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成式 AI 不断吞噬人类岗位的当下,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正在发生:越来越多的人类,正在靠“清理 AI 的垃圾内容”谋生。从文案改写、插画修补,到代码调试、视频润色,原本应该由创作者完成的原创工作,如今却变成了为 AI 擦屁股的“数字清洁工”。这既是 AI 时
【CSDN 编者按】在生成式 AI 不断吞噬人类岗位的当下,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正在发生:越来越多的人类,正在靠“清理 AI 的垃圾内容”谋生。从文案改写、插画修补,到代码调试、视频润色,原本应该由创作者完成的原创工作,如今却变成了为 AI 擦屁股的“数字清洁工”。这既是 AI 时代的最大讽刺,也是我们对技术选择的集体反思:我们是要沉溺在批量生产的低质内容里,还是要坚持人类的创造力与真实感?答案,或许决定了未来数字世界的模样。
作者 | Satyen K Bordoloi 翻译 | 郑丽媛
出品 | CSDN(ID:CSDNnews )
2023 年初,也就是 ChatGPT 横空出世、强势登陆我们生活的几个月后,一位制片人朋友突然找上了我。他想把一份剧集的分集大纲整理成剧情梗概,于是丢给我一份文档,说是别人帮他写的。
我只读了开头一段,就立刻认出了“幕后作者”:ChatGPT。那种完美的机械化结构,过多却用错的副词、形容词,以及缺乏间接时态的句子,一下子就露馅了。它看似完美,其实空洞得很。
这位朋友却让我在这个基础上改一改。由于时间紧迫,我只能硬着头皮把这活接了。那时我还没意识到,我正在做的,正是两年后最抢手的新工种之一:帮 AI 擦屁股,清理它制造的“垃圾内容”。
这就是 AI 时代最大的讽刺:AI 在大规模取代岗位的同时,却又为数十万人创造了一类独特的新工作——清理 AI 的烂摊子。越来越多设计师、写作者、数字艺术家们不是“从零创作”,而是在修复 AI 在复杂任务中必然犯下的错误。
可问题是,如果没有 AI,他们原本是创作这些内容的第一手人选。
什么是“AI 垃圾”?
雅虎专栏作者 Jack Izzo 给了个比任何大模型都更精炼的定义:
“AI 垃圾某种意义上就是垃圾邮件的进化版。像垃圾邮件一样,它是低质量内容,但有了 ChatGPT、MidJourney 这样的工具,生产门槛更低;像垃圾邮件一样,它会像野草般蔓延,淹没社交媒体,让人分不清真假。它可能会出现在社交平台的帖子、亚马逊的书、Spotify 的音乐、新闻媒体的文章,甚至是学术期刊里。”
简单来说,AI 垃圾就像“高热量的垃圾食品”:看上去诱人,但缺乏营养、原创性和真实意义。
如今,随着视频生成像图片一样变得更便宜和简单,互联网上也已经被 AI 生成的视频垃圾所淹没。比如:
● 一段海鸥盯着车内薯条、最后砸碎车窗叼走的超真实视频,播放量超过 1.4 亿;
● 一段兔子在后院蹦床上跳的“监控风格”视频,在TikTok 和 X 上播放量超过 2 亿;
● 还有一只熊在蹦床上跳的 AI 视频,也同样在刷屏。
当然,细心的人能发现破绽:比如视频里出现了两个头的兔子,或者兔子在半空突然消失,这些“Bug”能提醒观众这是 AI 产物——但问题来了:如果创作者请 VFX 特效师来修掉这些 Bug 呢?
“AI 垃圾末日”的隐患
AI 垃圾不光是“看着假”,还有很多危害。首先,互联网本就充斥着虚假信息,如今 AI 能在几秒内生成上万篇“看起来合理”的文章、产品测评、社交帖子,直接把真实有价值的内容埋进了垃圾堆。我们已经见过了电商平台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看起来接下来轮到文化领域了:
音乐播放列表充斥着 AI 曲子,亚马逊上到处是 AI 写的书,短视频平台上逐渐被 AI 制作的视频霸占……这是在逐渐掏空文化多样性和原创精神。
而且别忘了,生产这些垃圾还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和电,排放的废气也会对地球造成危害。另外,那些本可以成为艺术家、作家的创作者,如今被迫成为了“数字清洁工”,帮 AI 收拾烂摊子,导致各种职业挫败和倦怠。
人类“清洁工”登场
最为讽刺的是,拯救我们免于陷入“AI 垃圾末日”的,正是人类自己。
所谓“AI 无痛创作的乌托邦”,反倒催生了一批数字救火员,而他们的岗位正在被重新定义:
● AI 内容改写员:负责重写那些缺乏细腻情感、逻辑和事实准确性的 AI 文章、博客、营销文案。
● 艺术修复师:专门修复 AI 生成的Logo、插画和图片。AI 图像常常文字歪斜、缺乏对称性、像素模糊,需要设计师重新绘制和修正。
● AI 代码调试员:清理 Copilot、ChatGPT 等生成的 Bug 代码,而开发者和自由工程师就被雇来测试、修复、优化这些代码。
● 视频润色师:AI 生成的视频常常存在物理规律错误、画面中随机冒出奇怪物体等。VFX 艺术家们要对这些素材进行打磨,提升视觉连贯性和真实感。
这些工作本质上不是“协作”,而是“修正”。而AI 承诺的成本节约,其实只是幻觉——背后必须依赖人类的质量控制,因此形成了极其低效的循环:机器批量制造垃圾,人类高价收拾残局。
如果你去 Upwork、Fiverr、Freelancer 等自由职业平台,就会发现写作、设计、绘图类的人类创作需求正在快速增长,正是因为 AI 的局限越来越明显。
AI 时代的终极讽刺
原本,AI 被认为能取代人类,但现实却是,它反而催生了一个“人类修复经济”:这些人让AI生成的内容看起来更真实、更有人味。不仅如此,AI 还一边在消灭某些岗位,另一边又制造了一批低廉的“清洁工岗位”——那些本来可能成为艺术家的人,如今成了 AI 的清道夫。
AI 确实证明了在人性化表达、共情和讲故事方面,人类是无法替代的。而代价是,这些本应做原创的人,被迫把时间花在了“打补丁”上。
但实际上,问题并不在于“人工智能”,而在于人类自己的短视和逐利。AI 制造垃圾、人类来清理,并不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而是出于“淘金热心态”:追求速度、规模和成本压缩,而牺牲了质量、真实与诚信。
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也不是让 AI 更“聪明”,而是让人类更清醒:人类应该始终在循环中,而不是最后被拉来擦屁股。我们需要重新校准与 AI 的关系——它不是人类创造力和判断的替代品,而是工具。只有当它被人类的共情与艺术感引导时,才能真正创造出富有美和温度的作品。
所以在我看来,AI 时代最大的讽刺是:人类被雇来清理 AI 的垃圾。而最大的悲剧则是:如果我们习惯了这些垃圾,就会忘记了一个干净、纯粹、由人类创作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
来源:CSDN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