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前说过淮扬菜进京记,恰逢周末朋友来家小聚,拎来一保温桶瓦罐汤,配着两盒南昌拌粉,说这是公司楼下赣菜馆的“早餐双绝”,他天天嗦粉喝汤都不腻。尝一口粉香辣开胃,喝一勺汤鲜醇暖胃,便索性翻查资料,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藏着山水与乡愁的江西菜!
之前说过淮扬菜进京记,恰逢周末朋友来家小聚,拎来一保温桶瓦罐汤,配着两盒南昌拌粉,说这是公司楼下赣菜馆的“早餐双绝”,他天天嗦粉喝汤都不腻。尝一口粉香辣开胃,喝一勺汤鲜醇暖胃,便索性翻查资料,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藏着山水与乡愁的江西菜!
赣江穿省而过,鄱阳湖烟波浩渺,亚热带湿润气候滋养出丰饶食材,也造就了江西菜 “辣而不燥、原汁原味” 的底色。客家先民南迁带来的烹饪智慧,红色土地上的饮食记忆,与 “靠湖吃湖、靠山吃山” 的民间实践交融共生。这里无辣不成席,却以煨、炒、蒸的技法锁住本味,寻常食材在烟火中淬炼成舌尖上的赣鄱密码,文人赞其 “味承客家韵,技融山水魂”。
莲花血鸭如丹砂落玉盘,鸭血裹肉凝香,辣意浓烈却无腥气;三杯鸡似琥珀凝脂,猪油、米酒、酱油的 “三杯” 交响,炖出醇厚酱香。更有鄱阳湖胖鱼头的鲜辣浓汤挂壁,客家酿豆腐的肉馅爆汁,每道菜都是舌尖上的《千里江山图》,藏着江西的山风湖韵。
南昌拌粉:籼米粉爽滑如丝,辣椒油、花生米、萝卜干铺陈其上,拌匀时香气漫溢,恰似南昌街头的清晨烟火。
瓦罐汤:粗陶瓦罐锁鲜,炭火慢煨六小时,排骨与海带在汤中交融,鲜而不腥,是江西人的 “慢食哲学”。
三杯鸡:赣南招牌,“三杯” 调料焖煮出红亮色泽,鸡肉酥烂不柴,酱香里藏着甜米酒的温润。
藜蒿炒腊肉:鄱阳湖藜蒿的清香解了腊肉的油腻,脆嫩爽口,是南昌人秋冬的味觉印记。
莲花血鸭:萍乡辣菜代表,鸭血裹肉增香,辣感直击味蕾,尽显 “无辣不欢” 的豪迈。
四星望月:兴国客家菜,鱼片铺粉干蒸制,四碟小菜环绕如星月,曾是招待红军的温情美味。
余干辣椒炒肉:“辣嘴不辣心” 的余干辣椒与猪肉同炒,辣香温润,是赣菜平衡之道的典范。
客家酿豆腐:豆腐挖空填肉馅,煎焖后外皮金黄,咬开爆汁,藏着客家迁徙的文化记忆。
鄱阳湖胖鱼头:三斤重胖头鱼入锅,鲜辣微酸的鱼汤浓醇,鱼肉细嫩,是九江的湖鲜名片。
景德镇瓷泥煨鸡:瓷泥裹鸡煨烤,泥香渗透肌理,鸡肉酥烂脱骨,融陶瓷文化与饮食智慧。
老表土鸡汤:农家土鸡慢炖三小时,汤汁清甜,鸡肉鲜嫩,是江西人待客的温情密码。
油条包麻糍:乐平小吃,热油条裹软糯麻糍,甜咸交织,是街头巷尾的烟火惊喜。
近年北京的赣菜馆数量五年增长超200%,外卖订单中南昌拌粉、瓦罐汤的占比已达18%,这抹来自江南西道的辣味,正悄悄征服北国味蕾。究其原因,恰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契合,红色文化的传播让四星望月等菜品自带故事感,而 “辣得过瘾、鲜得纯粹” 的特质,精准踩中都市人对刺激与本味的双重追求。
有3道藏于烟火的江西秘味,是小编本人独爱的,不知道有没有朋友和我一样喜欢这几个味道?
