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山越岭不是距离,牧民需要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服务阵地。”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创作的消保主题微电影《六百九十八公里的承诺》,以扎根边远地区的真实服务故事为蓝本,将镜头对准玉树、黄南等偏远牧区的金融服务场景。影片中,银行工作人员走出柜台,背着设备走进牧民帐篷,在帐
本报记者 刘瑜
影像传情: 微电影定格高原金融初心
“翻山越岭不是距离,牧民需要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服务阵地。”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创作的消保主题微电影《六百九十八公里的承诺》,以扎根边远地区的真实服务故事为蓝本,将镜头对准玉树、黄南等偏远牧区的金融服务场景。影片中,银行工作人员走出柜台,背着设备走进牧民帐篷,在帐房里讲解反诈知识,在灶台前指导手机银行如何操作——每一幕画面都源自日常工作,每一句乡音都传递着真诚。
该片全程在青海玉树真实取景,由当地藏族牧民本色出演,没有华丽台词,却用最质朴的表达展现出金融服务的温度。镜头里,牧民们捧着银行卡的笑容、聆听讲解时专注的眼神,生动诠释了“气候无常,承诺不变;高原再高,服务必达”的信念。影片不仅呈现了风险防控、反诈宣传、便民服务等消保核心内容,更让观众看到,这些看似遥远的金融概念,正通过一次次上门服务,实实在在改善着牧民的生活,698公里的距离,最终化作了银行与群众之间牢不可破的信任。
如今,这部微电影已成为分行消保宣传的“移动课堂”,通过网点屏幕、线上平台等渠道广泛传播,让更多人了解高原金融工作者的坚守,也让“金融为民”的初心通过影像深入人心。
校园守护:
为青春筑起“防坑”屏障
“可疑借贷要警惕,陌生链接千万别点!”在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广场上,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城中支行的宣传小分队正用案例讲解校园常见金融风险。正值新生开学季,分行以“金融知识进校园,守护青春不‘踩坑’”为主题,将实用的消保知识“搬”进高校,为新生送上“金融第一课”。
活动前,宣传团队针对高校学生消费特点与知识薄弱点精心筹备:考虑到新生易受“校园贷”“网络诈骗”困扰,他们收集近期高发案例,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折页和手册;针对学生对信用卡、助学贷款的疑问,准备了现场演示与互动答疑环节。在学校广场、体育馆、食堂等人员密集区域,小分队通过设立展台、发放资料、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吸引师生参与,还设计了“反诈知识问答”小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掌握识别技巧。
“之前收到过‘零门槛’‘无抵押’校园贷的短信,差点就信了!”听完宣讲后,一名学生感慨道。宣传人员以这类真实案例为切入点,详细拆解“网络购物陷阱”“冒充客服退款”“虚假中奖”等诈骗手法,提醒学生保护好银行卡密码、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同时现场演示手机银行安全使用方法,讲解正规金融产品的辨别要点,帮助学生树立理性消费与科学理财观念。
此次活动得到学校师生与家长的高度认可。未来,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将建立校园金融知识普及常态化机制,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设计差异化课程,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共同守护校园金融安全。
银发关爱:守护养老钱 让晚年生活更安心
“‘养老投资返利’是骗局,千万不能信!”在大通县桥头公园,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大通县支行的宣传人员正用“唠家常”的方式,向晨练的老年市民讲解金融知识。针对老年群体信息获取渠道单一、风险辨识能力较弱的特点,分行开展“守护养老钱,幸福享晚年”专题活动,将金融风险提示送到老年人身边。
活动现场,鲜艳的横幅、图文并茂的展板格外吸睛,“金融行为判正误”小游戏更是人气爆棚。老年市民围在游戏区,将标有“电诈风险行为”的标签撕下,贴上对应的“安全锦囊”;把“错误贷款行为”标签替换成正确指引,在互动中轻松掌握“养老投资”“保健品回购”“冒充公检法”等常见诈骗套路。“遇到陌生投资推荐,一定要先和子女商量!”宣传人员反复叮嘱,将“三不一要”(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遇疑问要及时报警)防范技巧刻进老人心里。
此外,中国银行西宁市分行与城西支行还走进气象巷社区、农贸市场、兰青小区、老年大学等老年人聚集地,开展“定制化”教育宣传:针对数字金融使用难题,手把手教老人查询手机银行、设置转账限额;聚焦金融权益保障,详细解读存款、理财、转账等业务中的合法权益,告知维权途径;结合真实案例,拆解“虚假投资”“冒充电商客服”等骗局,帮助老人提升防范意识。
“在家门口就能学金融知识,太实用了!”一位老年市民的话,道出了众多参与者的心声。分行用贴心服务,守护银发市民的“养老钱”,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安心。
草原惠民:马背消保进牧区 金融服务暖万家
“阿爸,收到陌生收购商的转账链接,一定要先核实!”在阿拉尔草原的蒙古包前,中国银行格尔木分行的宣传人员用方言向牧民朋友们讲解着牲畜交易中的金融风险。为让草原牧民享受到优质金融服务,青海省分行联合大地保险、阳光财险、平安人寿等金融机构,组建金融宣传服务小队,开展“金融知识进草原,马背消保惠万家”活动。
9月2日,金融教育宣传周启动仪式在海北州西海镇日秀村草原举行。海北州支行依托地域优势,打造“马背上的消保”特色服务:宣传人员带着资料与设备,沿着草原牧道,走进枸杞地、青稞地和牧民家中,将金融服务从网点延伸到“家门口”。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第九届那达慕大会期间,格尔木分行在阿拉尔草原设置宣传点,向农牧民、游客普及金融知识。
宣传小队结合当地特点,摒弃传统集中宣讲模式,采用“流动式”“入户式”的宣传形式:将“电信诈骗防范”“银行卡安全使用”“正规信贷流程”等内容,转化成通俗易懂的“马背语言”;结合牧民牲畜交易、信贷需求等场景,用真实案例讲解“冒充收购商诈骗牲畜款”等风险,让牧民听得懂、用得上。
“以前不知道怎么辨别诈骗,现在心里有底了!”一位牧民握着宣传人员的手说。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用脚步丈量草原,用真心传递温暖,让金融消保知识在牧区落地生根,为草原群众的幸福生活添砖加瓦。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