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盛新能源获评零碳园区标杆,3D仿真平台破解工业减排难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23:12 1

摘要:2025年9月23日,在界面新闻主办的第八届创智工业论坛上,联盛新能源从GE能源、上海电气、施耐德电气、西门子能源等众多国内外知名能源企业中脱颖而出,荣膺“年度零碳园区赋能企业”奖项。

2025年9月23日,在界面新闻主办的第八届创智工业论坛上,联盛新能源从GE能源、上海电气、施耐德电气、西门子能源等众多国内外知名能源企业中脱颖而出,荣膺“年度零碳园区赋能企业”奖项。

这一荣誉标志着行业对其以创新技术赋能工业绿色发展的权威肯定。在国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指引下,联盛新能源开创的“线上零碳园区”平台,正成为能源数字化领域的具体实践与生动体现。

虚拟园区里的绿色革命,让零碳规划从宏大的概念走向可规划、可验证、可执行的落地阶段。


01 政策市场双轮驱动,零碳园区成必然选择

零碳园区建设已成为能源革命与产业升级的交汇点。2025年7月8日,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标志着新能源市场规则的全面重构。

全国已有超过20个省市出台零碳园区专项政策,仅2025年上半年新增申报项目便突破200个,地方政府对低碳转型的扶持力度前所未有。

工业园区占全国31%的碳排放,但传统减碳方案仅能覆盖15%-30%的减排需求。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收紧,生产低碳产品已成为出口型企业生存的硬性门槛。

与此同时,136号文引发的光伏电价全面市场化,宣告了单纯依赖发电收益模式的终结。传统“光伏+储能”单点方案的收益空间显著收窄,倒逼企业向园区级能源协同寻求突破。

联盛新能源的“线上零碳园区”正是对这一政策与市场双重变局的精准回应。这一平台通过3D仿真技术,将能源系统的“源、储、维、荷”四维能力投射至虚拟空间,为用户提供了一套可感知、可交互的方案集成平台。

02 数字孪生技术,破解零碳转型痛点

联盛新能源“线上零碳园区”平台的核心突破在于利用3D仿真技术,将复杂的“源、储、维、荷”实体能源系统,在虚拟空间中进行高精度的三维还原与动态模拟,从而将抽象的零碳规划变得直观、可视、可交互。

与单一分布式光伏项目不同,零碳园区需构建“源-网-荷-储-维-碳”六位一体的能源系统。联盛新能源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物理世界的能源系统投射至虚拟空间,基于3D仿真技术,实时模拟光伏阵列发电工况、储能充放电循环及负荷动态调节场景。

企业可以在这个虚拟环境中,模拟不同场景下清洁能源部署、储能系统配置、微电网调度以及新能源资产运维的个性化能源方案,精准找到最适合自身特点与需求的零碳路径,降低转型过程中的决策风险与试错成本。

在物理基础设施层面,联盛新能源针对园区复杂场景,提供覆盖全场景的分布式光伏方案,包括针对老旧或渗水屋顶的BIPV一体化设计、彩钢瓦屋顶的无穿透安装方案、光伏车棚与换电设施结合的“光储充”一体化场景,以及通过柔性组件贴合与嵌入式支架技术实现异形屋顶的高效利用。

03 从单点改造到生态重构,零碳转型路径清晰

联盛新能源基于“能源转型三步走”策略,为企业规划从单一光伏发电、到加入储能调节、到构建微电网综合管理能源的路径,让超2000+家企业享受清洁能源带来的效益。

针对零碳园区,该公司提出“四层突破”实施框架,覆盖物理基建、智能控制、交易增值与生态闭环全链路。

在控制层,联盛新能源自主研发的OxeanCloud平台构成了零碳园区的“智慧大脑”,采用自研云边协同系统,实现区域能源的智能化与高效调度,通过AI算法动态优化充放电策略。

交易层则致力于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共生,聚合园区内分布式能源参与绿电交易、开发CCER碳资产,或参与需求响应,获得实际经济收益,同时对冲电价波动风险。

生态层预留虚拟电厂接口,保留与电网需求响应系统的对接能力,未来可通过调节储能出力与柔性负荷参与电网调峰辅助服务或与跨区域能源交易。

目前,联盛新能源已成功为众多世界五百强和知名品牌企业提供了高效的能源转型解决方案,累计实现年减排量超过172万吨。

其中,河南嵩基集团45MW/133MWh用户侧储能电站等标杆项目,不仅有效提升了能源使用效率,更探索并打通了多元化的能源收益通道。

未来,联盛新能源将继续深化创新,积极探索“光储微网+增量配网”等融合模式,推动能源系统从单一设备的节能改造,升级为整个园区乃至区域性的能源生态重构。

零碳园区不是未来时,而是进行时。随着国家“双碳”战略深入推进,联盛新能源的创新实践将为更多企业提供可复制的零碳转型路径,助力工业领域迈向绿色低碳的未来。


来源:加能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