赣东街头的鲜辣交响临川牛杂。鲜辣爽口,牛杂的醇厚与辣椒的辛香交织,咸鲜入味,不膻不腻。商家版做法:牛杂(以牛肚为主)用清水浸泡 2 小时去血水,加料酒、姜片焯水 5 分钟,捞出切成长条备用;本地线椒切圈,蒜片、葱段备好,热锅冷油烧至六成热,爆香蒜片与辣椒圈;倒入牛杂大火爆炒 2 分钟,加生抽提鲜、少许盐调味,翻炒至汤汁收浓,撒葱段即可出锅。
夜宵江湖的麻辣狂欢新余麻辣鸭头。麻辣双绝,麻味从舌尖蔓延至舌根,辣味持久回甘,啃食间还能尝到香料的复合香气,越嚼越添瘾。称之为新余夜宵界的“顶流担当”不为过,鸭头经卤、烤两道工序,卤汁的鲜香深入骨髓,烤制后外皮微焦似琥珀,肉质酥软却不烂,轻轻一撕便能脱骨,麻辣中藏着浓郁卤香。
借鉴川湘辣卤的技法,结合新余本地“重麻辣、喜焦香”的口味偏好改良而成。早年街头摊贩为吸引食客,将卤好的鸭头再烤至外皮微焦,意外成就这道夜宵爆款,如今成了新余夜市文化的标志性味道。
赣南清晨的暖胃良方安远三鲜粉。汤鲜味美,骨汤的醇厚打底,鱼片的鲜、肉丸的弹、瘦肉的香交融,米粉吸足汤汁,鲜而不淡,暖入脾胃。安远早餐的灵魂担当,“三鲜”随季节微调(春加鲜菇、秋添虾仁),核心是熬足4小时的骨头汤,米粉选用本地籼米制成,煮后爽滑不坨,每一口米粉都裹着汤鲜,配料丰富却不杂乱。商家做法:米粉用温水泡软,煮至断生后捞入碗中,沥干水分;骨头汤烧开,依次放入鱼片、手工肉丸、瘦肉片,煮 3 分钟至食材熟透,加盐、胡椒粉调味;将汤与配料一同浇在米粉上,滴香油、撒葱花、香菜即可。
食材:江西籼米粉 100g、花生米 20g、咸萝卜干 15g、辣椒油 10ml、生抽 8ml、香油 5ml
做法:
① 米粉提前用温水泡软,煮至断生后过凉水沥干,保持爽滑口感;
② 花生米炸至金黄酥脆,萝卜干切小丁,备好葱花、蒜末;
③ 米粉入盆,加生抽、香油、辣椒油、花生米、萝卜干,撒葱花拌匀即可。
秘诀:煮粉别煮烂,过凉水是关键,能让米粉更弹牙,拌匀后静置 2 分钟更入味。
2.余干辣椒炒肉:辣椒与猪肉的灵魂碰撞,辣香温润不燥
食材:五花肉 150g、余干辣椒 100g、生抽 10ml、盐少许
做法:
① 五花肉切片,用少许生抽腌制 5 分钟;余干辣椒洗净切段,去籽可减辣;
② 热锅冷油,下五花肉炒至微焦出油,逼出肉香;
③ 放入余干辣椒大火爆炒 1 分钟,加少许盐调味,翻炒均匀即可出锅。
诀窍:五花肉要选肥瘦相间的,炒出油脂才香,辣椒别炒久,保留脆嫩口感。
3.客家酿豆腐:豆腐藏鲜馅,煎焖出家常滋味
食材:老豆腐 300g、猪肉末 100g、葱花 10g、姜末 5g、生抽 15ml、淀粉 5g
做法:
① 猪肉末加葱花、姜末、盐、淀粉、5ml 生抽拌匀,朝一个方向搅打上劲;
② 老豆腐切成方块,中间挖空(不挖透),填入肉馅;
③ 热锅倒油,将豆腐馅面朝下煎至金黄,翻面略煎,加 10ml 生抽和清水,焖煮 5 分钟收汁。
巧思:豆腐别选太嫩的,煎时中小火防破,焖煮时汤汁别太多,刚好没过豆腐底部即可。
4.永修稻香东坡肉,稻草捆出醇厚肉香,酥烂不腻
