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车轮碾过崎岖不平的土路,扬起一片尘土。李志强摇下车窗,让夹杂着泥土和青草气息的乡风灌进车内。五年了,这条通往李家村的路依然如故,坑坑洼洼,仿佛时光在这里停滞不前。
# 第一章 归乡
车轮碾过崎岖不平的土路,扬起一片尘土。李志强摇下车窗,让夹杂着泥土和青草气息的乡风灌进车内。五年了,这条通往李家村的路依然如故,坑坑洼洼,仿佛时光在这里停滞不前。
路两旁的白杨树比记忆里高大了不少,树影斑驳地洒在路面上。远处,连绵的丘陵在夏日阳光下泛着深绿色的光,那是村里人赖以生存的果园和山林。志强深吸一口气,那股熟悉的乡土气息让他心头一紧——既亲切又沉重。
“快到了。”他轻声自语,握着方向盘的手不自觉地紧了紧。
五年前,他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北京重点大学的高材生,背着行囊离开时,全村人都来送行。父亲李建国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满是骄傲,母亲则偷偷抹着眼泪。那时他暗自发誓,一定要在城市里闯出一片天地,把父母接出去享福。
如今他确实在北京有了体面的工作,不错的收入,可这次回来,却不是接父母去享福的。
一个月前,父亲在果园里突然晕倒,被诊断为轻度脑梗。电话里,母亲王秀英的声音故作轻松:“没事,你爸就是累的,休息几天就好了。你工作忙,不用回来。”
但志强知道,父亲倒下的不只是身体,更是那份支撑了他一辈子的倔强。李家村的果园,曾经是周边几个村子最富庶的,如今却成了负担。水果价格连年下跌,年轻劳力纷纷外出打工,六十多岁的父亲却仍守着那几十亩果园,不肯放手。
拐过最后一个弯,李家村的全貌展现在眼前。志强的心沉了下去——比他记忆中更加破败了。不少房屋已经荒废,墙倒屋塌,只有几栋新建的二层小楼突兀地立在那里,像是衰败中的一点点挣扎。
村头那棵大槐树还在,树下却不再有往日成群结队闲聊的村民。只有几个老人坐在那里,无精打采地摇着蒲扇。志强放慢车速,认出其中一位是村里的老文书李大爷。
“哟,这不是建国家的大小子吗?”李大爷眯着眼认出他来,颤巍巍地站起身,“听说你在北京当上大官了?”
志强苦笑着摇头:“就是个普通上班族,李大爷您身体还好吗?”
“凑合活着吧。”李大爷叹了口气,“村里没几个年轻人了,我们这些老骨头,能活一天是一天。”
简单寒暄几句后,志强继续往家开。越往村里走,他的心情越沉重。不少果园已经荒芜,杂草丛生,显然很久没有人打理了。只有零星几片果园还有人照料,其中包括他家的。
车停在家门口,那扇熟悉的铁门已经锈迹斑斑。院子却打扫得干干净净,母亲听到车声,小跑着迎了出来。
“怎么不说一声就回来了?吃了没?我给你做饭去。”王秀英惊喜地拉着儿子的手,眼角的皱纹比去年志强回家时又深了几分。
“我爸呢?”
“在果园里呢,说是修剪枝条,其实就是舍不得那几棵树。”母亲压低声音,“医生让他多休息,可他就是不听劝。”
志强放下行李,径直向屋后的果园走去。穿过那片桃树林,他看到了父亲的身影——比记忆中瘦小了许多,背微微佝偻,正费力地举着剪刀修剪果树的高枝。
“爸,我回来了。”
李建国转过身,黝黑的脸上闪过一瞬间的喜悦,随即又恢复平静:“工作不忙了?怎么有空回来?”
“请假了,回来看看你们。”志强没有提父亲的病情,他知道要强的父亲最讨厌被当作病人看待。
父子俩沉默地站在果园里,只有知了的鸣叫声不绝于耳。志强环顾四周,发现果园虽然整洁,但果树的状况并不好,不少叶子发黄,果实也稀疏瘦小。
“今年的桃子长得不错。”父亲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故意挺直腰板,“就是价格上不去,批发商压价压得厉害。”
晚上,母亲做了一桌志强爱吃的菜:红烧肉、土鸡汤、自家种的青菜。饭桌上,父亲话不多,只是偶尔问问志强在北京的工作和生活。
“你在大公司工作,见识广,有没有认识做水果深加工的人?”饭后,父亲突然问道,“我听说现在搞果干、果酱利润不错。”
志强摇摇头:“不太接触这方面的人。爸,其实我这次回来,是想跟你们商量件事。”他深吸一口气,“我在北京首付买了套房,想接你们过去住。您身体也不好,这果园就别再操劳了。”
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只有老旧风扇吱呀作响的声音。
李建国放下筷子,脸色沉了下来:“我知道你的好意,但我和你妈在城里住不惯。这果园是我一辈子的心血,不能就这么荒了。”
“可是您的身体...”
