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守护】深耕基层警务:哈拉苏派出所的“主防”实践与为民答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22:18 1

摘要:在新时代公安基层警务创新中,如何将“派出所主防”理念转化为服务群众、守护平安的实际行动,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兵团第七师奎屯垦区公安局哈拉苏派出所给出了扎实且亮眼的答案。

在新时代公安基层警务创新中,如何将“派出所主防”理念转化为服务群众、守护平安的实际行动,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兵团第七师奎屯垦区公安局哈拉苏派出所给出了扎实且亮眼的答案。

脚步+科技:织密“主防”安全网

为夯实“派出所主防”根基,哈拉苏派出所推进“科技赋能”与“实地走访”双轮驱动。一方面,以“网格化走访+智能采集”走访摸查民情,划分警务网格、组建“1+2+N”采集小组,借网格员优势更新人口、房屋信息,对建筑工地等重点区域专项排查并“一企一档”,实现“以业管人”闭环;另一方面,构建“线上+线下”宣防体系,依托社区微信群、公众号推送警示案例,线下发放宣传手册、设咨询台,开展反诈、消防、普法宣传。

统筹+细巡:提升防控精准度

“见警察、见警灯、见警车”为群众带来安全感,是哈拉苏派出所的工作目标。该所既当好巡逻防控“小司令”统筹布局,又化身一线“小蜜蜂”细致巡查:结合商圈、居民区、偏远连队特点,绘制夜间巡逻“作战图”,明确时段与路线,用“车巡+步巡”“定点+动态”结合的方式,在重点场所加密巡查、提醒摊主防范、深入楼栋查隐患,“点线面”布防让巡逻有广度更有精度,确保安全防线无死角,守护居民昼夜平安。

宣传+监管:筑牢常态防范堤

日常防范是平安建设的关键,哈拉苏派出所以“勤喊小喇叭、看牢小场所”前置安全防线。一方面,通过社区广播、巡逻车播报等“小喇叭”形式,持续宣传反诈、消防等知识,提升居民自防能力;另一方面,聚焦“小场所”强化安全监管,常态化检查商铺、餐馆等的消防与治安,压实主体责任,当场提整改意见并跟踪落实,确保重点部位安全可控,将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排查+化解:守住矛盾化解关

“多亏了你们耐心调解,不然我们亲戚都做不成了。”这是房屋拆迁款纠纷当事人对哈拉苏派出所民警的由衷感谢。此前该所联合司法所、拆迁办,成功化解因老人去世无遗嘱引发的38.9万元房屋拆迁款分配纠纷,避免了矛盾升级。该所始终坚持“早发现、全干预、勤调处”,民警结合日常工作运用“调三多”工作法(多倾听、多沟通、多协调),重点围绕婚恋、邻里、债务等高频矛盾领域,主动排查、全力化解各类“小风险”“小纠纷”,力求“小事不出社区、连队”,为辖区平安稳定筑牢“第一道防线”。

便民+高效:做好户籍服务“贴心人”

户籍工作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也是警民联系的重要纽带。哈拉苏派出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将户籍服务纳入“主防”工作体系,以“便民举措+高效办理”提升服务质量。

针对辖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户籍民警马欣瑶推出“上门办”,民警携移动警务设备上门,协助办理身份证换领、户口迁移等业务;针对时间紧张的上班族、学生,开通“预约办”通道,通过电话、微信群提前预约,减少等待;同时全面推行“一次性告知”,窗口张贴指南、线上更新材料清单,避免群众“多跑腿”。

快速响应+专注民生

彰显“服务不缺位”的为民本色

“多亏警察同志细心照顾,不仅帮我们找回孩子,还贴心准备了吃的。”一名走失孩子的母亲感激地说。

“服务群众没有终点,守护平安从不打烊。”教导员王飞的这句话,是哈拉苏派出所全体民警辅警的行动准则。无论是深夜警情、午间纠纷还是突发求助,他们始终闻令而动、快速处置。办案时,他们细致排查每一条线索,全力攻坚的同时,更注重“追赃挽损”,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破案即挽损”的实效与温度。今年以来,累计成功劝阻电信诈骗200余起,挽回损失120余万元,收获群众感谢信2封、锦旗9面,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服务不缺位”的承诺。

从街头巷尾的精准巡防,到家长里短的耐心调解;从科技赋能的智慧采集,到暖心便民的户籍服务,再到风雨无阻的为民守护,第七师奎屯垦区公安局哈拉苏派出所将“枫桥经验”的精神内核与辖区实际紧密创新结合,真正做到了警务围着民意转、民警围着百姓转,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贡献了坚实的公安力量。

来源:兵团警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