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商店改造“后院焕新”,老商场变成新“网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07:23 1

摘要:经过了四个月的试营业,9月23日晚,在王府井集团即将迎来70周年之际,北京友谊商店正式以新面貌回归大众视野。新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原来友谊商店后院的露天停车场变成了800平方米草坪绿地,这个被网友称为“友谊花园”的地方,成为了新晋网红打卡地。

经过了四个月的试营业,9月23日晚,在王府井集团即将迎来70周年之际,北京友谊商店正式以新面貌回归大众视野。新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原来友谊商店后院的露天停车场变成了800平方米草坪绿地,这个被网友称为“友谊花园”的地方,成为了新晋网红打卡地。

友谊商店始建于1964年,作为传播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国际友好交流的重要窗口,曾创下了年接待外宾539万人次的辉煌纪录,也见证了新中国外交打开封锁局面的历史时刻。自1988年起,友谊商店连续十一届荣获首都旅游服务业的最高荣誉——紫禁杯。2023年,在王府井集团“一店一策”的策略下,友谊商店的升级改造启动。

9月23日晚,北京友谊商店正式以新面貌回归大众视野,当晚由停车场改造的花园举行了一场小型音乐会。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内部后勤区变身“世外桃源”,顾客到这里找记忆

初秋的下午,友谊商店后院的草坪上,随处可见拍照打卡的市民。周边的外摆区,有人端着咖啡独坐,有人与朋友闲谈,更多人举起手机,将这片被高楼环抱的绿地称为“世外桃源”。“最吸引我的就是这片草坪,在周边大厦的包围下,这里就像一个天井。”一位慕名而来的年轻人说。

之前的内部停车场改造成800平方米绿地,现在已成为友谊花园的“灵魂”。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友谊商店人最多的时候,员工差不多有两千人。所以我们的后勤院落比较大。这片空地原来是操场,后来变成了内部停车场。”友谊商店党群工作部主任鲁鹏告诉新京报记者。

这片由停车场改造而来的绿地,现在已成为友谊花园的“灵魂”。据介绍,原设计中有石板路,后来推翻方案,扩大草坪面积,形成如今完整开放的绿色空间。而原来的员工食堂,改造为网红鸡煲店;公务车库则变成了精酿啤酒餐吧。

原先的员工食堂改造成了鸡煲店,这里的上世纪70年代花纹地砖、铁艺网格窗、“友谊厅”牌匾均为原物。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一走进鸡煲店大厅,老旧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上世纪70年代的花纹地砖、铁艺网格窗、“友谊厅”牌匾均为原物。据透露,这里还计划悬挂一个迪斯科球,强化复古氛围。隔壁超友谊老茶馆陈列着奖状、外宾老照片,旧桌椅、保险箱被巧妙再利用。“这里一进来就是20世纪80年代的感觉,不像拼凑出来的网红店。”一位拍照的年轻人感叹。

据介绍,试营业期间,这里工作日下午外摆区座无虚席,周末餐厅排队半小时起步,上午十一点车位已难寻觅。这片曾经的内部后勤区,如今已成为连接城市记忆与当代生活的“第三空间”。

王府井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总裁尚喜平表示,焕新后的友谊商店以100%首店及定制店阵容,构建餐饮、休闲、文化、健康等多元业态融合的“城市自在生活圈”,打造花园院落式沉浸场景,突破传统商业界限,重塑社交空间。

轻干预、可持续,与商户共谋发展

友谊商店始建于1964年,曾是京城商业地标,进口家电和稀缺商品吸引无数目光。但随着时代变迁,老商场逐渐没落,甚至一度资不抵债。

鲁鹏在友谊商店工作近30年。据他回忆,友谊商店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历了一次重要转型——从外汇制商店转为面向普通市民开放的商场。“1997年与西单合并后,商店开始对外全面开放,但依然承担着接待外宾的任务。”鲁鹏说,直到2010年前后,随着传统商业式微,友谊商店开始面临经营压力,尤其是2016年西配楼租户撤出后,园区长期处于半闲置状态,“从我刚来就说要改造,但迟迟未能落地。”

