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记得刚当班主任时,家长群简直像个“信息爆炸现场”。清晨六点问作业,午休私信调座位,深夜鸡汤刷屏,不到一周,群消息就999+,家长们抱怨 “爬楼太累”,我自己也被搞得头晕脑胀。
以爱织星,家校共育璀璨星河
黄冈市考棚小学体育路校区 陈星
家长群里的“信息突围战”
——给群聊装上“导航仪”
还记得刚当班主任时,家长群简直像个“信息爆炸现场”。清晨六点问作业,午休私信调座位,深夜鸡汤刷屏,不到一周,群消息就999+,家长们抱怨 “爬楼太累”,我自己也被搞得头晕脑胀。
第一招:定规矩:让信息“准时到站”
我琢磨着,得给家长群立个“群规三件套”。首先是“早晚两次播报制”:每天早上发当日重点事项,晚上汇总全天情况,比如作业反馈、课堂亮点、温馨提示等。有一次周三,我在晚上播报里写:“今天数学课上,余悦同学听讲特别认真,还做了详细的笔记;明天穿运动鞋上体育课;今晚有雨,记得给孩子备伞哦。” 家长们说,现在每天就像收“班级晚报”,不用刷屏也不漏关键信息。
第二招:巧表扬:每个孩子都有“专属镜头”
班上有个叫小宇的男孩,成绩中等,但特别热心。有次他主动帮同学捡起散落的彩笔,我赶紧拍了张他蹲在地上整理彩笔的照片,发群里说:“今天小宇在课上主动帮同学收拾散落彩笔,还按颜色排整齐,暖心举动值得点赞!”
没想到第二天小宇妈妈私信我,说孩子回家兴奋地说:“妈妈,老师居然看到我帮同学了!”从那以后,小宇上课更积极了,期末还当选为“班级小太阳”。现在我每周都会在群里发“今日之星”,有时是作业字迹进步的明明,有时是帮值日生摆椅子的琪琪,家长笑称“自家孩子也能上头条”。
第三招:柔批评:给问题裹上“糖衣”
有一次数学作业收上来,发现有五个同学没写应用题步骤。要是以前,我可能会直接在群里@家长:“某某同学作业不认真,没写步骤。”但现在,我换了个说法:“今天有些‘小马虎’让解题步骤‘迷路了’,麻烦家长和孩子一起找找,让下次作业更完整哦!”当晚就有家长私信我:“孩子说‘步骤迷路了’,他主动重做题还画箭头标步骤呢!”你看,把具体问题“模糊化”,用孩子能听懂的“童话语言”提醒,家长不会觉得尴尬,反而更愿意配合。
当“甩手家长”变成 “教育合伙人”
——用“参与感”激活家长
班上有个叫佳佳的男孩,上课总走神,作业经常拖欠。每次联系他爸爸都说工作忙,没时间管,就连开家长会佳佳爸爸都坐最后一排玩手机。这可不行,得让家长从“局外人” 变成 “剧中人”。
第一招:“双向奔赴”的沟通,从“夸孩子”开始
这次沟通,我没谈问题,而是先发了段佳佳认真擦黑板的视频:“佳佳爸爸,孩子把黑板擦得锃亮,同学们都叫他‘黑板小卫士’。其实佳佳特别聪明,要是能在学习上也这么用心,肯定会进步很快。您平时工作忙,但每天只要花十分钟,听听他读课文,他就会觉得特别开心。”没想到,佳佳爸爸回复:“谢谢老师,我试试。”
第二招:“私人定制”沟通套餐,让家长找到“专属角色”
接下来,我给佳佳爸爸定制了“沟通三步法”:每周给佳佳发一张“进步卡”,比如 “本周主动举手3次”“作文里用了新成语”;每月约他单独聊一次,不说问题,只说“佳佳很期待爸爸来接他放学”;还邀请他参加“家长进课堂”,让他教孩子们折飞机。那次家长进课堂,佳佳全程眼睛都亮晶晶的,课后拿着飞机满教室跑。现在佳佳爸爸会主动问孩子的情况,测试成绩从60分提到了80分。他爸爸在家长会上说:“原来当爸爸也能当‘课堂明星’,孩子的成长,真的需要我们家长‘在线’啊!”
