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在关键指标“师幼互动”中提出,应“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在关键指标“师幼互动”中提出,应“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
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各大幼儿园积极响应,老师们努力将一对一倾听的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然而,却呈现出各种问题:形式化、倾听形式单一、做流水账等,针对这些问题,今天给大家分享提升“一对一倾听”的教育策略,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与思考。
一、“一对一倾听”的现状分析
一对一倾听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内心的想法,与幼儿建立亲密联系,从而进一步支持幼儿的学习与成长。但在实践中发现,教师没有很好地理解一对一倾听,出现了以下问题:
1、倾听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
一些幼儿园盲目跟风,教师尚未深刻理解一对一倾听的实质意义,却被要求每天与幼儿对话。由于时间和精力限制,师幼之间缺乏真正交流,导致倾听流于形式,失去价值。
例如,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和应对检查,会随机挑选几名幼儿进行“倾听”。通常在空闲时间叫几位幼儿排队进行一对一“倾听”,但这种“倾听”只是简单的提问,每位幼儿的表达时间不超过两分钟,缺乏实质性互动。这种机械方式如同流水线作业,失去价值。
此外,为了赶进度,教师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非常短暂。当幼儿无法立即表达时,教师会让幼儿先去一边思考,想好了再说。对于幼儿简单的表达,教师常常进行“润色”,改写成文字,这背离了幼儿的真实想法,无助于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反而增加了双方的负担。
2、倾听浮于表面,无法深入
一对一倾听不仅是收集幼儿信息的过程,更是理解和支持幼儿内心世界的桥梁。然而,实际操作中,教师的倾听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触及幼儿的深层感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形式化倾听:师幼一对一倾听只走过场,缺乏真诚关注。比如:教师虽表现出倾听的姿态,但未真正接纳和理解幼儿的表达,幼儿也能感受到教师的敷衍,而无法真正敞开心扉。结果,师幼之间缺乏真心交流,教师也无法深入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
片面关注外在:教师在倾听时往往只关注幼儿的外在行为和言语,忽视了幼儿的真实感受。尽管教师认真听取了幼儿的表达,但更多关注的是幼儿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未能深入理解幼儿的情感和内心体验,对幼儿全面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3、倾听途径单一,缺乏多样性
实践中发现,师幼之间一对一倾听的途径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表征环节单一:师幼一对一倾听通常发生在幼儿活动后的表征环节。教师要求幼儿画下经历并讲述,导致幼儿常抱怨“怎么又要画啊”“我不想再画了”。这表明绘画已经成了幼儿的负担,并引发了不耐烦和反感。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对“一对一倾听”的内涵理解不准确,也与幼儿园日常任务繁重有关。
忽视非言语表达:教师在倾听时往往只关注幼儿的言语表达,忽视了非言语的表达方式。实际上,幼儿的每一个动作、表情都在传递信息,但教师通常只专注于对话内容,对幼儿的神情和状态关注度不高。
4、流水账式记录,缺乏深度
《评估指南》强调“教师应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记录不仅展示幼儿的所思所想,帮助他们回顾和链接经验,还能记录成长轨迹,便于与家长分享交流。
然而,实际操作中,教师的倾听记录往往较为肤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缺乏耐心:教师常以成人的视角引导幼儿讲述经历,记录内容变成简单的问答式描述,如“你玩了什么?”“你是怎么玩的?”等,缺乏深度和细节。
不全面的记录:教师记录的内容多集中在幼儿做了哪些事情,对具体表述进行了删减,导致记录只反映活动流程,忽略详细描述。此外,教师描述能力有限,无法生动再现幼儿的精彩表达,使记录显得单调乏味,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这样的记录呈现给读者时,往往给人枯燥、空洞的感觉,缺乏实质性内容和深度。
5、分析反馈较少,缺乏教育支持
在幼儿园工作中发现,教师一对一倾听存在分析反馈较少,缺乏教育支持等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记录过多,反馈不足。教师在一对一倾听时,往往把更多注意力放在记录上,缺乏互动和积极回应。例如,当幼儿不知如何表达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当幼儿讲述精彩时,教师应给予赞赏。然而,由于任务繁重和时间有限,教师常常只是“听”和“问”,很少根据幼儿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和回应。
