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买本子、配钢笔、泡咖啡,还要摆个台灯,仿佛不是在写字,而是在开实验室。结果呢?写了三天就销声匿迹,朋友圈里“日更计划”的豪言壮语,最后只剩下一声叹息。
有些人写文章,姿态像做实验一样隆重。
买本子、配钢笔、泡咖啡,还要摆个台灯,仿佛不是在写字,而是在开实验室。结果呢?写了三天就销声匿迹,朋友圈里“日更计划”的豪言壮语,最后只剩下一声叹息。
文章没了踪影,留下的只有一堆没拆封的笔芯和冷冷清清的写作群。
理由?倒也简单:没人看。
点开率惨淡,评论区冷清,一篇文章费尽心思,却换来寥寥数个赞。时间一长,心里的那股劲儿就消散了。
写作和修仙一样,熬到最后的人,才能窥见门道。
另一类人就淡定多了。
他们像在院子里养花,不管有没有观众,照样每天浇水、除草。花开了,自己先一乐,心情好时还折几枝送朋友。几年过去,花圃变成了小花园,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积攒了底气。
写文章其实也一样,靠热血冲动是长不久的,得靠耐性和点滴积累。前者急功近利,写两篇没人捧场就弃笔;后者悠哉悠哉,把写作当呼吸,结果越写越顺。
归根到底,文章输给烂段子,真不是文笔的问题。
读者点开屏幕的那一刻,你有没有扔出一个“钩子”,才是关键。钩子是什么?就是反差。
顺理成章的废话,没人愿意听。
什么“坚持就是胜利”、“积极才能快乐”,字字正确,却比日历鸡汤还乏味。文章一开头若是一本正经讲道理,读者直接滑走,动作比闪电还快。
要勾住人,你得先下猛药。
比如说年轻人不结婚。
如果开头是“婚姻需要责任和包容”,读者立刻打哈欠。但换成一句“婚姻已经不是避风港,而是风险投资”,立马有人皱眉,有人想骂,还有人想看你怎么圆场。这就是反差。人被吓一跳,反而会忍不住往下看。
写文章就是要先丢个炸雷,把人唤醒,再慢慢铺细节。
光有结论,不够。
结论只是枪,细节才是子弹。没有子弹的枪,打出去的都是空响。
写年轻人不敢生孩子,如果只说“经济压力大”,这话和统计公报没区别。换成细节呢?“工资到账,一半给了房东,另一半塞进地铁卡,最后口袋里只剩五块钱买雪糕。”
是不是瞬间有画面?
这种“柴米油盐”的细节才最能扎心。
再加几个:
有人月薪七千,房租三千五,通勤每天四小时,回到家只剩下一根手指头刷短视频的力气。
有人攒了三万块,却被丈母娘一句话要求三十万彩礼,整个人瞬间变成负债表。读者一看就懂,心头一紧,因为他们自己就活在这些场景里。
所以说文字能打动人,不在华丽,而在精准。
读者被结论吓住,被细节打动,情绪起来了,你总得给人一条路走吧。
要是文章戛然而止,那就像坐过山车卡在顶点,谁不骂娘?
出口在哪?升华。
但注意,升华不是喊口号,更不是端鸡汤,而是给人一个更大的视角,让他们从愤怒或悲伤里缓一口气。
比如说婚姻是赔本买卖,读者心里一酸。
接下来如果写一句“婚姻未必是必答题,它只是一种能力的试炼”,立刻就轻松多了。有人会想:原来不结婚也没什么大不了。有人会想:原来婚姻也能换一种理解。这种从困境里拉出来的感觉,就是升华。
读者不只是点头,而是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
说到底,写文章就像搭架子。
结论是骨架,细节是砖瓦,升华是屋顶。缺一不可。只有结论没细节,是空楼。只有细节没结论,是乱石堆。
有结论有细节却没升华,文章就像个半拉工程,没灵魂。
你发现没?这逻辑跟谈恋爱差不多。
开头要有惊艳,中间要有温度,最后要有余地。上来就直球表白,大概率被拒。天天嘘寒问暖没态度,也只能做备胎。最理想的,是既有态度,又有细节,还能让对方看到格局。
写文章的套路,和人心的规律,异曲同工。
很多人把写作看成投资:今天下笔,明天爆款。
结果发现根本没这好事。
其实吧,写作更像种田。你得今天松土,明天播种,后天浇水。可能很久都看不见收成,但心里知道田里有东西在生长。
正所谓,流量是天时,技巧是人事,坚持是地利。
三者合一,文章才会长出味道。
所以别急着抱怨没人看。你文章没人点,不是你写得差,而是缺了钩子,没戳到人心。
敢在开头甩狠话,用细节扎情绪,最后给出口,你的文字自然会有人愿意读。
你们说呢?
来源:教育思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