“危机沟通”中的暖心时刻
——当矛盾变成信任的桥梁
去年冬天,班上两个孩子在课间玩闹时发生了意外。小辉和小阳在教室里追逐,小辉不小心撞倒了小阳,小阳的额头磕到了桌角,瞬间肿起了一个大包。小阳妈妈接到电话后心急如焚,火急火燎地赶到学校,一看到孩子额头的伤,情绪立刻崩溃了:“陈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啊?在学校里怎么能让孩子受这么重的伤!要是留下后遗症可怎么办?”这时小辉的爷爷也匆匆赶来,现场气氛紧张得一触即发。
第一招:“共情魔法”缓和紧张气氛
我赶忙把两位家长请到办公室,先给小阳妈妈递上一杯热水,说道:“小阳妈妈,我完全理解您现在的心情,看到孩子受伤,哪个当妈的能不心疼呢?换做是我,肯定比您还着急。小辉爷爷,您先别着急,咱们一起想办法解决。”随后,我把监控视频调出来给他们看,耐心解释:“您看,孩子们课间玩得太兴奋了,小辉没注意到周围,才不小心撞倒了小阳。这确实是我们课间管理上有不到位的地方,我真诚地向您道歉。”听到这些,小阳妈妈的情绪稍微稳定了一些,哽咽着说:“老师,我就是太担心孩子了,不是故意要责怪您。”
第二招:“清晰方案”展现解决诚意
接着,我提出了解决办法:“咱们分三步来处理:第一,先带小阳去医院做检查,费用这边我负责处理;第二,每天我会拍小阳恢复的照片发给您,直到他完全康复;第三,我会给孩子们上一节‘安全游戏课’,让大家知道怎么安全地玩耍。”小辉爷爷连忙表态:“我回家一定好好教育小辉,让他给小阳道歉,再送个小礼物赔不是。”
第二天,小辉带着自己制作的拼图来到学校,真诚地向小阳道歉。小阳看到拼图特别开心,两个孩子瞬间就和好如初了。小阳妈妈私信我说:“感谢陈老师的认真负责,孩子们已经和好了。以后班级里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找我!” 后来,小阳妈妈经常主动帮班级组织活动,为孩子们的成长贡献力量。
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沟通密码
除了这些“大招”,我还有些“小秘诀”:
1.“私人订制”沟通,让家长感到被重视
给家长发消息时,我没有用“某某妈妈 / 爸爸”,而是根据孩子的特点来称呼,比如“朵朵妈妈(舞蹈小精灵妈妈)”“佳佳爸爸(飞机工程师爸爸)”,家长们说:“老师连孩子的爱好都记得这么清楚,我们怎么能不配合?”
2.“仪式感” 沟通,让平凡小事变温暖
每个学期末,我会给家长手写一封“育儿感谢函”,比如给天天妈妈写:“感谢每天给孩子准备早餐便签,你的用心让孩子充满爱。”家长们说,这是他们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3.“示弱式”沟通,拉近距离
有次我不小心把作业要求写错了,在群里发:“今天陈老师犯了个小错误,谢谢明明妈妈及时提醒!看来老师也需要同学们和家长们的监督呀!”家长们反而觉得我更亲切了,后来很多家长主动帮我检查群消息,成了我的 “编外小助手”。
结语:教育是双向奔赴的温暖
其实,家校沟通不是“对错之争”,而是“看见彼此”的旅程。当我们把家长从“问题应对者”变成“教育合伙人”,用故事代替说教,用细节传递温度,曾经的沟通困境都会化作育人路上的星光。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我班孩子写的一首小诗:“老师像星星,家长像月亮,我们是小星星,在星空下成长。星星和月亮手拉手,我们的天空亮堂堂!”让我们继续做那个“织星人”,用爱和智慧,编织出属于每个孩子的璀璨星空!
来源:美萱教育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