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铜城的逆袭:甘肃白银从资源枯竭到千亿工业新城的蜕变之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07:34 1

摘要:生产车间里,抽气泵凹槽上蒸汽弥漫,极细的金属导体经过氯化液处理,三次涂漆后,再附上绝缘漆膜,最终制成直径仅0.012毫米的成品电磁线——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五分之一。这细微的金属线,正是今日白银市产业转型的生动写照。

生产车间里,抽气泵凹槽上蒸汽弥漫,极细的金属导体经过氯化液处理,三次涂漆后,再附上绝缘漆膜,最终制成直径仅0.012毫米的成品电磁线——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五分之一。这细微的金属线,正是今日白银市产业转型的生动写照。

因矿设企、因企设市的白银市,是甘肃的老工业基地。开发之初,这里曾创造铜硫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第一的辉煌。然而,随着资源逐渐枯竭,这座曾经倚重矿产的城市不得不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2024年,白银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119.4亿元。在西北的戈壁滩上,这座老工业基地正以创新为引擎,谱写着自己的复兴故事。

01 工业遗产与转型挑战

白银市是全国唯一一座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1956年,震惊世界的白银万吨级矿山大爆破,标志着这座工业城市在西北戈壁滩上的诞生。作为“共和国有色金属工业长子”,白银为全国工业化进程立下汗马功劳。

但资源型城市的命运往往与资源储量紧密相连。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白银面临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相似的困境:传统产业衰退、经济增长乏力、生态环境压力增大。

2013年至2016年间,白银市一些县区违规开采矿产问题突出,资源浪费严重,生态修复不到位。景泰县甘肃泳泽矿业公司违反采矿许可证规定,擅自将地下开采变为露天开采,形成长达1357米的矿坑,破坏土地近300公顷。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白银市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不明显。同时,在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方面,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措施未落实到位,中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程度低。

面对诸多挑战,白银市意识到唯有转型才能重生。这座曾经依靠单一矿产资源发展的城市,开始探索多条腿走路的新模式。

02 创新驱动,老基地发新芽

“我们坚持聚焦转型升级、聚势突破,让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行业‘长强枝’。”白银市副市长刘湖泉说。

白银市拥有 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 两块国字号“金字招牌”。这为城市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白银国家高新区建成区面积达102.7平方公里,累计培育“小巨人”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138家。

在传统产业领域,白银市持续推进“三化”改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2024年,全市实施“三化”改造项目23个,建成省级智能工厂4个、数字化车间9个。

白银集团依托国内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白银炉”技术改造,实现冶炼过程的智能高效化。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建成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稀土萃取分离生产线,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高端领域。

技术改造让老树发新枝。白银有色长通电线电缆公司生产的微细电磁线,线径最小达0.012毫米,应用于宽幅触摸屏、人工耳蜗、心脏起搏器等高精电子产品。这项技术填补了西北地区生产超微细电磁线的空白,成功替代进口产品,还出口至日本、韩国等国家。

03 新兴产业多点开花

在培育新兴产业方面,白银市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布局,目前已完成12条重点产业链和42条子产业链的构建。

银西产业园内的甘肃康视达隐形眼镜有限公司,其厂房内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无人搬运车有序穿梭。“我们已全面实现自产、自营、自销,年产美瞳镜片达2.4亿片。”公司总经理唐钰喜透露,“目前全国每售出10片美瞳,就有3片来自我们企业。”

电池新材料产业也在白银快速崛起。白银时代瑞象新材料科技公司建成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磷酸锰铁锂生产线。这种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可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领域。

面对每年产生超过700万吨工业固废的挑战,白银市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形成了一大批环保产业集群。靖远高能环境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以有色金属冶炼废渣综合回收利用为主,产值从2022年的7亿元快速增长到2024年的24亿元。

目前,白银市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被确定为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04 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

2025年1月至6月,白银市招商引资三项指标综合评价位列全省第六,新建续建项目到位资金144.82亿元,同比增长65.96%。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白银市创新招商策略和优化营商环境的不懈努力。

白银市构建了“五图谱四清单”,围绕“缺什么、招什么、补什么”的理念,精心凝练203个招商项目,总投资达1656亿元。高新区还打造了VR全景展厅,实现客商“云参观”,有效降低考察成本。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2024年,白银市加大数字政府建设力度,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达到100%,营商环境年度考核评价居全省前列。

甘肃中瑞铝业有限公司的经历是白银营商环境改善的生动例证。这家曾面临破产清算的企业,在政府各级部门的支持下获得新生。2024年,公司营收超50亿元,上缴税金2.51亿元,提供近千个就业岗位。

“我们积极发挥铝产业链‘链主’企业的牵引作用,为加快构建高端智能绿色的先进制造体系、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铸就新篇章。”公司副总经理张留强表示。

05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

白银市不仅拥有丰富的工业遗产,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293处,馆藏文物1.48万件(套)。如何让这些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白银转型发展的另一张牌。

近年来,白银市坚持以文塑旅、合理利用和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市现有会宁剪纸、白银曲子戏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白银市通过开设传习所、网络直播、社火大赛等形式,让古老技艺真正走进公共空间、走上社交媒体、走入“寻常百姓家”。在上海举行的甘肃非遗文艺展演中,国家级非遗项目会宁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刘伟的作品令人惊艳,为陇沪两地的文化交流注入鲜活能量。

258公里黄河白银段拥有水域风光、地文景观、遗址遗迹等多样文化资源,造就了黄河石林、水川湿地公园等风景名胜区。白银市深入挖掘黄河流域文化和旅游资源,推出“黄河水绕古城墙”研学路线,举办黄河风情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持续擦亮“黄河之上·多彩白银”文旅品牌。

06 问题与挑战

尽管取得显著成绩,白银市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生态环境历史欠账较多。2023年12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白银市一些县区违规开采矿产,资源浪费严重,生态修复不到位。矿山环境问题整改仍需时日。

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白银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不明显。作为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新引进的制造业、原材料初级加工项目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的矛盾需要妥善解决。

水资源短缺制约发展。白银市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措施方面未落实到位,节水灌溉范围内仍普遍存在传统灌溉方式,中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程度低。对于地处西北干旱区的白银来说,水资源短缺是长期面临的挑战。

人才短缺也是制约因素。研究表明,白银市乡村产业发展存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缺失、产业规模化水平较低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全市面临的普遍困境。

07 未来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白银市已明确发展路径。市政府锚定“三地一极”发展格局,即打造甘肃省现代工业产业集聚地、沿黄现代农业发展高地、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示范地和兰白经济圈协同发展重要增长极。

在产业布局上,白银市将持续聚焦有色稀土、新材料、新能源等12条重点产业链,加快构建具有白银特色和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2025年1-5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6%,居全省第2位,连续17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招商引资仍是重中之重。白银市表示将“秉持合作共赢理念,推进签约项目在白银落地生根”,对成功签约项目开展一对一“保姆式”服务,全力保障项目早落地、早建成、早达效。

同时,白银市将更加注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统筹文化保护传承与精品旅游产业发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力量。

白银市的发展轨迹犹如其生产的超微细电磁线——在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中寻找新的张力。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0.012毫米电磁线,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也牵引着这座老工业城市向高精尖领域迈进。

走在白银高新区,传统冶炼企业的烟囱与新兴科技园的玻璃幕墙交相辉映。在这个被戈壁环绕的城市里,“白银”二字不再只是金属的名称,更代表了一种在资源枯竭后重新发掘自身价值的城市精神。

随着更多新兴产业项目的落地和产业集聚效应的显现,白银有望在西北大地续写新的工业传奇。

来源:炟烨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