另一方面:缺乏后续支持。倾听结束后,教师很少根据获取的信息为幼儿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教育支持。一对一倾听可以收集到大量关于幼儿的信息,如已有经验和新经验,以及表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但从案例分享中可以看出,教师往往只是复述幼儿的表述,缺乏对信息的充分分析和解读,也没有明确后续的教育措施。
二、“一对一倾听”提升策略
● 明确本位概念,提高倾听意识
为了更好地实施师幼一对一倾听,教师需要明确对儿童和倾听的认识,提升倾听意识。
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儿童是独特、发展中、有能动性的个体,有自己的愿望、想法和需求。教师应赋予幼儿表达的权利,尊重、理解并接纳他们的想法。其次,教师应深刻理解倾听的内涵。倾听不仅是接收信息,更是心与心的交流。倾听是对儿童的最大尊重。教师应以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认真聆听孩子的心声,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深入他们的内心。
● 充分倾听幼儿,尊重真实表达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一方面要用温和、宽容和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营造一个友好和支持的环境。另一方面,教师应提前规划好班级的一日生活活动,确保自己始终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避免在与幼儿交流时出现漏听、错听或敷衍性的回应。建议教师放慢自己的节奏,不要以自己的思考速度来衡量幼儿说话的速度,不要轻易打断幼儿的倾诉。
在倾听和交流时,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传达自己认真倾听的态度。例如,教师可以蹲下来与幼儿平视,轻轻摸摸他们的头,这些动作都能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尊重。
此外,教师应避免随意对幼儿的表达进行评价,而是要保持换位思考的心态,与幼儿产生情感共鸣。
● 学习倾听技巧,促进师幼互动
首先,幼儿的非言语表达(如神态、动作、表情等)是教师在倾听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信息。例如,当幼儿出现扭动身体、不看教师、抠手指等动作时,可能意味着他们感到紧张。此时,教师需要用更加温和的语气和态度与幼儿互动。
其次,教师需要对幼儿的表达内容进行接收、回应与重复,接收(Receive)是指教师要全心全意地倾听幼儿的话语,不论他们说什么都要保持开放和尊重的态度,回应(Respond)是指教师需要在理解幼儿的基础上,对他们的言语和情感做出积极的回应。如肯定的眼神、适当的肢体动作、恰到好处的提示等,能促使幼儿更自如地倾诉。重复(Repeat)是指教师需要确认他们是否准确理解了幼儿的意思。通过复述幼儿的话语,教师可以让幼儿知道他们被认真聆听,同时也给了幼儿一个机会去纠正可能的误解。
在倾听的3R技巧中,教师通过“回放幼儿的关键词句”,向幼儿表达了理解、尊重、反馈和总结,并从中发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指导。
除此之外,教师要接纳幼儿的感受,通过“我理解你……”“你看起来很……”等话语与幼儿产生共情,让幼儿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从而建立信任的师幼关系。
● 扩宽倾听途径,渗透一日生活
面对“幼儿多、教师少、时间紧”的困境,如何有效开展“一对一倾听”,保证倾听的频次和质量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 多样化表征实现倾听:教师应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如图画、符号、照片、语言等。例如,幼儿可以用图画描绘自己的游戏过程,用语言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发现,用照片记录游戏内容。还可以利用电子设备的功能,如视频和语音记录,确保不打断、不遗漏、不添加地记录幼儿的表达。这样可以确保每次倾听都不错过重要的内容。
• 形式分享,建立同伴经验链:采用“一对一、一对小组、一对全体”的“三个一”模式,实现集体分享、小组分享和个别分享的有机结合。例如,有些班级在游戏后分享时,隔天进行绘画表征与表达,穿插进行视频小组经验分享。
写在最后
当前幼儿园“一对一倾听”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们若想要改善这一现状,应明确“一对一倾听”的本位概念,提升自我倾听意识,做到充分尊重并倾听幼儿的真实表达,并通过学习专业的倾听技巧,促进师幼之间的深度互动,同时拓宽倾听的途径,将其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以实现更加全面、深入且有效的倾听,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免责声明:本文大部分文字和图片均来自网络,由园长幼师通服务平台小编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重在分享优秀教育理念,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联系删除。
来源:园长幼师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