食材:五花肉500g、干稻草(或棉线替代)6-8根、黄酒200ml、生抽50ml、白糖15g、姜片5片
做法:
① 五花肉切3厘米见方的块,冷水下锅加姜片、料酒焯水,撇去血沫后捞出沥干;
② 稻草洗净泡软(用棉线则直接备妥),将肉块逐个捆紧,避免松散;
③ 砂锅底部铺姜片,放入捆好的肉块,倒入黄酒、生抽、白糖,大火烧开后转微火慢炖2小时,关火焖30分钟。
秘诀:稻草能去腻增香,若无可用棉线替代;黄酒要没过肉块,炖制时不掀盖,确保肉质酥烂入味。
5.鲶鱼煮豆冲,豆参吸满鱼汤鲜,一口爆汁暖身
食材:鲶鱼500g、豆参(豆冲)100g、姜片10g、干辣椒5个、生抽15ml、盐少许、胡椒粉适量
做法:
① 鲶鱼处理干净切块,用盐、料酒腌 10 分钟;豆参用温水泡软,挤干水分;
② 热锅冷油爆香姜片、干辣椒,放入鲶鱼块翻炒至表面微黄;
③ 加足量清水烧开,放入豆参,转中火煮 20 分钟,加生抽、盐、胡椒粉调味即可。
诀窍:鲶鱼表面的黏液可用热水烫后洗净去腥;豆参别煮太久,避免煮烂失去口感,出锅前撒葱花更提香。
这五道菜品涵盖了江西菜的炒、拌、煎焖、慢炖、煮制等技法,在家就能复刻赣鄱烟火味。有人问了,江西菜为何能在北京悄然崛起?这背后既有红色文化与客家故事的加持,更贴合了当代人的饮食需求:
1.地域基因的文化赋能:四星望月的红军故事、瓷泥煨鸡的陶瓷渊源,让每道菜都成了 “可吃的文化”,商务宴请中讲起典故,便多了层格调。
2.味觉密码的精准适配:在川菜的烈辣与鲁菜的咸鲜之间,赣菜 “辣而不燥、咸鲜适中” 的特质,既满足了北方人对辣味的渴望,又不失南方的鲜灵,成了跨地域味觉的 “中间解”。
3.都市节奏的快慢平衡:传统赣菜讲究慢煨慢炖,但进京后也演化出 “双轨制”—— 高端餐厅保留瓷泥煨鸡、小乔炖白鸭的仪式感,外卖窗口则用速冻拌粉、预制瓦罐汤,让打工人 10 分钟吃上 “家乡味”。
4.乡愁与养生的双重契合:对在京的数十万江西 “老表” 而言,一碗瓦罐汤是舌尖上的乡愁;对都市中产来说,少油少盐、善用本味的瓦罐汤、老表土鸡汤,正契合轻食养生的追求。数据显示,北京赣菜消费者中,30-45 岁群体占比超 60%。
更值得一提的是,江西多所烹饪院校每年向北京输送大批厨师,他们带着 “赣菜工艺手册”,既传承了瓦罐煨汤的古法,又创新出 “麻辣拌粉”“芝士酿豆腐” 等融合菜,让赣菜在京城既有根又鲜活。
当簋街的麻小与莲花血鸭同台,当国贸白领用保温杯装走瓦罐汤,当豆汁儿遇见拌粉,铜锅涮肉对话三杯鸡,这座都城正上演着美食的交融大戏。
正如永定河映照着滕王阁的剪影,江西菜的烟火气与老北京的醇厚感,恰似北京的城市品格,以包容接纳四方滋味,以创新延续传统本真。赣江的水最终汇入长江,而江西菜的味道也融入了京城的烟火,每一口鲜辣里,都藏着山水的馈赠与生活的热忱,这何尝不是饮食迁徙史上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弼马温话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