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边英雄谱:李季在定边——信天游中诞生的红色经典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06:49 1

摘要:李季,以一首《王贵与李香香》震撼诗坛,而定边,这片饱含革命热情与民间智慧的土地,正是这首不朽诗篇的孕育之所。让我们拨开历史的云雾,探寻李季在定边的岁月,以及《王贵与李香香》诞生的传奇历程。

李季,以一首《王贵与李香香》震撼诗坛,而定边,这片饱含革命热情与民间智慧的土地,正是这首不朽诗篇的孕育之所。让我们拨开历史的云雾,探寻李季在定边的岁月,以及《王贵与李香香》诞生的传奇历程。

李季,1922年出生于河南唐河祁仪镇 ,自幼便对唱本、鼓词、小说等展现出浓厚兴趣,尤其是鼓词和曲子戏,这些儿时的热爱,在他心中埋下了文学的种子,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1938年,李季奔赴陕北,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在八路军中担任连政治指导员。1942年冬,他从太行山转至陕北三边,开启了与这片土地的不解之缘。

初到三边的李季,面临着诸多挑战。语言不通是首要难题,陕北方言对他来说犹如天书,但他凭借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民间文化的好奇,积极融入当地生活。他深入民间,与百姓们打成一片,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街头巷尾,都留下了他与当地人交流的身影。在与群众的朝夕相处中,他逐渐熟悉了陕北的方言、土语、俚语,也领略到了信天游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信天游,这种陕北地区特有的民歌,旋律悠扬,歌词质朴,唱出了百姓们的喜怒哀乐、生活百态。李季被信天游深深吸引,从此踏上了收集信天游的征程。他的收集方式多种多样,或是向当地民歌手、农民口头采集,或是在田间劳作时,农民随口哼唱,他便随手记录;搭牲畜车时,他专注聆听车把式的吆喝与歌声;甚至会藏在河边芦苇丛中,或是蹲在窑洞窗台下,静静倾听洗衣服、做针线活的妇女们的哼唱。就这样,一首首信天游被他记录在小本子上,成为他创作的宝贵素材。

1943年春至1945年冬,在靖边完小教书的四个半月,对李季来说意义非凡。在这里,他结识了信天游高手杜芝栋,杜芝栋为他推开了一扇通往三边生活的窗,让他得以看见三边的黄蒿、沙棘,以及劳作生息的老汉、后生、婆姨、女子们 。李季如饥似渴地收集信天游,从延安到靖边,一路听脚户唱的信天游,从定边、安边、吴旗、盐池等地百姓唱的信天游中吸取了大量的民歌、信天游,脑海中酝酿出了《王贵与李香香》的诗歌,并都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中。

1945年秋,李季奉调到三边的盐池,担任县政府的政务秘书,县长不在时,他还需代替县长工作。尽管工作繁忙,但他从未放弃对文学的追求,对信天游的热爱愈发浓烈。在盐池,他对三边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信天游的运用也更加得心应手。此时,创作一首反映三边人民生活与革命斗争的长诗的想法,在他心中悄然萌生。

1945年11月初,李季开始动笔创作《王贵与李香香》,把在靖边定边酝酿出的《王贵与李香香》腹稿。从下笔的那一刻起,那些收集来的信天游如潮水般从他脑海中涌出。他以陕北“信天游”的形式,将三边地区人民的苦难、抗争与爱情,融入到近千行的长诗中。王贵与李香香的爱情在革命的洪流中经受考验,他们的命运与三边人民的翻身解放紧密相连。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三部十二节的长诗脱稿,一部不朽的经典就此诞生。

然而,《王贵与李香香》的发表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46年夏,李季将长诗改编分段后,在《三边报》上连载,立刻受到了区乡干部和老百姓的喜爱 。大家争相传阅,被诗中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描写所打动。但当李季把稿子投给延安的《解放日报》时,却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转机出现在1946年8月。《解放日报》特派记者刘漠冰在三边采访时,听到一个脚户唱着一首从未听过的民歌,经过打听,他得知这是《三边报》上连载的《王贵与李香香》。刘漠冰被这首长诗深深吸引,他找到了时任《三边报》社长的李季 ,并对长诗给予了高度评价。刘漠冰认为,这首诗可与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媲美。随后,他将长诗和自己的推荐信一同寄往延安。

1946年9月,延安《解放日报》开始连载《王贵与李香香》,题目由《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改为《王贵与李香香》。长诗一经发表,便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它打破了信天游的传统主题,将爱情与革命完美结合,不仅描绘了激烈的斗争场面,还塑造了王贵、李香香等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三边人民为革命事业英勇奋斗的精神风貌。

《王贵与李香香》的成功,离不开李季对三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民间文化的深入挖掘。他深入生活,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将自己融入到三边的土地中。他热爱三边的大地、人民,喜欢三边人的语言、风俗和人情。他曾顺口唱出“生在河南,三边扎下根,三边人和我是亲弟兄”,这正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在定边期间,李季还积极参与《三边报》的创办工作。当时,办报条件极为艰苦,只有一部石印机,纸张匮乏,人员短缺。但李季在党委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带领报社成员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了报纸的正常出版。他不仅具有卓越的组织才能,还对同志们关怀备至。他要求记者深入群众,不仅要采访,还要帮助群众做工作,成为出色的宣传鼓动员。在他的带领下,《三边报》不仅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还深受群众和干部的喜爱,甚至得到了毛主席和周副主席的赞扬。

《王贵与李香香》发表后,好评如潮。郭沫若作序,称其为“人民翻身与文艺翻身的响亮信号”;周而复在为该书写的后记中说“《王贵与李香香》的出现,无疑是中国诗坛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它给我们提供了人民文艺创作实践的方向” ;茅盾也撰文评论,称赞它是“一个卓越的创造,说它是民间形式的史诗,似乎也不算过分”。此后,《王贵与李香香》被改编成连环画、说唱、歌剧、舞剧、淮剧、秧歌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全国广泛传播,久演不衰。

李季在定边的时光,是他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传奇。他用手中的笔,为三边人民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赞歌,也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如今,当我们再次吟诵《王贵与李香香》时,依然能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以及李季对这片土地、对人民深深的热爱。定边,因李季而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李季,也因定边而成就了自己的文学梦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颗璀璨明星。

来源:佘小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