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人看着直播,心里都忍不住冒出同一个念头:“要是能在现场,那该有多荣耀啊!”
最近九三阅兵一落幕,网上的讨论就炸开了锅。
不少人看着直播,心里都忍不住冒出同一个念头:“要是能在现场,那该有多荣耀啊!”
可这种机会,不是谁都有。
偏偏香港的霍家,三代人都坐上过观礼席。
从爷爷霍英东,到儿子霍震霆,再到孙子霍启刚,甚至连郭晶晶都陪着登过楼。
一个家族连续三代受邀,这待遇放眼全国,真是独此一家。
问题来了——霍家凭什么?
01 霍英东——少年心里的火
要说霍家这一切的根源,还得从爷爷霍英东讲起。
他1923年出生在香港,家境穷得叮当响。别说书桌,连温饱都是问题。
更糟糕的是,他的童年碰上了乱世。
一边是殖民地统治的压迫,另一边是日军铁蹄的践踏。
那个时候,身边的同龄人有的被抓去做苦工,有的干脆流落街头。
少年霍英东心里很清楚:弱国无外交,普通人只能低着头活。
所以他暗暗许下愿望——总有一天,要靠双手挣出一片天,更要等到祖国强大。
后来,他白手起家,从小本生意做起,一步步积累到房地产、基建大项目。
可和很多香港商人不同的是,他挣到钱以后,心里第一件事不是享乐,而是琢磨:“我能为国家做点什么?”
机会很快来了。五十年代,抗美援朝爆发,前线最缺的就是物资。
霍英东几乎没犹豫,把自己在香港能调动的衣服、药品、钢铁全都想办法送去大陆。
这事可不是小打小闹,风险大得吓人。
当时港英政府盯得死紧,巡逻船像狼一样守在海面。
要是被抓到,轻则倾家荡产,重则牢底坐穿。
可霍英东心里认准一句话:国家有难,自己不能袖手旁观。
他咬牙坚持了三年,靠着胆大心细,一船接一船把物资送到内地。
这份担当,后来被写进书里,被当做典型传开。
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有了“爱国商人”的名号。
真正让他心里涌起自豪感的,是1964年那一次。
那一年,新中国成立15周年,他收到了一份特别的邀请:去北京,登上天安门城楼,亲眼看国庆阅兵。
要知道,这在当时的香港商人里,简直是“破天荒”的荣耀。
霍英东当然知道,这趟北京之行,回来之后肯定会被港英政府“穿小鞋”。
可他没犹豫,还是毅然北上。
那一刻,他在天安门城楼上看着整齐划一的队伍,心里笃定了一个念头:霍家,从此和祖国绑在一起,再也分不开。
02 父子接力——霍震霆与奥运梦想
霍英东后来又两次受邀登楼。到了晚年,他连生病都不愿去国外治疗,坚持留在北京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这种执念,深深影响了儿子霍震霆。
霍震霆跟父亲不同,他没有经历战火,但骨子里同样热血。
他把眼光放在了体育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要申办奥运会,资金紧张。
霍震霆二话不说,掏出2亿港币捐款,支持场馆建设。
其中最有名的“水立方”,背后就有霍家的影子。
很多人说,霍震霆继承了父亲的“爱国心”,但他又走出了自己的路。
他长期担任香港体育协会暨奥委会会长,为内地和香港的体育交流操了不少心。
2009年,祖国60周年大庆,他第一次以家族“新一代掌门人”的身份登楼观礼。
那天,他眼里闪着光,语气里满是骄傲。
十年后,祖国70周年庆典,他又一次受邀,不过这次身边多了两个人:儿子霍启刚和儿媳郭晶晶。
场面温馨又庄重。
霍震霆甚至在婚礼上当众说过一句很接地气的话:感谢郭晶晶“下嫁”到霍家。
这样的豪门亲家,外界听了只觉得他谦逊大度,更增加了霍家的好感度。
03 新一代——霍启刚的选择
霍家的第三代长子霍启刚,光靠家族背景就够光鲜了。
但他没有躺平吃老本,反而选了一条更辛苦的路——从政。
和很多豪门子弟只懂花天酒地不同,他认真钻研政策、关注民生。
他常常说:“如果没法为社会做贡献,那日子过得也不安稳。”
所以,他没去接班生意,而是投身公共事务。
在全国两会上,他提出的建议既具体又实在,比如关于青年发展、体育普及、文化交流等,都是切切实实能落地的。
这种“实干”劲头,让外界对他刮目相看。
2019年,他和郭晶晶一起登楼观礼。郭晶晶素来低调,但那天,她同样眼含热泪。
一个是前奥运冠军,一个是家族继承人,夫妻并肩站在观礼席,画面让人记忆深刻。
今年九三阅兵,霍启刚再度亮相。
和父亲霍震霆、弟弟霍启山一起,全家齐聚北京。
父子三人并肩而立的场景,被不少网友称为“霍家最好的传承照”。
结语:真正的豪门
回头看,霍家能连续三代登楼观礼,绝不是偶然。
爷爷霍英东,冒着风险支援前线;
父亲霍震霆,为体育事业慷慨解囊;
儿子霍启刚,选择从政,为社会发声。
财富,可以一夜之间蒸发;房产,可以因风波而缩水;但信念和家国情怀,才是最牢固的基石。
一个家族的根基,不在于楼有多高、钱有多少,
而在于关键时刻,能不能把个人的安危放下,把国家的需要放在前面。
这一点,霍家做到了。
所以,哪怕香港豪门林立,真正能留下名字的,却只有这一家。
来源:万树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