“我身体好着呢!”父亲提高声音,“你别听你妈大惊小怪。我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离了这片土地,我还能干什么?”
王秀英赶紧打圆场:“这事以后再说。志强累了,先让他休息吧。”
那晚,志强躺在自己少年时代的房间里,辗转难眠。窗外月光洒进屋子,墙面上还贴着他中学时得的奖状。这个村庄,这片土地,曾经是他拼命想要逃离的地方,如今却成了他无法割舍的牵挂。
凌晨时分,他被一阵咳嗽声惊醒。悄悄起身,看到父亲坐在院子里,就着月光查看一篮桃子,不时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
那一刻,志强突然明白了,对于父亲而言,这片果园不只是一份生计,更是一种尊严和寄托。
第二天一早,志强被手机铃声吵醒。是公司项目经理打来的,催他尽快回京处理一个紧急项目。志强支吾着答应尽快返回,心里却乱成一团麻。
挂断电话后,他决定在村里转转。沿着记忆中的小路,他走到了村南头的小学。令他惊讶的是,校舍已经焕然一新,操场上还有几个孩子在打篮球。
“志强哥?”一个清脆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转身一看,一个扎着马尾辫、皮肤黝黑的年轻女子正笑着看他。志强愣了几秒,才认出这是村支书家的女儿小芳,他记忆里她还是个拖着鼻涕跟在他后面跑的小丫头。
“真是你啊!听说你回来了。”小芳热情地走过来,“我在村里当老师呢,要不要参观一下我们的新学校?”
志强跟着小芳走进校园,惊讶地发现虽然规模小了,但设施相当完善,不仅有电脑室,还有一个小型图书馆。
“现在村里孩子不多,我们实行小班化教学,效果很好。”小芳自豪地介绍,“我还开了个视频号,记录乡村教学日常,有十几万粉丝呢!”
志强感到意外:“你还搞自媒体?”
“是啊,让城里人了解真实的农村生活嘛。”小芳眼睛亮晶晶的,“其实农村有很多机会,就看我们年轻人怎么发现和把握。”
离开学校,志强的心情复杂。小芳的话让他对家乡有了新的认识,也许农村不只有衰败和困境,还有希望和可能性。
回家路上,他遇到了几个留守老人正在费力地采摘水果。攀谈中得知,由于缺乏劳动力,不少水果来不及采摘就烂在了树上。一位老人叹息道:“现在的年轻人,谁还愿意留在村里种地啊?”
那一刻,一个想法在志强脑海中萌生。他快步走回家,打开电脑开始查阅资料。他发现,如今生鲜电商发展迅速,优质农产品可以直接对接城市高端市场,但村里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渠道。
晚饭时,志强试探性地问父亲:“爸,如果我能找到更好的销售渠道,把咱们村的水果卖出好价钱,您觉得可行吗?”
李建国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但很快又暗淡下去:“想法是好,可谁来组织?村里就剩些老人妇女,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
“如果我能找到办法呢?”志强追问。
父亲沉默片刻,缓缓说道:“你要是真有心,明天跟我去个地方。”
次日清晨,父子俩沿着山路上行,来到了村后山的最高处。从这里俯瞰,整个李家村及周边的果园尽收眼底。朝阳下,连绵的果树像绿色的海洋,几处房屋点缀其间。
“你看,”父亲指着这片土地,“这不仅是李家的根,也是很多人的家乡。我守着的不是一片果园,而是一份念想。可是啊...”他叹了口气,“时代变了,光守着老办法不行了。”
志强第一次听到父亲说出这样的话,心中震动。
下山时,他们路过一片荒废的果园。父亲停下脚步,指着干枯的果树说:“这是你李叔公家的园子,他去年走了,儿子在城里安了家,这园子就荒了。村里这样的园子越来越多。”
回到家里,志强收到公司的邮件,要求他三天内回京,否则项目将由他人接手。他盯着邮件,内心挣扎不已。
晚上,他独自一人来到村头的大槐树下。月光如水,洒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他想起了童年时光,想起了父母在这片土地上付出的汗水,也想起了小芳眼中对家乡的希望。
手机突然响起,是小芳发来的消息:“志强哥,听说你在北京做市场策划,能帮我看看我们学校的宣传方案吗?我们想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看着这条信息,志强突然笑了。他回复道:“没问题,不过我有个更大的想法,想和你聊聊。”
回到家中,他对父母说:“我决定延长假期,在村里多住一段时间。”
母亲惊讶地问:“那你的工作怎么办?”
“我会处理好。”志强平静地说,“也许,这里才有我真正该做的工作。”
李建国没有说话,但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
那一夜,志强坐在窗前,开始起草一份计划书。标题是——《李家村优质水果品牌化推广方案》。他不知道这个决定会带来什么,但他第一次感到,自己的人生与这片土地真正连接在了一起。
远处,传来几声狗吠,然后是彻底的寂静。这种寂静,与北京夜晚的喧嚣如此不同,却让他的内心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充实。
来源:牛羊预混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