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青州北部,有一个被烽火淬炼的村庄——高柳镇东朱鹿村。抗战期间,几十名烈士的鲜血,浸透了这片土地。时光模糊了容颜,但英雄不该无名。为纪念那些长眠的忠魂,东朱鹿村83岁的老党员陈可荣和76岁的陈福聚两位老人提起画笔,在泛黄的史料与颤抖的回忆中,描摹了70余幅画像
在青州北部,有一个被烽火淬炼的村庄——高柳镇东朱鹿村。抗战期间,几十名烈士的鲜血,浸透了这片土地。时光模糊了容颜,但英雄不该无名。为纪念那些长眠的忠魂,东朱鹿村83岁的老党员陈可荣和76岁的陈福聚两位老人提起画笔,在泛黄的史料与颤抖的回忆中,描摹了70余幅画像,复原了这片红色土地上的革命往事。
时光追溯到1926年,青州北部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高柳镇东朱鹿村成立,它点燃了青州北部平原革命的星火;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41名烈士英勇牺牲,长眠于此。他们的名字或许被岁月模糊,但他们的容颜和故事正被重新唤醒。
“陈长智,生于1918年,故1942年5月,东朱鹿村烈士,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2024年清明节开始,只要一有空闲,陈可荣和陈福聚两位老人都会来到东朱鹿村烈士纪念馆。在这里,他们描摹烈士画像,记录英雄事迹。
“我们这个红色堡垒村是从哪里来的?是革命烈士用献血换来的。我们就是想在有生之年,为村里办点事儿,把村里的烈士画出来,缅怀革命先烈,弘扬英烈精神。”陈可荣说。
陈福聚因热爱画画,负责描摹,陈可荣在70年代曾参与整理村史和四边县资料,负责抄写英烈事迹。他们访遍附近村镇的老档案、老同志,想方设法找到烈士照片,没有照片的就联系烈士后代,根据他们描述的样貌特征进行绘画。“我们采访了烈士的家属,找到村里有年纪的,想着烈士什么模样,费了很大的劲,有时候画五六张,他们说还不像,直到画到他们说,‘哎呀,就是这个模样’,我们这才确定下来。”陈可荣向记者讲述绘画过程的艰辛。
陈福聚指着其中的一幅画像向记者介绍说:“王蘭芳有‘爆破大王’的称号,因为十三次受伤,绰号‘十三彩’。我画他的时候,找到他最年轻的照片,画的他脸上伤痕累累的,看着真让人心疼啊!”
给烈士画像,对两位老人来说是件天大的事。每一道线条、每一个笔画都格外沉重,他们经常在一起一画就是大半天,眼神里是敬仰,是心疼,更是一种慰藉。
陈可荣说:“有的时候,陈福聚正好画着这个人物的时候,我正好查着资料,他都掉泪啊!特别是画到16岁的王新友、17岁的陈春三,他们那么年轻就为国献身,我们的心情始终不能平静。”
一年多来,陈可荣和陈福聚两位老人,已经一笔一画地描摹出了14位英雄人物、41位革命烈士的容颜。村里人都看在眼里,敬在心里。“了解到他们为烈士画像,我给他们提供了照片。我认为他们这是做了一件好事,可以更好地传承烈士精神,让我们永远想着烈士,沿着英雄的事迹奋斗。”东朱鹿村村民陈德怀说。
陈可荣今年已光荣在党55年了,陈福聚也是村里有名的热心肠。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真正的丰碑,不在石头上,而在血脉相承的信仰里,在永不褪色的初心中。
“我们俩还琢磨着写了一个横幅——革命烈士浩气长存 英雄人物青史永载。我们希望用这种方式向抗战胜利80周年献礼。”陈可荣说。
来源:青州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