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军国主义者铺开亚洲大陆的地图,其在近代对中国的侵略路径与三百年前满清铁骑入主中原的蓝图,有着惊人的形似:先据东北(伪“满洲国”对应后金),蓄力而后破关(卢沟桥事变对应清军入关),再图席卷华夏。
日本军国主义者铺开亚洲大陆的地图,其在近代对中国的侵略路径与三百年前满清铁骑入主中原的蓝图,有着惊人的形似:先据东北(伪“满洲国”对应后金),蓄力而后破关(卢沟桥事变对应清军入关),再图席卷华夏。
这仿佛是侵略者精心临摹的完美的战略范本,但是历史的结果却是如此截然不同,满清成功建立了绵延276年的大一统王朝,而日寇的迷梦则在十四载浴血抗争后彻底化为泡影。
这盘棋局的走势是如此的相似,不可否认狼子野心的日本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不可谓不深,但是结局为什么会如此的不同呢?
全民抗战
明末与民国初年都呈现出政权更迭间的混乱与分裂,明末内有李自成、张献民等农民起义风暴,外有辽东后金政权的步步紧逼,中央朝廷摇摇欲坠。民国前期,北洋军阀混战,政令不出都门,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真正能有效控制的区域亦相当有限。
这种“四分五裂”的表象,容易给外部侵略者以可乘之机,也是日本试图“复制”满清入主中原路径的逻辑起点。
但是往细了去分析,这两个时期的“分裂”的原因却有着云泥之别。
明末的危机,本质上是传统王朝周期律下的内部矛盾总爆发,是阶级压迫、土地兼并、官僚腐败导致的统治机器失灵。
农民起义的抗争矛头多指向已经腐朽不堪的朱明王朝,满清算了减了明末农民起义的便宜,“反清复明”的口号在清初虽有一定号召力,但更多是士大夫阶层和部分前明残余势力的执念,并未能深入广泛地动员起最基层的百姓,对入关的满清影响并不大。
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仍然是以宗法、地域为纽带的传统农业社会,普通民众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认同,更多是“忠君”思想下的“天下观”,而非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意识。
吴三桂等汉族将领引清兵入关,正是这种旧时代价值观的体现,他们将家族利益、个人恩怨凌驾于模糊的“华夷之辨”之上。
反观民国时期,尽管军阀割据,但自鸦片战争以来,尤其是甲午战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冲击,已彻底动摇了延续两千年的封建帝制根基。
“中华民族”这一现代民族概念,经过梁启超、孙中山等先贤的倡导与塑造,已然萌芽并深入人心,而“五四运动”的爆发,更是将“民主”与“科学”的种子播撒进一代青年心中,激发了空前的爱国热情。
这意味着,民国时期的中国虽然政治上未能统一,但一个基于共同历史、文化、命运想象的民族共同体正在阵痛觉醒,而这种觉醒是明末那个旧时代完全不具备的全新因素。
满清入关
日本侵略者最大的误判,就在于低估了这股已然觉醒的民族意识所蕴含的磅礴力量,他们以为占领了东北,控制了华北,击溃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就能像满清那样迫使中国屈服。
但他们面对的,不再是“易姓换代”观念下可能会选择顺从的顺民,而是亿万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现代国民。
这种觉醒,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之中具象化,它已经完全超越了党派、地域、阶级的界限,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就算是因为混战而苦大仇深的军阀们,在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入侵,也能放下成见一致对外。
在正面战场上,尽管国民党政府在战略战术上有诸多失误,但广大爱国官兵在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一系列会战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牺牲精神。
台儿庄大捷,重创日军王牌板垣、矶谷师团,振奋了全国民心;淞沪会战,中国军队血战三个月,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
在敌后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
他们创建了广阔的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烽火连天的前线,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交通线和据点。
这种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使得日军即使占领了点与线,也无法有效控制面,始终陷入消耗战的泥潭,到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遍布华北、华中、华南,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伪军。
除了军队的奋力抗战,全国人民更是不畏牺牲、前赴后继参与到抗战这一民族大业中。
知识界、文化界人士以笔为枪,通过文章、戏剧、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唤醒民众,鼓舞士气;工商界人士克服艰难,内迁工厂,支持战时经济;无数普通百姓,或捐钱捐物,或运送物资,或直接参与地方抗日武装。
尤其是广大沦陷区的民众,以各种形式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使得日军的殖民统治举步维艰。
这种渗透到社会毛细血管的抵抗意志,是任何古代征服战争中都未曾出现过的景象,更遑论旧时代的明末时期。
卢沟桥事变
与明末清初东亚相对封闭的国际环境不同,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世界已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的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不是孤军奋战。
满清入关时,其所面临的外部压力微乎其微,周边国家与明朝的宗藩关系,尚不足以形成有效的军事干预。
而日本侵华,则是在世界法西斯势力猖獗的背景下进行的,这既给了日本一定的同盟支持,但也将其侵略行径置于全球反法西斯正义力量的对立面。
随着战争的推进,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抗战正式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苏联早期的援助,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提供的物资,以及盟军在中国战场的配合,都在不同程度上支持了中国的抵抗。
尽管盟国的支持时有起伏,且常基于自身战略利益,但客观上确实增强了中国坚持下去的能力,并最终使日本陷入了两线作战乃至多线作战的绝境。
这与清初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征服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日本企图在20世纪复制17世纪的区域征服模式,全然忽视了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力量的制衡作用。
最本质的一点,还在于日本侵略的性质与目标,与当年的满清截然不同。
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其目的在于取代明朝,建立一个新的封建王朝,他们基本沿袭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实行“满汉一家”的政策,尽管存在种种民族歧视和压迫,但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体系,其统治并未企图从根本上灭绝汉族的文化认同。
而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远非“入主”那么简单,其推行的是极其残酷的殖民统治,旨在彻底灭亡中国,将中国变成其独占的殖民地。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从南京大屠杀到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从推行奴化教育到疯狂掠夺资源,其行为充满了种族优越论的色彩和亡我种族的恶意。
这种赤裸裸的种族灭绝和政策,彻底激怒了中华民族,激发了誓死抵抗、绝不妥协的决绝意志,它使得任何形式的“合作”或“妥协”都失去了空间,将抗日战争的性质定义为一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卫国战争。
这远非传统的王朝更替战争可比,其反抗的烈度和广度,自然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五四运动
日本意欲复制满清入主中原模式的失败,绝非偶然,当古老的中华大地迎来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当四万万人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信念,任何试图依靠武力征服这片土地和人民的企图,都注定是痴心妄想。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中积淀的深厚历史,在近代百年屈辱中锻造出的顽强生命力,以及在对日抗战中展现出的空前团结和牺牲精神,共同铸就了一道侵略者无法逾越的长城。
来源:侃了了论古今