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书法100例》:精选历届书法篆刻展览获奖入展的何氏书风作品,临创学习不可少,冲刺国展的直接参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23:43 1

摘要:何绍基(1799年—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而且他用异于常人的回腕法(掌心向内)写出了很有个性的字,被誉为“清代第一”。当代引碑入草大家李志敏评价说:

何绍基(1799年—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而且他用异于常人的回腕法(掌心向内)写出了很有个性的字,被誉为“清代第一”。当代引碑入草大家李志敏评价说:“何绍基自成一家,从魏碑得力不少。”

何绍基书法成就很高,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草书尤为擅长。其楷书取颜字结体宽博之特点,毫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父子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兼具《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之神采,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

其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其篆书中锋用笔,常掺隶笔,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

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何绍基晚年书法已臻炉火纯青。

何绍基书法以“熔铸百家,自成机杼”著称,其风格大概可以概括为三大特征:

碑帖合流的集大成者。他初学颜真卿,中年遍临汉魏碑刻,晚年以篆隶笔法革新行草。如楷书取颜体宽博骨架,却以碑刻方折笔法破除圆熟,形成“宽而不散,险而能稳”的独特气象。

回腕悬臂的笔法革命。独创“回腕法”,执笔时手腕回勾如挽弓,以全身之力运笔,线条如屋漏痕般浑厚凝重。此法虽自嘲“猿叟病臂”,却造就了其书法“笔未至而意到”的苍茫意境。

金石书卷的完美交融。篆隶作品中常见“以行草笔势写金石”,往往用颤笔表现石刻风化质感,墨色斑驳如拓片,却流动着文人书写的诗意节奏。其篆书往往掺入行草意趣,横画波磔如浪,竖画则如松干苍劲。

正因为何绍基书法的独特性和价值,其书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理论奠基上,他继承阮元碑学思想,提出“楷法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的理论,为碑学体系化奠定基础。

艺术传承上,他“以碑入帖”的创作模式,启发了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家,甚至远播日本书道。

当代价值上,近年“独有千古·何绍基书法作品展”三次在湖南举办,其作品集收录近百件代表作,展现了其从“传统巨匠”到“现代艺术灵感源泉”的永恒魅力。

历届国展中,出现大量何绍基书风的书法作品,也足以证明其对后世影响之大,对当代书法影响之深远。

▼《何绍基书法100例》内页欣赏(前30页)






























《王铎行草书100例》:历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获奖入展作品精选,冲击国展的创作参考,不容错过!

《开通褒斜道刻石》:以篆为隶,气魄宏伟,高古伟岸,与《石门颂》《杨淮表记》等并称“石门十三品”,是冲刺国展的重要取法对象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