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量落地 铁岭引爆“体验经济”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06:43 1

摘要:作为“比较大城市”和“宇宙的尽头”,铁岭有自带流量的网红体质。无论大事小事,只要跟铁岭沾上边,想不被关注都难。这在外界看来,铁岭就拥有了做大文旅产业的核心资产。

2025铁岭莲花湿地半程马拉松起跑盛况。铁岭县委宣传部供图

本报记者 李波 狄文君 王晓波

核心提示

作为“比较大城市”和“宇宙的尽头”,铁岭有自带流量的网红体质。无论大事小事,只要跟铁岭沾上边,想不被关注都难。这在外界看来,铁岭就拥有了做大文旅产业的核心资产。

近年来,铁岭市围绕自身这种特质,对文旅产业进行了精心谋划和布局,提出立足快乐文化这个最大优势和最亮特色,持续推进快乐文化多元体验基地建设,全力打造具有全国辨识度的文旅IP。

各县(市)区在落实“文旅兴市”战略中,围绕如何把网络流量转化成消费增量进行了大胆探索,其中,铁岭半程马拉松和中固供销社大食堂率先成为“爆点”。

一项县域赛事何以三年三跨越

9月7日,2025铁岭莲花湿地半程马拉松落幕的那个晚上,铁岭县多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备好方便面坚守在办公室,或双眼紧盯电脑屏幕,或不停地刷着手机。

铁岭的网红体质,此时反而加剧了工作人员的担心,大家都害怕因为某些细节上的不周,在网络上引发对铁岭的负面评价。

但了解三届铁马举办过程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担心恰恰是一种从容。在经历了首届赛事部分市民对封路的不理解,第二届比赛对泼天流量的准备不足,今年铁岭县为实现“赛中零事故、赛后零差评”的办赛目标做了充足准备。

铁马横空出现,既是被动为之,也是主动作为。

铁岭县旅游资源很丰富,在抓旅游时却又不得不面对景区点多面广,知名度不高,游客流量有限,很难吸引社会资本的发展困境。

不过,铁岭有最让人羡慕的知名度,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提“铁岭”,几乎无人不知。铁岭县委书记常东旭说:“铁岭是自带流量的网红城市,有独特的IP和文化标签,我们铁岭县要找到一种方式和网络流量连接起来,导入我们的文旅产业。”

办就倾尽全力。2023年首届比赛,铁岭的热情就感动了跑友。5000人参赛,铁岭派出1300余名警力、组织1400名志愿者进行全方位的服务。真诚以待,真心宠粉,关于铁马的好评也通过跑友的自媒体广泛传播。

“去年我们做流水席,是想让商家都参与进来,做好赛道补给。没想到现场出了那么多显眼包,让铁马流水席火爆出圈。”常东旭回忆第二届比赛时的火爆场景,语气中仍然有遗憾,“那是过亿的流量啊!因为我们经验不足,准备不足,导入能力不足,没有把铁马带来的附加效应最大化。”

为了让流量落地,今年铁岭县突破了“就赛办赛”的思路,在举办铁马的同时,同步推出了美食节、音乐节、露营节,吸引跑友在领取参赛包、看赛道时顺便在铁岭看一看、玩一玩。赛事的溢出效应得到充分释放,赛前3天凡河新区宾馆酒店就全部满房,赛前1天到处是体验特色民俗与美食的游客,赛后两天还有跑友在景区流连。

为了延续铁马流水席的热度,铁岭县还对赛道和流水席进行了重新设计,实现了专业性和娱乐性并存。专注于比赛的跑者只需沿着赛道往前跑,而奔着快乐而来的跑友,可以先体验流水席再拍照发圈。

精心准备收获了精彩回报,今年的铁马取得了巨大成功,不仅收获了流量,提升了铁岭的关注度和知名度,还通过赛事、配套活动的精细安排带动了消费,丰富了供给。

铁马三年三跨越,但有些收获还需慢慢品味。常东旭说:“办赛也是一种接轨。参与铁马、共享铁马,每个人都能从不同角度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或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或是瞬间生成的创造力,或是交流互动中的价值认同,这些有形的和无形的财富都会给铁岭县未来的发展注入活力。”

一处小镇如何诞生现象级网红饭店

“要想在象牙山玩好,先到中固吃饱!”

从开原通往象牙山景区的三岔路口,有一个关于去哪吃饭的路牌。两个月前,这个路牌仅仅是路标,提醒人们右转直通中固镇,那里有众多网红轮番挑战的中固大饭店。而现在,路牌变成了一道选择题,掉头去中固镇大白庙子村,还可以到新晋网红——中固供销社大食堂体验一下农村的流水席。

无论怎样选择,都是车难停、位要抢的火爆场面。如果赶上节日或周末,可能要等上1个小时才能吃上。

在一个户籍人口仅2.6万人的开原市远郊乡镇,竟然有两家每天中午都爆满的网红饭店。探究其成因,却收获了一个发展“体验经济”的案例。

中固大饭店作为资深网红饭店,其爆火更像是一次“野蛮生长”。饭店位于国道102线中固镇路北,过往司机是主要服务对象。究竟是哪位网友将其“菜量大到不得不打包”进行精确定位,已经无从考证,但是这一极具挑战性的话题足以让其非红不可。过去几年里,各地网红轮番以“挑战不打包”的名义前来探店,收割流量的同时,也让中固大饭店持续火爆。

而中固供销社大食堂的出现,背后是一系列的策划。

今年年初,开原市委提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有一些情感的表达,尤其是景区沿线,可以打造一些乡愁打卡点。中固镇在寻找点位时,大白庙子村的一座老房子多次被提及,这里曾是供销社,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

成立强村公司牵头装修改造,全镇动员收集老物件儿,组织美术老师在村路两侧做一些“供销社记忆”主题的墙画。当村民凭着记忆将老房子恢复到40多年前的样子,中固供销社就火了。线下火,有的带孩子来体验爸妈的童年,有的陪着父母来寻找逝去的青春。线上更火,出片又共情,中固供销社成为本土网红争相打卡的“流量富矿”。

面对不减的热度,镇党委提出要借力发力,进一步丰富消费场景,在供销社院内办起了大食堂。8口大铁锅一字排开,架起木头火,炖鸡、炖鱼、炖酸菜、炖豆腐,热气升腾处,“生产队的味道”“流水席的味道”“农家菜的味道”全都扑面而来。

大食堂的开业,给原已火起来的中固供销社再添一把干柴,客流倍增。村民赵晓宇描述周末时的火爆场面说:“路两边全是车,都得停出去2里多地。”发现商机的她,还动员嫁到邻村的三姨到供销社门口摆摊,山上的鸡心果、园子里的应季菜,都非常好卖。

在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乡镇,凭空打造出一家现象级网红饭店,作为幕后策划者,开原市委宣传部部长、中固镇党委书记徐东总结说:“我们没有主动去迎合网红,而是用田野、拖拉机、大树、小桥等符号努力去触碰乡愁,用多年未见的老物件儿、小时候得不到的小玩意儿、曾经吃不起的流水席拼凑起记忆。这些触动人心的细节,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客流,还带来了流量,很多客人在购物时、排队时、取餐时都在记录。”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