具体标准打分,准确率才提上去。

为了对付这些拦路虎,现在评测界也玩出了新花样,在医疗领域,评测得跟FDA标准看齐,不仅考病例诊断准不准,还得查伦理合规性,比如会不会泄露患者隐私。

之前有款医疗AI就是在隐私测试中露了馅,赶紧改了算法,法律界的评测更绝,直接拿最高法的指导案例来考,看模型能不能做到“类案同判”。

有团队还开发了实时对抗系统,让俩法律AI模拟打官司,互相挑错,评测结果贼真实,最有意思的是多模态评测,现在不光考文字,还得考看图说话、视频理解。

比如给模型看一段交通事故视频,让它分析责任方,这可比单纯考文字题难多了,也更贴近真实场景。

还有开源生态这块,国内团队牵头搞了中文大模型评测体系,专门针对中文语境下的语义理解,比如考成语典故、方言俗语,让老外模型也尝尝“中文四六级”的滋味。

来源:念寒尘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