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4日,超强台风“桦加沙”刚刚掠过华南沿海,广东深汕合作区与汕尾市的海滩上便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赶海潮”。退潮后的滩涂上,密密麻麻地铺满了被巨浪卷上岸的生蚝、青口、毛蛤、贵妃贝等贝类海产,仿佛大自然在风暴之后撒下的一场“白色黄金雨”。不少市民提桶拎袋蜂拥
9月24日,超强台风“桦加沙”刚刚掠过华南沿海,广东深汕合作区与汕尾市的海滩上便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赶海潮”。退潮后的滩涂上,密密麻麻地铺满了被巨浪卷上岸的生蚝、青口、毛蛤、贵妃贝等贝类海产,仿佛大自然在风暴之后撒下的一场“白色黄金雨”。不少市民提桶拎袋蜂拥而至,有人两小时就捡拾上百斤,更有甚者称“能捡几百斤”,场面堪比节日集市。而在福建漳州等地,同样出现了民众“捡到手软”的奇观。
这一幕看似是自然灾害带来的意外馈赠,实则暗藏重重风险。当地警方迅速反应,出动无人机巡航喊话:“台风后海鲜有污染风险,请勿食用!”相关提醒接连发布,试图遏制这场由自然突变引发的集体狂欢。
为何台风过后总会出现“海鲜遍地”的景象?从海洋动力学角度看,强台风带来的剧烈涌浪和异常低气压会显著改变近岸水文环境。海底沉积物被强力搅动,附着其上的贝类、蟹类甚至部分底栖鱼类被连根掀起,随退潮流冲刷至沙滩搁浅。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几乎每一次强台风登陆前后,东南沿海都会出现类似的“天然投放”效应。2025年6月台风“蝴蝶”过境时,广东多地也曾上演同样场景,社交媒体一度流传“靠台风发家”的调侃言论。
海洋生态专家指出,这些被冲上岸的海鲜极可能已处于死亡或濒死状态。在高温潮湿的岸上环境中,无冷链保存条件下,细菌繁殖速度呈指数级增长。尤其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等常见于海水中的致病菌,在死亡贝类体内迅速滋生,极易引发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甚至更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此外,台风往往伴随城市内涝与污水倒灌,近海区域可能混入生活废水、工业排放物乃至化学污染物,使得海鲜成为有害物质的“移动载体”。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众对“野生=新鲜=美味”的认知误区正在加剧风险。许多人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正规市场销售的海产品经过产地检测、运输冷藏与检疫流程,而这些滩涂拾得物则完全处于监管盲区。它们不曾经历任何安全筛查,却直接进入家庭餐桌——这无异于一场高风险的味觉赌博。
此类“灾后拾鲜”行为折射出一种复杂的群体心态:既有对自然资源的朴素依赖,也夹杂着侥幸心理与短期利益驱动。尤其是在经济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免费获取高价值食材”形成强烈诱惑。但当个体理性让位于从众冲动,公共安全防线便悄然失守。
我们亟需超越简单的“能不能吃”之争,转而构建更为系统的应对机制。地方政府应建立灾后海岸巡查制度,联合渔政、卫健部门及时发布风险预警;媒体须承担起科学传播责任,破除“台风出美食”的迷思;公众亦需提升生态素养,学会在自然馈赠面前保持敬畏与克制。
台风终将远去,潮水也会退下,但留给我们的思考不应随之消散。真正的可持续,并非攫取一时之利,而是懂得何时收手。当我们在沙滩上弯腰拾起那一枚枚贝壳时,或许也该低头审视自己与自然之间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来源:故檐听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