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20亿救场失败,长安燃油车萎缩42%,新能源何时才能填上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24 19:41 1

摘要:等等,这不合常理啊!卖得越多赚得却越少?这些凭空消失的利润到底去哪了?为什么长安汽车在卖出更多车的同时,口袋却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瘪下去?这口袋里的“金钱”都被谁"偷走"了?

最近翻看长安汽车2024年的财报,我发现了一个让人直挠头的现象:销量创七年新高,营收还有小幅增长,但净利润却暴跌了35.37%!

等等,这不合常理啊!卖得越多赚得却越少?这些凭空消失的利润到底去哪了?为什么长安汽车在卖出更多车的同时,口袋却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瘪下去?这口袋里的“金钱”都被谁"偷走"了?

先来看几组数据:长安汽车2024年销量创下七年新高,营收小幅增长,按理说这是件值得庆祝的事情。

但等等,净利润却同比下跌了35.37%!这是什么神操作?简单来说就是:车卖得多了,钱却赚得少了。

这就像是一个小餐馆,客流量创新高,桌子全满了,但到月底一算账,发现利润却比去年少了三分之一。

我们都知道,销量上去了但利润下来了,只有一种可能——单车利润在大幅下滑。

长安汽车的情况其实是整个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的一个缩影。它们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传统燃油车业务虽然能赚钱,但市场在萎缩;新能源车业务虽然是未来,但目前却在亏钱。两头挣扎的结果就是"增量不增利"——销量上去了,利润却下来了。

长安汽车的新能源板块主要有两个品牌:深蓝和阿维塔。这两个品牌在2024年合计亏损了55.9亿元!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企业管理者头疼不已。

更让人忧心的是,这两个品牌似乎陷入了"卖越多亏越多"的恶性循环。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处于一个特别激烈的竞争阶段,各家车企都在打价格战,往往是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销售。

想象一下,如果每卖出一辆车就要亏损几万元,那么销量越高,亏损就越大。这就像是一家冰淇淋店,明明知道每卖一个冰淇淋要亏5块钱,但为了抢占市场,还是决定多卖——结果当然是亏得更多。

长安的困境在于,如果不进入新能源市场,未来可能会被淘汰;但进入之后,又面临巨额亏损。这种"不做等死,做了找死"的局面,正是当下许多传统车企的真实写照。

看上去,长安汽车的传统业务似乎还挺滋润的。尤其是长安福特这个摇钱树,2024年一口气贡献了20.9亿元净利润,这数字放在哪都算得上一笔不小的收入了。

但别被表面现象迷惑,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棵摇钱树的叶子正在一片片掉落。

长安福特的销量数据像是一条缓慢下滑的曲线,年年走低。这不是什么偶然现象,而是传统燃油车市场整体正在萎缩的明显信号。就像十年前的VCD、DVD市场一样,虽然依然有人在买,但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了。

想象一下,城市里那些曾经门庭若市的DVD出租店,如今几乎全都关门大吉,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流媒体app。

长安汽车现在就处在这么一个尴尬的"中间地带":传统燃油车业务还能赚钱,但市场在慢慢变小;新能源业务是未来方向,但目前却在大出血。这就像一个人站在两条船上,一条船在慢慢下沉,另一条船还没完全搭好,却不得不同时应对两边的挑战。

更要命的是,长安的新能源业务还没成气候就要面对比亚迪、特斯拉这样的强敌。传统业务的支柱在动摇,新能源业务又还没能顶上来,这种"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状态,正是长安汽车"增量不增利"困境的根本原因。

它们卖的车是多了,但赚的钱却变少了,因为利润丰厚的传统车在减少,而亏损严重的新能源车却在增加。

这就是长安汽车,乃至所有传统车企面临的残酷现实——不转型等死,转型可能找死。

面对这种困境,长安汽车也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与东风汽车的战略重组,以及高管薪酬体系的调整。

长安与东风的重组,表面上看是两家车企的强强联合,但实际上也增加了不确定性。两家大型国企的整合不是简单的1+1=2,而是涉及到企业文化、管理体系、技术路线等多方面的融合。短期内可能会增加管理成本,甚至影响决策效率。

同时,长安汽车还调整了高管薪酬体系,这反映出公司对业绩压力的重视。当公司开始调整高管薪酬时,往往意味着业绩压力已经传导到了管理层。这种自上而下的压力,有时候会推动变革,但也可能导致短视行为,比如过度节约研发投入等。

这些内部变革举措,既是长安应对"增量不增利"困境的尝试,也是其未来转型成败的关键因素。

转型之痛不可避免

长安汽车的困境,折射出了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的普遍性难题,也揭示了更深层次的矛盾。

首先是思维方式的冲突。传统制造业强调产能利用率,讲究规模效应;而科技企业则更愿意容忍战略性亏损,注重用户体验和生态构建。

长安汽车一方面想用传统思维做新能源车(追求产能利用和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科技逻辑带来的挑战(新能源车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和用户运营)。

其次是国企改革的样本意义。长安与东风的重组不仅是规模的简单叠加,更考验着技术协同能力和市场化机制的引入。

比如如何将华为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S)与东风的算法优势结合起来,如何在保持国企特色的同时引入更灵活的市场化机制等。

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增量不增利"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阶段。这不仅是长安的问题,也是几乎所有传统车企都要面对的挑战。在这个阶段,企业需要有足够的现金流和战略定力来度过难关。

新能源转型不仅是产品的转型,更是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的转型。传统车企需要学会像科技公司一样思考问题,关注用户体验和生态构建,而不仅仅是产能和销量。

国企改革需要找到平衡点。既要发挥国企在资源整合和长期投入上的优势,又要引入市场化机制激发创新活力。长安与东风的重组,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这种尝试的一个样本。

总的来说,长安汽车的"增量不增利"困境,是传统车企转型过程中的阵痛,也是整个行业变革的缩影。这种转型之痛不可避免,但如何减轻痛苦、加速转型,将决定企业未来的命运。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些变革最终会以更好的产品、更有竞争力的价格体现出来,所以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长安能否成功实现从"增量不增利"到"增量又增利"的华丽转身。

来源:湖北台汽车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