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0日,一条来自罗永浩的微博,把“预制菜”炸上了舆论风口。被点名的西贝莜面村瞬间陷入信任危机——创始人贾国龙的回应非但没能降温,反而点燃了更大的争议。
9月10日,一条来自罗永浩的微博,把“预制菜”炸上了舆论风口。被点名的西贝莜面村瞬间陷入信任危机——创始人贾国龙的回应非但没能降温,反而点燃了更大的争议。
这场风波,不仅击碎了西贝的餐桌光环,也为所有企业,尤其是酒企,敲响了警钟:消费者的眼睛和嘴巴,比任何广告更有力量。
1. 一线员工首当其冲,最无辜的背锅者
高管与大V隔空“掐架”,最终压力却砸在一线门店上。客流骤减、业绩跳水,贾国龙不得不承认:短短几天,全集团营业额就蒸发上百万。
为了稳定人心,西贝临时给员工补贴500元。但顾客的流失远比钱更可怕,信任一旦崩塌,补贴也救不了生意。
这背后的核心问题,不是员工端菜的速度,而是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感,被彻底动摇。
2. 领导层与市场的“认知错位”
贾国龙喊着“不贵”,但消费者却直呼“吃不起”。21元一个馒头,让西贝的定价逻辑彻底暴露。
企业内部看重的是原料、工艺和品牌积淀;消费者买单的,却是性价比、体验感和情绪共鸣。两者一旦脱节,舆论场的“失真放大镜”会让品牌更快崩盘。
这就是典型的“自嗨式决策”:高管觉得合理,市场却不买账。
3. 给酒企的镜鉴:别活在数据和自我感觉里
餐饮业的教训,酒业更该警惕。很多酒企依然习惯拿成本、工艺、历史当卖点,却忘了消费者心里的那把尺。
新生代买酒,首先看颜值和场景;其次看能不能在聚会上“撑场面”;最后才可能追问酿造工艺。
如果酒企的价值叙事,依旧停留在“老一套”,那跟西贝的馒头没什么区别:企业认为“值”,消费者觉得“贵”。
4. 真正的突围:从“自说自话”到“共情共鸣”
贾国龙最终说出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办就咋办。”
放在酒业,这句话同样适用。白酒的价值,不在于企业自认为的“故事”,而在于消费者愿意传播的“体验”。
酒企要真正下沉,不只是多跑几个市场,不只是砸广告,而是要学会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场景,听懂他们的语言,理解他们的情绪需求。
白酒的未来,不是“我酿好了你来买”,而是“我们一起定义下一杯酒”。
结语
西贝事件只是一次餐饮行业的风暴,但它背后的逻辑却是普遍的:消费者的价值认知,才是企业生死的分水岭。
对于酒企来说,下沉一线、读懂消费者,不是选择题,而是唯一的生存题。
来源:清香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