转机出现在2022年,友谊商店随首商集团并入王府井集团。2023年,王府井集团下定决心推动改造,以“打开后院”为突破口,将原本作为后勤区域的货场、操场、停车场等空间重新规划,引入餐饮、文创、青年旅舍等业态,打造开放式商业街区。

与许多大型商业项目追求统一外观、标准化装修不同,友谊商店后院改造坚持“轻干预”原则。项目团队在尽量保留建筑原有结构的基础上,赋予商户极大的创作自由。“我们给商户一个空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品牌特色进行设计,我们只把控大方向。”友谊商店营运部工作人员介绍,商户提交装修效果图后,团队会提出建议,但不过度干预,“只要不越过底线,我们就尽量让商户去实现他们的想法。”

这种“放权”模式,吸引了一批具有创意和个性的品牌入驻。例如,原冷冻机房被改造为极简风格的素食餐厅;旧职工食堂后厨区域则成为怀旧主题茶馆,内部摆放着从各地搜集来的上世纪80年代老家具;甚至有一家咖啡店在装修过程中临时起意,在屋顶保留了一个“树屋”,项目方也予以支持。这种灵活的合作方式,不仅降低了招商门槛,也增强了商户的归属感与创作热情。

走进改造后的友谊商店后院,时光仿佛倒流至上世纪80年代。店内老式风扇、旧招牌、怀旧家具等元素随处可见,潮汕大排档的繁体字招牌、滑板街头文化区的设立,又为空间注入了年轻活力。这种“新旧交融”的风格,既保留了建筑的历史质感,也迎合了当下消费者对个性化、体验式消费的需求。

目前,园区已正式营业的商户约20家,整体规划为30余家,开放面积接近70%。项目采取“以装修换租金”的灵活合作模式,在物业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与商户“各让一步”的方式共同推进改造。这种务实策略有效降低了前期投入,也增强了商户的参与感。

业态重塑:文商旅融合的新实验

友谊商店的改造不仅是后院焕新,更是整体业态重构。主楼三层引入二手交易平台“超级转转”全国首店,四层开设面向青年群体的“好客舒旅”青年酒店,暑期周末房价128元起,试运营期间入住率超98%,外籍游客占比逾30%。

此外,体检中心、医疗诊所等业态也将陆续入驻。主楼与后院共同引入24个新品牌、升级6个老品牌,其中北京首店21个,涵盖娱、食、购、医、展、住六大类,形成文商旅融合的沉浸式体验。

友谊商店的蜕变是北京商业重构的缩影。2025年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关键之年,北京正加快推动商圈焕新。《北京市扩大时尚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鼓励传统街区守正创新”,友谊商店的实践,正是这一战略的生动注脚。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如何平衡历史建筑保护与商业空间活化,成为许多国有企业面临的现实课题。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赖阳表示,北京的商圈在近几年出现了老商圈提质升级、新商圈亮点频现、东西发展更加均衡的特点,更多的商圈完成了从购物、吃饭到综合休闲娱乐的“三级跳”。“当时尚、艺术、沉浸感成为消费者选择的主流,更多的商场、商街、商圈需要沉浸式的环境氛围、艺术化的场景,需要与周围的艺术馆、博物馆、时尚IP产生联动。这样的转型升级,才能带来实体商业的真正繁荣,促进消费转型升级,打造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北京样本’。”赖阳说。

他表示,友谊商店后院的成功转型,不仅是商业层面的突破,更是国有企业在新时期探索资产运营与社会价值平衡的一次实践。项目在保留城市记忆的同时,也为老建筑注入了新功能,使其重新成为市民休闲、社交的公共空间。

友谊商店的改造经验表明,国有企业在城市更新中并非只能扮演“大拆大建”的角色。通过轻量干预、尊重商户创意、保留历史肌理,同样可以实现老建筑的活化与重生。这一模式,或许能为更多面临类似困境的旧改项目提供借鉴——在城市发展的浪潮中,留住记忆,也能创造未来。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来源:生活望远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